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華為年報的另一面,利潤高企下的危機感

"

華為年報的另一面,利潤高企下的危機感

僅僅是“活下去”顯然并不足夠,對華為來說,在未來還能實作怎樣的突破,還有怎樣的發展,才是華為應該呈現的“企業魅力”。

作者丨Kinki

編輯丨堅果

封面來源丨圖蟲創意

華為年報的另一面,利潤高企下的危機感

比起華為的2021年業績,孟晚舟回歸後的首次公開亮相,似乎更有話題性。

近日,華為舉行了2021年的業績釋出會,歸國後的孟晚舟也首次公開亮相,外界似乎對孟晚舟更為關注,連其佩戴的蝴蝶胸章,也被了解成“破繭重生”的寓意。

華為年報的另一面,利潤高企下的危機感

但實際上,孟晚舟作為華為的副董事長及CFO,出席業績釋出會也不過是正常工作安排,回歸到商業的本質,華為的2021年成績單其實也值得更多關注。

1

規模變小的華為

衆所周知,華為在過去的一年遭受了多輪嚴厲制裁,也因為晶片供應受限,導緻華為手機的銷量大幅下滑,跌出了全球排名前五的位置,對業績産生了很大的影響。

對此,孟晚舟表示受到缺芯、疫情等原因的影響,華為的規模變小了,但其又補充到,華為的盈利能力和現金流擷取能力都在增強,公司應對不确定性的能力在不斷提升。

首先,華為去年的全球銷售收入6368億元,同比下降28.6%。其中,營運商業務收入2815億元,企業業務收入1024億元,消費者業務收入2434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對比2020年的消費者業務收入,2021年該闆塊的收入直接減半,可見, “斷芯危機”對華為而言影響有多大。

華為年報的另一面,利潤高企下的危機感

往前回溯到13-16年,是華為發展增速最快的階段,從2013年2400億營收到2016年5216億,華為僅用了4年就将營收翻了2倍多。

此後,華為增長開始放緩,19-20年是華為收入的巅峰期,營收分别為8588億和8914億,而在2021年,由于制裁等原因,華為的營收規模和增長速度均有所收縮。

不過,雖然營收規模收縮,但華為今年的淨利潤實作了大幅度增長,總收益為1137億元,同比增長75.9%。要知道,這是在華為營收跌了将近30%的情況下,利潤還能首次實作突破千億元。

而得益于這一點,華為在現金流和資産負債率上的壓力都降低了不少,兜裡的錢更充裕了,而償債能力也更高了,華為跟其它輕資産的網際網路企業不同,偏向“智能制造”的華為其實更像制造業,特别是在遭受輪番制裁的前提下,現金流可以更好地幫助華為抵抗經營風險。

2

利潤高企下的危機感

對于華為今年利潤高速增長的原因,華為表示主要是出售部分業務的收益、經營品質的改善和産品結構的優化。

當中,華為出售榮耀才能擷取高利潤,成了業績釋出會中另一頗受關注的焦點。實際上,撇除出售榮耀獲得的600億元收入,華為今年的淨利潤大約為500億元左右,跟去年的646億元相比,還略微下降了。

華為年報的另一面,利潤高企下的危機感

是以,外界難免擔憂,将發展前景如此廣闊的“榮耀”賣掉之後,華為會不會元氣大傷?

重壓之下,華為“割舍榮耀”也是無奈之舉,在美國的晶片禁令下,假如不割舍榮耀,榮耀手機将隻能成為曆史,而依靠榮耀而生的無數上下遊供應鍊及管道商,也會遭遇重創。

而舍掉“榮耀”之後的華為,在消費者業務上還有什麼發力點呢?

其中之一,或是對晶片先進性要求沒有那麼高的可穿戴裝置和智慧屏業務,比如華為手環、TWS耳機,以及搭載了鴻蒙系統的華為Alot産品,如電視、平闆電腦。圍繞辦公、家居、出行等多個消費場景,華為也意圖在消費終端上搶占更多入口,打造自己的物聯網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失掉了榮耀手機,但華為也在去年底推出了華為P50折疊屏手機,搭載了骁龍888晶片,可見華為在手機業務上,仍有自己的規劃。

此外,華為“賣車”似乎是另一方向。在新能源汽車熱火朝天的當下,華為早已宣布不造車,而是通過ICT技術來幫助車企造車。去年開始,華為提出了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包括通過華為自身的品牌影響力和華為強大的管道建設能力進行,幫助汽車合作夥伴賣車。

之前媒體也曾透露過“華為助銷”的分成,每售出一台車傭金約為10%左右,而華為與經銷商就此10%的分成約為2:8。

以一台24.68萬的賽力斯SF5為例,華為最終能拿到的傭金約為5000元,雖然金額不大,但假如按照華為“助銷”30萬台車的目标來算的話,保守收入将有10億元。

雖然,這樣的收入肯定比不上榮耀手機帶來的銷售規模,但畢竟屬于輕資産模式的生意,也能幫補一點收益。

3

至暗時刻還沒過去

事實上,自從去年孟晚舟順利歸國開始,大衆對華為發展的擔憂便“松了一口氣”,畢竟從多方面來看,大國之間的沖突都似乎有所緩和,而從2021年的業績來看,至少華為“活下去”了。

但僅僅是“活下去”顯然并不足夠,對華為來說,在未來還能實作怎樣的突破,還有怎樣的發展,才是華為應該呈現的“企業魅力”,當下對華為來說,難言已過“至暗時刻”。

華為年報的另一面,利潤高企下的危機感

首先,晶片問題仍未解決。事實上,通過出售榮耀來解決榮耀手機的“斷芯危機”,并沒有徹底解決晶片難題,業績釋出會上,也有多位媒體提提問“華為如何解決晶片供應問題”?

對此,華為郭平表示,解決晶片問題是一個複雜且漫長的過程,需要有耐心,在目前被美國技術封鎖的情況下,華為也在積極加大對于半導體産業鍊的投資,推動越來越多的國内半導體企業來共同突破。

另一方面,雖然目前華為自研晶片無法制造,但是華為并未放棄對于旗下晶片設計公司海思的持續投入,據悉華為最新年報顯示,海思已更新成為與“華為雲計算”、“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并列的一級部門,華為對其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其次,華為新業務的發展能否順利,也是另一層擔憂。在消費端業務中,上文提到的可穿戴裝置以及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或是新的重點,但其銷售體量和原有的榮耀手機相比,恐怕短期内難以企及。

不過,在企業端業務中,華為雲的表現似乎不錯,去年企業業務營收為1024億,其中,新興業務收入增長30%以上,主要為華為雲業務的增長。

總的來說,基于“斷芯”造成的華為危機,其實仍說不上已經過去,但誠如華為郭平所言,解決“掐脖子”問題需要一個過程。

從華為今年大幅招聘1萬多名應屆畢業生,以及華為去年分紅超500億元這兩件事來看,對比起日漸收縮、裁員不斷的網際網路平台,華為正在積極吸納人才,或也側面反映了企業擁有持續發展的動力,華為的未來,或還會有值得期待的亮點。

華為年報的另一面,利潤高企下的危機感
華為年報的另一面,利潤高企下的危機感
華為年報的另一面,利潤高企下的危機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