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周海宏:藝術教育到底有什麼用?

周海宏:藝術教育到底有什麼用?

周海宏,音樂美學家、原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

小到柴米油鹽,大到創造發明,藝術教育都在發揮着不可忽視的巨大力量。為什麼藝術教育影響着每個人獲得幸福體驗幸福的能力?一起來看!

01

藝術有什麼用

藝術有什麼用?這個問題與問别人“為什麼要喝酒”的性質是一樣的。

為什麼在中國要特别來談這個問題?因為這麼多年來,藝術在中國都是飯後茶餘可有可無的東西。

現在很多家長要求孩子每天除了學習,什麼都不做。凡是和學習無關的事,一律被看作是“浪費時間”。有家長在網上秀自己的成功育子經驗:在他們安排的時間表中,一切和升學考試無關的東西都沒用。

他們把孩子的每一分鐘都安排得滿滿的,在這其中,卻沒有藝術、沒有遊戲,沒有交友、沒有自由。如果你是這樣的家長的話,你應該知道:影響人一生幸福最重要的東西,你沒有讓孩子學,卻讓他學了大量沒用的東西。

家長可能認為,這樣就能讓孩子獲得他所希望的人生。我想告訴你們:你正在毀掉孩子的一生。我們大量家長把理性的、知識性的東西放在了孩子的童年。讓孩子數數、背小九九,甚至背元素周期表。當你這樣進行所謂的早教、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時候,你是:赢在起跑線,輸在終點站。你剝奪了孩子感性素質的發展機會。

02

體驗幸福是需要素質的

人們的物質水準提高了,卻不一定能懂得感受幸福。

人有兩大心智能力,一個是理性,一個是感性。理性的代表是科學;感性的代表是藝術。科學征服了世界,藝術美化了世界。

二者猶如鳥之兩翼。如果家長沒有從小重視孩子感性意識的發展,将會使孩子一生的幸福化作泡影。

一個人想要獲得一生的幸福,不僅要擁有“獲得幸福生活條件”的素質,還要擁有“體驗幸福感受”的素質。

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有的人生活得髒、亂、差,單調乏味?有了“感性素質”這個概念以後,這個問題就會迎刃而解:這個人的感性素質低,感覺不到環境帶來的影響。

一個人如果感性素質低,他往往會忽略和放棄對環境感性品質的要求。

有一對夫妻,兩個人打架。原因是,他們想買一台洗衣機,好看一點的1600塊錢,難看一點的1400塊錢。

表面上是夫妻有分歧,實際原因就在于雙方對環境感性品質要求不同,深層原因就在于雙方的感性素質有高低。

提醒大家:如果你們的感性素質高低不同的話,你們會在價值觀方面發生嚴重分歧。感性素質高的人,往往願意為美化環境、享受生活付出成本。

是以,你就可以知道,為什麼夫妻在裝修的時候特别容易吵架呢?因為那是感性素質高低的大暴露。

不僅如此,感性素質低的人,不會享受生活。或者,倒過來講,不會享受生活,就是由于感性素質低。

我曾經坐遊輪在桂林遊覽。在遊輪上有兩個人,整整三個小時從頭睡到尾。有的人旅遊就是這樣的:上車睡覺,下車撒尿,到點拍照。

大家出去旅遊的時候,千萬不要和感性素質低的人搭伴——特沒勁。他們對什麼都沒有興趣,不是睡覺就是打牌。

一個細膩、敏感、豐富的人比一個枯燥、乏味、麻木的人,生命品質要高得多。

一個人想要獲得一生的幸福,首先要擁有幸福生活的條件。感覺麻木,使很多人失去了本來能夠體驗到的幸福生活。

為什麼很多人在物質水準提升了以後,并沒有覺得幸福如期而至?因為有條件,卻沒體驗,根本原因在于感性素質低。當我們的物質生活水準提升卻缺乏文化藝術享受時,還會滋生很多貧窮社會所沒有的社會問題。比如,嗜酒、吸毒、賭博。

03

感性素質的培養,要通過藝術教育實作

一個人的生命總量是一個常數,不花在這些地方,總會花在别的地方。在“雅者為王”的時代,不重視藝術素質,想成功就像沒知識一樣難。

有的家長會說,連獲得幸福生活的物質條件都沒有,怎麼談幸福生活的感受。總要先有條件,後有體驗吧?

