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歲娃跌入熱水盆特重度燙傷!家長一個錯誤處理,孩子差點沒命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局長~用娘心調查育兒知識問題,為寶媽們撥開育兒道路上的迷霧,真相隻有一個!一定要持續關注局長哦~

近日,廣西北流市一名1歲7個月的嬰兒,因不慎跌入家中的熱水盆中,導緻全身15%面積Ⅱ度特重度燙傷。

而這名嬰兒的家人也是心大,等到了第二天才把孩子帶到醫院的肛腸燒傷整形外科就醫……

孩子被送到時,全身皮膚嚴重紫绀、呼吸急促、肢體冰冷,已經進入感染性休克昏迷,随時都有生命危險!

醫生當機立斷,立刻将孩子轉到兒科ICU進行緊急搶救。萬幸的是,經過6小時與死神的不懈搏鬥,嬰兒終于轉危為安。

1歲娃跌入熱水盆特重度燙傷!家長一個錯誤處理,孩子差點沒命

圖源:北流市人民醫院微官網

局長看到這個案例,真是替小嬰兒捏了把汗,也想借此給各位家長再提個醒:

兒童燙傷燒傷的事故頻繁發生,作為家長,我們更加應該學會和掌握正确預防孩子燒燙傷和緊急處理方法,才能避免悲劇再次發生!

1歲娃跌入熱水盆特重度燙傷!家長一個錯誤處理,孩子差點沒命
1歲娃跌入熱水盆特重度燙傷!家長一個錯誤處理,孩子差點沒命
1歲娃跌入熱水盆特重度燙傷!家長一個錯誤處理,孩子差點沒命

(以上為新聞标題截圖)

今天,局長就給大家講一講關于兒童燒、燙傷意外的處理方式,希望大家永遠都不會有用上的那一天……

1

燒燙傷分為哪幾種程度?

通常來說,燒傷、燙傷是因為接觸熱、電或化學物質引起的創傷,是兒童時期比較常見的意外傷害之一。

最多見的莫過于被滾燙的食物、開水、洗澡水燙到皮膚。

1歲娃跌入熱水盆特重度燙傷!家長一個錯誤處理,孩子差點沒命

按照嚴重程度不同,可以把燒燙傷分為三類。

一度燒燙傷:是最輕微的,引起皮膚的輕微紅腫。看起來類似于陽光灼傷。

二度燒燙傷:會引起水泡和較嚴重的腫脹。

三度燒燙傷:可能看起來皮膚發白或者發焦。

1歲娃跌入熱水盆特重度燙傷!家長一個錯誤處理,孩子差點沒命

2

孩子燒燙傷,應該如何緊急處理?

第一步:确認現場是安全的。

第二步:降溫。

立刻将受傷的部位浸泡在涼水中,迅速降溫,可以幫助孩子減輕疼痛。但時間不超過5分鐘,以免傷口皮膚浸漬。

1歲娃跌入熱水盆特重度燙傷!家長一個錯誤處理,孩子差點沒命

同時,注意不要使用冰塊、冰水,這樣會加劇疼痛、影響傷口愈合。

如果燙傷的位置上覆寫有衣物,可以先用涼水浸泡,之後再輕輕地把衣物取下來。

如果衣物已經粘在皮膚上,不要強行掀下來,用剪刀把衣服剪掉。

第三步:清洗。

使用溫和的肥皂和自來水清洗傷口。

1歲娃跌入熱水盆特重度燙傷!家長一個錯誤處理,孩子差點沒命

第四步:保護傷口。

如果燙傷部位幹燥,沒有滲出液,可以用一塊無菌紗塊覆寫傷口。

1歲娃跌入熱水盆特重度燙傷!家長一個錯誤處理,孩子差點沒命

如果燙傷部位有滲出液,用無菌紗塊覆寫後盡快就診。

假如沒有無菌紗塊,可以先用一條幹淨的毛巾覆寫。

第五步:止痛。

如果燙傷部位疼痛,可以按照用量說明,給孩子吃一次布洛芬或對乙酰氨基酚止痛。

對于孩子燒傷、燙傷這種情況,有些父母會用到一些錯誤的處理方法。

林醫生也給大家特别指出了以下這2個常見誤區,這些做法不僅沒有任何治療作用,還有可能會使受傷情況更加嚴重,給孩子帶來二次傷害。

誤區

×在燒燙傷的位置塗抹不恰當的東西,包括:醬油、牙膏、雞蛋清、草藥、動物的油脂。

×自行挑破水泡,會增加感染的機率。

3

孩子燒燙傷,哪種情況要立即就醫?

需要特别提醒大家的是,如果孩子發生燒燙傷後,出現以下症狀,請立即就醫,以免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

● 孩子<5歲;

● 燒燙傷的部位包含:面部、手部、腳部、生殖器、關節、呈環形包繞肢體;

● 燒燙傷是由于電擊、化學物所緻;

1歲娃跌入熱水盆特重度燙傷!家長一個錯誤處理,孩子差點沒命

● 燒燙傷的面積超過10%。以被燙傷者的手掌估算,一個手掌的面積是0.5%,如果包含手指則面積為1%;

● 燒燙傷的部位有水泡、有液體滲出,或者表面發焦、蒼白完全感覺不到疼痛;

● 燙傷部位腫脹、疼痛越來越嚴重,持續幾個小時仍然沒有緩解;

● 燒燙傷之後出現發熱。

4

如何正确預防孩子燒燙傷?

大家都知道,預防比治療更重要。隻要做好預防工作,才能減低孩子發生燒燙傷意外的風險。

以下這4個預防小貼士,為了您和孩子的安全,一定要收藏記牢啦!

不要讓孩子靠近熱源,比如瓦斯爐、燒熱的飯菜。

1歲娃跌入熱水盆特重度燙傷!家長一個錯誤處理,孩子差點沒命

放洗澡水的時候要先放冷水,再加入熱水調節溫度。

把熱水器的最高溫度限制在49℃。

保管好對皮膚有腐蝕性的化學藥品。

好啦,這期的媽媽調查局就到這裡,我們下期再見了~

本文由媽媽網獨家專欄「媽媽調查局」特約供稿,版權歸媽媽網所有,如果想轉載,請聯系我們取得授權。

本期編輯:Y.T。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