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官殿|程然:“青年”作為一種精神

三官殿|程然:“青年”作為一種精神

▲《衍生》

裴瑩

銅版 90×60cm

2011年

“青年”作為一種精神

□程 然

由湖北美術館和中國工業版畫研究院共同主辦的“2021中國工業版畫三年展”,以“青年精神”為主題,一方面是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工作的系列講話精神為重要指導,以青年之蓬勃精神,進一步激發與拓展中國工業版畫的創作活力;另一方面,值新興木刻運動90周年紀念之際,以“一切皆可老去,唯青年精神永新”的意氣風發,積極續寫中國現實主義藝術的偉大成就,圖像呈現中國當代版畫創作的内在邏輯和前沿狀态。展覽分為“青年·道路”、“青年·力量”、“工業·青年”三個版塊,以中國近代版畫發展為背景,從“新興木刻”與“工業版畫”出發,在探究其誕生、發展、延續的内在聯系的同時,讨論不同創作語境中,藝術家關于國家、社會和自身的思考,以及圍繞這些思考而展開的對于版畫視覺語言邊界的探索。

三官殿|程然:“青年”作為一種精神

▲《我們走在大路上》

王家增

銅版 63×48cm

1999年

一 精神回溯

一百年前,五四運動促進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推動了中國共産黨的建立。新興木刻作為中國現代版畫的發端,從它誕生的那天起,就一直與中華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木刻青年以“新興木刻”作為重要的文藝武器,在思想戰線上發揮着重要作用,為争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沖鋒陷陣。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新中國的青年向困難進軍,向荒原進軍,建設祖國成為當時青年人的精神動力和青春理想。中國工業建設火熱開展之時,也催生了大批專業青年版畫工作者深入工業建設的現場,以版畫創作的形式記錄與宣傳祖國興盛之路,吹響建設國家的時代号角。今天,伴随着社會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當代青年以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為目标,以藝術為人民、為社會服務作方向,發揮版畫表現現實主義題材的優勢,探讨當代版畫創作的價值與積極作用,激發具有時代特質的青年精神。

三官殿|程然:“青年”作為一種精神

▲《五四運動在浙江No.10-浙江印刷公司工作互助會》

張敏傑

凸版 35×48cm

2020年

張敏傑的《五四運動在浙江》,表現以青年學生、工商人士、勞工、市民等階層共同參與的,通過示威遊行、罷工、宣傳演講、出版進步周刊等多種形式進行的愛國運動,單幅獨立叙事将十幅作品組合成一部青春交響曲。民國初,底層群眾多不會閱讀和書寫,是以圖像更容易被其接受。以圖像代替文字,能夠讓思想更直覺地被觸碰和了解;版畫印制迅速,制作成本低,一張木闆和一把刻刀便可以開始着手,圖像化的思想革命很快就被傳播開。當時的版畫青年有理想、有擔當,主動肩負着時代的使命,以版畫為媒介,将信仰注入圖畫,将為民族奮鬥的思想變成視覺表達,将社會之現實複現于紙張之上,展現圖像的張力與意義。

二 道路循迹

新興木刻的形成是中國創作型版畫的發端,也是中國專業版畫教育的開始。1931年魯迅先生收集國外版畫刊物,聘請外籍講師在上海開辦木刻講習班,以實際行動為新興木刻的開展鋪設道路,雖然講習所隻開辦一期,參加的人數隻有十三人,但正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木刻講習所的開辦為日後的中國版畫發展打開了新的局面。

1935年,第一回全國木刻聯合展在北平(北京)舉辦,并在天津、濟南、漢口、太原、上海巡展。姜蘊在《木刻的趨向》一文中說到,“木刻作家應該是更平民的,更深入生活的,更直接向自然和社會學習的。這樣,才能掀起新的活力來。”[1]這說明當時木刻作家的探索實踐方向,一方面是将木刻作為思想武器在民族戰線上發揮作用,展現版畫這門藝術的革命性;另一方面是為尋找基于中國文化底蘊的中國木刻藝術本體語言立足于世界語境中的探索發展,實作版畫家的自省。

