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離酒店每一次開門,都可能面臨一次病毒擴散的風險;
防護服的每一次摘脫,都需經13道程式,稍有不慎就可能與新冠病毒“打個照面”;
從國内外高風險地區郵寄的快遞、包裹、貨物、冷鍊物品,都可能成為新冠病毒的傳播載體……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階段,這些關鍵風險點如何規避?
4月2日上午,新形勢下新冠疫情科技防控專項工作會議在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召開,多款廣州防疫科技創新及成果亮相。

【防護服消毒艙】
10秒照射消滅99%的病毒
随着新冠病毒的全球肆虐,如今不管白天深夜,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有穿着防護服的“大白”身影。
可二級防護服的摘脫,要求高、流程繁、耗時長、動作難,摘脫一次需經13道程式,每一道都是疫情防控風險點,稍有不慎就可能與新冠病毒“打個照面”。
有沒可能通過重塑二級防護摘脫流程來降低風險?
為此,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設計了可移動的“二級病毒快速清除艙”,重塑二級防護摘脫流程,将病毒清除的過程前置。
在成果展現場,一位身着二級防護的從業人員站在消毒艙前,将頭頂100%防紫外線專利面屏上的二維碼對準螢幕,艙門自動打開。人員進入後,艙門關閉,分布在不同角度的超4000個LED紫外線燈珠對二級防護裝備表面進行全覆寫消毒,包括指縫、腋窩、腳底等死角部位。
而整個消毒過程,也從原來的10~20分鐘,縮短為10秒左右。研究顯示,經過10秒照射,可消滅99%的病毒,大大降低脫卸過程的感染風險。
“消毒艙的裝置玻璃門采用防紫外線透過的設計,做到紫外線零洩漏,使用過程不産生臭氧。二維碼設計也防止未穿二級防護的人員誤開門。”據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消殺科主管技師劉通介紹,目前該消毒艙已經在健康驿站、隔離酒店、白雲機場等場所廣泛應用。
【無接觸采樣消毒門】
讓隔離酒店每一次“開門”
都能無接觸進行紫外消毒
去年以來,國内多地已經出現集中隔離場所内從業人員感染或隔離人員間交叉感染的病例。
集中隔離場所内,測體溫、核酸采樣、送餐、收垃圾等每一次正常操作的開門關門間,都可能造成房間内病毒向外傳播的風險。
在會議上展示的無接觸采樣消毒“門式”工作台,可以實作人員隔離期間内無須打開房門、從業人員在完全實體隔斷的情況下無接觸地進行上述操作。
門上的物品傳遞艙内設有LED紫外線燈組,對包括空氣在内的傳遞到門外的物品進行10秒消毒。
同時,門上設定了對講系統、自動測溫裝置、開門報警等子產品,有利于對隔離人員的管理,隐私按鈕可以一鍵切換玻璃狀态,保護隔離人員隐私。
【數字化物品消毒機】
不讓物流鍊成為病毒傳播鍊
在持續抓好“外防輸入、内防反彈”的同時,還需要做好“人物同防”。
現行物流行業已經建立起了一系列的防控、消殺流程措施,然而對于消毒效果尚缺乏一目了然的評估、記錄及追溯手段。
針對這一痛點,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發了數字化六面物品消毒機,實作消毒效果可量化、可監測、可追蹤。
當包裹進入消毒機後,紫外光燈組對包裹的上、下、左、右、前、後六面進行均勻照射,每一束光的位置、時間、強度,都實作數字化精準監測并自動上報背景雲空間,并可直接計算消殺率,保障每一個物品的6面都100%有效消毒。最後,機器會給包裹外包裝列印二維碼,掃碼即可追溯包裹的消毒效果等資料。
【疫情防控人員路徑管理系統】
精準定位快速排查密接
衆所周知,大型會議、展會等人群聚集活動,管控較為困難,一旦發現感染者,很難快速找到密接人員。
由載體、基站和管理平台所構成的疫情防控人員路徑管理系統,能夠為公衆疫情管理提供安全感。
卡片标簽等載體具有精準識别位置功能、近距離警報功能、自動識别出入功能,其所對應的基站測算結果精準。可實作本地資料和實時上傳結合,定位測距資料安全存儲,支援資料導出,适用于室内人員軌迹追蹤,可實作人員身份、室内定位、健康、行為等多資訊互動的“一人一碼一标簽”一體化管理。當發生疫情時,可精準定位人員軌迹,快速排查密接人員。
【無感查碼通行裝置】
無須亮碼,刷臉核驗健康碼、行程卡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今天,各機關必須毫不松懈,但傳統的核驗健康碼、行程卡方式工作量大、效率低。
為此,有企業研發了無感查碼通行裝置,通過人臉識别技術手段,實作無感測溫和核驗碼,市民通過門禁通過識别人臉核驗健康碼、行程卡,提高健康碼掃碼率和核驗速度。
更重要的是,高掃碼率可有助于疫情流調溯源工作,全面掌握風險人員前往過的公共場所的資訊,提升防疫工作效率。
使用該産品減少人力成本,适用于衛生醫療機構、寫字樓、工業園區、閘機入口、學校大門、物業小區大門、體育館大門、園區景點、政府機關、機場、海關安檢處以及各類營業場所,同時也使老百姓的生活更加便利,提高掃碼率。
采寫:南都記者 楊麗雲 通訊員 劉維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