天天看點

美國制裁俄羅斯最大晶片制造商Mikron,對中國有哪些警示?

作者:電子發燒友觀察

電子發燒友網報道(文/黃山明)俄烏沖突已經持續了超過一個月,兩國正在烏克蘭本土進行激烈的較量。但在另一邊,正進行着一場沒有硝煙的戰争,那就是科技領域的争奪。3月31日,美國對俄羅斯實施了新的制裁,其中包括俄羅斯最大的晶片制造商、微電子産品制造和出口商米克朗控股(Joint Stock Company Mikron)。

美國制裁俄羅斯最大晶片制造商Mikron,對中國有哪些警示?

美國财政部官網

美國财政部部長耶倫表示,美國将繼續從各個角度對俄羅斯進行制裁,直到俄烏沖突結束。本輪制裁包括21個實體和13名個人,不僅當機了這些目标在美國的所有資産,并且禁止美國人與其往來。

沒有硝煙的科技攻防戰

随着科技的發展,戰争的形式也開始發生巨大的轉變,從過去的軍事戰争,演變為如今的全方位作戰,包括金融、政治、軍事、科技、網絡等多方面,相比直接的軍事沖突,金融、科技、網絡等似乎要顯得更加“文明”,但也更加“殘酷”。

美國财政部此次制裁俄羅斯網絡和科技相關實體與個人,給出的理由是“防止俄羅斯逃避制裁和采購西方關鍵技術”。

美國制裁俄羅斯最大晶片制造商Mikron,對中國有哪些警示?

圖源:美國财政部

其中的實體包括AO NII-Vektor,一家位于俄羅斯聖彼得堡的軟體與通信技術公司,美國指出該公司為俄羅斯Liana星座衛星的生産階段提供技術分析和報告。而Liana星座衛星可能被用來追蹤船隻、飛機及地面車輛,是以美國認為AO NII-Vektor應該被制裁。

此外還有在計算機硬體領域經營的莫斯科公司T-Platforms,是俄羅斯超級計算機行業和國内領先的大衆資訊技術市場的原始計算裝置開發商。還有如俄羅斯分子電子研究所(MERI),是一家制造計算機、搜尋和導航裝置并進行研究和開發的研究機構。

值得注意的是,米克朗(Mikron)也被美國列入到制裁名單中。米克朗是俄羅斯最大的微電子制造商和出口商,負責出口超過50%的俄羅斯微電子産品,該公司還生産內建電路、電子元件,并且是俄羅斯最大的晶片制造商。

米克朗在2006年獲得了ST的技術轉讓,具備生産0.18μm晶片的技術能力,到了2013年已經能夠實作65nm制造技術的研發與量産,米克朗也是俄羅斯唯一一家有能力量産65nm制程的本土企業。

同時,美國不僅制裁了這些俄羅斯的科技企業,并且還表示,如果存在一個或多個被制裁者直接或間接、單獨或累計擁有50%以上的任何實體也将被制裁,除非獲得外國資産管理處頒發的一般或特定許可證的授權,或者得到豁免。

這一輪也是對于俄羅斯的相關實體進行直接制裁,此前,美國已經聯合其盟友,禁止英特爾、台積電、惠普、愛立信等美國與非美國的晶片及硬體廠商,還有如甲骨文、SAP、GitHub等基礎軟體公司停止在俄羅斯的商業活動。

俄羅斯當然不會坐以待斃,從3月31日起,俄羅斯政府禁止所有國家機構和半政府實體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為關鍵基礎設施項目購買外國軟體。并且從2025年1月1日起,完全禁止任何政府機構或使用者在關鍵資訊基礎設施項目中使用外國軟體。

可以預見的是,雙方的科技攻防戰還未到結束的時候,美國白宮通訊聯絡辦公室主任凱特·貝丁菲爾德在近期表示,美國商務部将在未來幾天把120個俄羅斯和白俄羅斯實體加入其制裁清單當中,用以打擊俄羅斯國防、航空航天和海事部門的實力。

對俄羅斯的影響

對俄羅斯的網絡與科技制裁,對于其國内的消費市場顯然是有巨大影響的,如手機、智能家居裝置、社交網絡等都因為制裁而受到沖擊。對從更廣泛的角度來看,對于俄羅斯的整體影響卻并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大。

盡管包括英特爾、AMD、Nvidia、三星、格芯、TSMC、高通、ARM等一衆全球晶片巨頭都參與到了制裁俄羅斯的行列當中,但事實上,俄羅斯對于國外的晶片需求非常少。