三官殿|程然:“青年”作為一種精神

▲《工業的記憶8》

宿志剛

22×29.2cm

2021年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各大美術院校紛紛建立版畫系,除木刻之外,逐漸加入銅版、石版、絲網的專業教學,在豐富版畫創作語言的同時,推進版畫創作與教學多元化的發展道路。當時這些優秀的師資隊伍中,不乏從新興木刻一路走來的代表人物,如中央美術學院原院長江豐,正是參加木刻講習所的十三名學員之一。通過幾代藝術家、教育家的努力,版畫在中國現代美術發展史以及社會主義發展的各個時期中做出的貢獻尤為突出。展覽第一單元“青年·道路”,主要展示一批受先生們影響、在工業時代中出生、于改革開放中成長起來藝術家的作品,以其早期作品和近期作品并置的形式,探讨在一段時間跨度中,藝術家延續精神道路探索,由時代進步、社會發展衍生出關于美學思維、藝術觀念、價值訴求的思考。在他們的作品中,有對傳統美學的回溯,有對時代表達的思考;有對技法的研究,有對版畫語言的探索。如陳琦的水印木刻《夢蝶之二》用傳統水印技法描繪現代生活的文人叙事;範敏的石版作品《故鄉即景03》注重視覺樣式,意圖表達個性化的主體意識;劉慶元的木刻影像《輕》由88幅木刻作品組成,通過影像制作的視覺變化構成圖像寫作;宿志剛的黑白木刻《工業的記憶》以黑白木刻記錄現實工業生活,表達曆史;王華祥的無主版套色木刻《近距離—自然的坐姿》注重表達人物内在的氣質,是向内的寫實;王家增的銅版作品《我們走在大路上》着力于觀念表達與精神關注,以獨特的視角及超驗的形态透析當代人的文化心理;楊宏偉的木口木刻《像素—曆史》制作像素木塊,将木塊以活字印刷的形式進行拼闆,完成傳統與當代的視覺拉鋸;張廣慧的饾版木刻《荒原系列》以明代饾版原理與自己的版畫語言結合,将版畫的創作理念還原于繪畫;張洹的木刻《唐14号、20号》尺幅巨大,畫面中的元素以超常的張力表達作者關于自然的精神思考;周繼榮的絲網作品《北京之一》以其生活地北京胡同為背景,描繪社會變遷中的文化景觀等。從中可以看到,藝術家近期作品與其早期的創作面貌的發展變化,其中關于版畫觀念的拆解與拓展,是他們在繼承老一輩藝術家衣缽之後,用自己的藝術語言延續版畫發展道路的學術成果。

三官殿|程然:“青年”作為一種精神

▲《夢蝶之二》

陳琦

水印版畫 80×58cm

2000年

三 曆久彌新

代大權在《版畫的進步在青年,在創造》一文中講到“年輕人的畫首先是價值觀與我們不再類似,随之立場也難再苟同,随之語言也不再重複,最後是審美,審美不再是一統的結果,而多元出更多取向。以往以為的‘好’并不是結果,總會有更多‘更好’等着進場……”[2]從五四運動到新中國成立,從工業建設到改革開放,不同時代下的青年人雖因社會形态有别而持有差異化的價值觀,但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因正是他們想要發揮青春力量的奮鬥精神。青年人有勁,人年輕的時候總有着探索的沖動和改變的力量。青年精神是在發揮這種力量的同時,找到自己要做的事業,完成時代賦予自己的使命。