那麼我從最功利的角度,來談一下,感性素質的藝術教育有什麼用?大家現在所謂的成功,基本上就是當官、做上司、掙錢,那咱們就從掙錢的角度來講:

在過去相當長的曆史時期,我們國家的國産産品,和發達國家的進口産品之間,有一個特别明顯的差距:外觀難看、工藝粗糙,使用不人性化。我們用哲學的高度來統領概括這個現象:感性的品質低。

産品的品質,其實有兩方面的品質構成:功能的品質,要實用,一個破塑膠杯子能把水喝到嘴裡,功能就算足夠了。感性的品質,也就是審美,實用與審美相加,才是一個産品的品質。

很多企業家朋友們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把水喝到嘴裡的破杯子——有一點設計的杯子——有一點好看的杯子,這過程中,提升的都不是功能品質,提升的都是感性的品質。産品價格的增加,産品附加值的翻番,不是功能發生了變化,而是體驗發生了變化。

但是特别遺憾,我們國内很多企業家,由于他自己的感性素質低,一到産品該更新換代的時候,就老在功能上下工夫。他們搞了很多新功能,卻忽略了感性品質提升,不舍得在感性品質上增加成本。最後你的産品換了代,但是并沒有更新。

高端産品和低端産品的差別不是功能的不同。哪個山寨貨沒有強大的功能?奢侈品和日用品的功能是不是一樣的?其實是體驗不一樣。

蘋果靠什麼征服了世界?蘋果的核心競争力,就是把技術變成了藝術,讓産品成為作品。它的核心競争力,是感性的智慧。

人的感性素質形成的關鍵期,在童年。人的審美趣味、審美标準、審美偏好形成的關鍵期,在童年。

人類有一個非常大的本能,叫适應——從小生活在垃圾堆裡的孩子,對髒、亂、差環境,會自感官産生适應感;而從小長在優美、高雅環境裡的孩子,對髒、亂、差的環境會有來自感官的不适應,有厭惡感。

我從來不是一個懷舊的人,但是對文化藝術,我總是覺得不滿意。我總是回憶起當年我小時候看的卡通片,是《大鬧天宮》《哪吒鬧海》《三個和尚》,那時候進口的卡通片是《米老鼠和唐老鴨》《花仙子》《藍精靈》。那麼,我們現在的孩子看的是什麼?

當孩子在拙劣的美術制作、惡俗的橋段、包含大量錯誤價值觀的卡通片面前,看得特别高興的時候,我想提醒家長:你的腦子要“繃”緊一根弦。

當拙劣的審美趣味、惡俗的東西,一并打包進入孩子幼小的心靈後,将來孩子就會以這樣的趣味來對待未來的藝術。但是我們防不勝防。

可能爸爸、媽媽們關于孩子未來的高貴、高雅有無數的期待;也可能花了大量的金錢把孩子送到這個學校,送到那個幼稚園。但是現在這樣的惡劣的審美環境,污染了我們的孩子。你的所有對孩子人生的設想,已經毀于一旦。

出路在哪裡?毫無疑問,提升全民族的感性素質。

感性素質的培養,要通過藝術教育來實作。我們要讓“愛美”成為道德的優越感,讓美處在道德上風。唯有如此,才能改變這個社會。

04

要想成功幸福,從小熱愛藝術

“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個口号自改革開放以後被迅速傳播,通俗易懂,讓我們國民重視了科學重視了理性。

我也想發明類似傳播的話,讓大家重視藝術:要想成功幸福,從小熱愛藝術。

這就是為什麼我到處去呼籲,讓我們全社會都來重視藝術,重視藝術教育,重視各類藝術素養。藝術能夠培養我們的感性素質,提升感性智慧,美化我們的生活,推動人類感性文明發展。

良好的感性體驗是幸福人生的具體體驗。國民的感性素質是環境優美、社會和諧、文化創新的基本保證。感性的文明是社會均衡發展的重要支柱。

最後,我想說:缺少藝術審美的人生是枯燥乏味的人生;缺少藝術教育的民族是文明落後的民族;缺少審美追求的社會是野蠻生長的社會。

來源:守望新教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