ImportGenius資料顯示,俄羅斯2021年進口的晶片額度預計為1億美元,僅占全球半導體的0.02%。美國半導體工業協會(SIA)在2021年公布的資料顯示,俄羅斯半導體采購量不到全球半導體采購量的0.1%。

并且這些俄羅斯進口的晶片當中,有40%來自于德國,但德國晶片大廠還未參與到對俄羅斯的制裁當中,如英飛淩等。

即便俄羅斯徹底無法從國外進口晶片,這也沒關系,上文已經提到,俄羅斯的米克朗已經具備65nm工藝制程的量産能力,完全可以滿足日常晶片需求,軍事晶片就更不在話下。

并且此前電子發燒友在《為什麼“高科技不強”的俄羅斯,可以一小時摧毀烏克蘭海空軍?》一文中提到,俄羅斯充分發揮了自己在電子管方面的技術優勢,利用射頻電路和模拟電路實作了對一些關鍵晶片的替代。

比如在實作中頻相參積累時,與其他采用FPGA器件的思路不同,俄羅斯是利用他激晶體振蕩器替代FPGA實作了這一功能,這也讓俄羅斯在面對半導體封鎖時有更強的應對能力。

不僅是硬體,在軟體上,俄羅斯也建立了一定的自主替代能力。比如在資料庫等技術領域中,俄羅斯Yandex公司的開源列式資料庫ClickHouse,在全世界都廣受歡迎,有報道稱,該資料庫處理資料的速度比傳統資料庫還要快100-1000倍。

需要承認的是,對于這些企業的封鎖,必然會拖累俄羅斯的科技發展,讓俄羅斯的經濟也受到一定的影響,但也将讓俄羅斯更堅定地走向國産替代的道路,因為他們這次沒得選。

給中國的警示

如今對于俄羅斯的制裁越來越嚴厲,作為同樣有許多企業已經受到美國所謂清單制裁的中國,又能獲得哪些警示呢?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英特爾、AMD、英偉達、三星、格芯等國際半導體巨頭,之是以敢于對俄羅斯進行制裁,一方面是因為美國的強硬,逼迫他們放棄自己的客戶;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俄羅斯市場并不大,除了晶片進口量很小以外,俄羅斯對于主要電子産品像電腦和智能手機的購買量非常少,占全球出貨量2%,伺服器隻占1%。

但中國不同,中國每年從全球進口超過3000億美元的半導體晶片,進出口的電子産品裝置許多都占到全球一半以上的份額。對于許多半導體大廠而言,中國市場對其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進行制裁不過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當然,西方制裁俄羅斯的高科技企業,也是對中國的一大警示,隻有自己的企業才靠得住,隻有自主可控的技術才能真正的幫助自己。

但需要注意的是,國内的技術創新應該是由需求帶來的技術創新疊代,而不是為了國産替代而去做重複造輪子的事。

舉個例子,華為的HarmonyOS從一開始便不是為了取代安卓而誕生的,主要是為了挑戰萬物互聯之下的底層技術方案,是以即便不考慮國産替代的因素,許多家電品牌在選擇作業系統時,HarmonyOS也具有更多的優勢。

晶片同樣如此,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從實際出發,将産品做出自己的優勢,在抛棄國産替代的因素下,也能夠讓市場選擇使用自己的産品,這才能認為是真正的國産替代。

并且國産科技企業要發展起來,還應該摒棄低價競争的思維,通過技術實力來占領市場,而不是單純的依靠價格來競争,鼓勵研發,支援創新,善待人才,才是企業的長久發展之道。

寫在最後

美國此次制裁俄羅斯的科技企業,不過是一場“雙輸”,并沒有實際地改善任何的局勢,反而讓雙方越走越遠,逼迫俄羅斯不得不朝着自主可控發展,同時也減少了自家企業的營收,這又是何苦呢。

即便如此,那麼想要限制俄羅斯技術發展的目的可能也很難實作。要知道俄羅斯作為能源出口大國,近期國際上油價飙漲,印度不斷向俄羅斯下訂單撿漏,也讓俄羅斯大賺了一筆。顯然,限制的目的至少現在還無法實作。

對中國而言,美國如此肆無忌憚地封鎖一個大國的半導體企業值得警惕,需要堅定引導國内半導體行業的良性發展,用創新、技術突破來實作真正的自主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