三官殿|程然:“青年”作為一種精神

▲《共生》

銅版 60×90cm

2010年

展覽第二單元“青年·力量”中主要展出一批當下正在學院中學習,或是剛剛走出學校的青年版畫家的作品。青年版畫家以多元的方式進行創作,以個人化的視角,表達對于社會、國家、自然、宇宙、個體等諸多問題的關注。如蔡遠河《生命的等式系列》,圖式中以科學的語言圖式描述已知和未知的世界;初豔淼《守夜人》以個人化的構圖想象,緻敬新文化運動中的旗手們,暗示探索與實踐的精神是文化乃至民族前進的誘因;郭定奮《腳手架上下的生活》拓展版畫語言,以獨特的視角描繪當下的社會形态;韓栩欣《便捷式社交》與劉福《城市節奏》探讨資訊化時代中,以及城市化生活當中,人與人的社交關系與形态;何一鹭《上船,走人!》系列,以作品隐喻自己對于版畫創作的探索與堅持;裴瑩《共生》《啟示錄》《守望》《踏着的返照》《衍生》探讨在後工業時代中,工業文明與自然之間的沖突關系;王林麟《後工業山水》以當代繪畫語言表現工業風景與自然風景的轉換;夏玉清《貴昆鐵路》對現實題材進行緻敬,描繪社會發展中的主要事件;袁亞威《一個幻想者的烏托邦》是一個版畫交流項目,表達物與物的交換,促成人與人的情感交流,其中有自己所熟悉的和陌生的人群。在這些作品中,我們看到除紙本作品之外,還有裝置、影像、現成品和交換項目的展現,青年作者們大膽的繼承與開創關于版畫研究的拓展與實踐。

三官殿|程然:“青年”作為一種精神

▲《紅色的南沙港灣》

曾昭穎

絲網 110×110cm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從探索、實踐與創新中出發的“青年精神”,是推動版畫發展的重要動力。作為當代中國版畫語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工業版畫的誕生與發展,是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寫照,也是中國現代版畫發展史中精彩的篇章。“中國工業版畫三年展”作為湖北美術館重要的品牌三年展項目,曆經四屆,在呈現工業版畫面貌的同時,也不斷探索與擴充其在當今藝術語境下的可能性。

展覽第三單元“工業·青年”,集中呈現後工業時代中,關注與思考工業題材版畫的作品,這些作者中有各個工業群體的作者,也有社會範圍内關注工業生态的學院教師、獨立藝術家等。蔔雪《2020瞬-1》以黑白木刻描繪工業化、科技化的新時代,以及在後工業時代中人們對于回歸生活的思考;曾昭穎《紅色的南沙港灣》、刁俊瓊《洞見·崛起》、韓紅岩《世紀豐碑》、李凡丁《工業現場》和李楠《建設中的楊泗港大橋》,以寫實手法記錄與描繪當下社會的發展與建立設;胡賢武《隻能預測-2020》探讨人工智能的介入對于人類社會形成的焦慮與不安;李安達《曾經的樂園》系列通過描繪舊工業時代遺迹,反映當下的社會變遷;易陽《寰宇之光——天宮空間站》以超現實主義繪畫展現中國航天工業中的新成就等。相較一些脫離真實生活、脫離真實情感的創作,本次展覽中工業題材版畫,抛開身份與材料的限制,回歸于藝術創作的本體語言,呈現出一番既有專業學術高度又有人文精神思考的作品。

三官殿|程然:“青年”作為一種精神

▲《窯灣系列之五》

宋李增

凸版 52×75cm

2019年

藝術創作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與時代精神交替重疊,由群體到個體,再到個體中存在的普遍集體意識,藝術工作者關于“青年精神”、“工業精神”、“藝術精神”的潛在讨論值得我們進一步的思考。本次展覽所傳遞的主題,是将“青年”作為一種精神,是一種不懼未知的思想向導和推動藝術創作的思維力量。相信處于新時代,回顧與強調“青年精神”在各個時期中的不同形态與因果聯系,讓我們有理由判斷其傳達的積極影響,在推動文化發展的同時,也将為社會的發展助力,讓一代代的藝術工作者肩負起時代的使命與責任。

注釋:

[1] 文章刊載于1935年5月5日《武漢日報》。

[2] 文章刊載于2019年11月7日《大河報》。

—END—

《長江文藝》2022年第3期

責任編輯 | 陳俊

三官殿|程然:“青年”作為一種精神

▲程然|

程然,湖北美術館策劃部副主任,國家三級美術師。2014年畢業于湖北美術學院。主要從事展覽策劃與藝術批評研究,自由策展小組RS_PROJECTS發起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