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那些超越了平凡的公共座椅做對了什麼?除了匠心,還有靈動的智慧和愛

那些超越了平凡的公共座椅做對了什麼?除了匠心,還有靈動的智慧和愛

近年來,越來越多站在時代前沿的藝術家參與各種城市設計項目,這不僅造就了更多充滿特色的城市風景,也提升了上海公共空間的整體品質。

作為一名擅長創意設計的學者,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周洪濤教授參與了不少紮根在社群的創意設計項目。他的創作故事與思考頗具啟示意義。

讓藝術為人的日常生活服務

上觀新聞:您的專業特長是環境設計與當代藝術,在學術研究之外,擔任藝術展覽策展人,還有不少作品被蓬皮杜藝術中心等著名展館收藏。您是從何時起,把落地在社群的藝術設計也作為自己的重要發力點之一?

周洪濤:我到過世界上很多城市。慢慢地,我就發現,那些比較宜居且受人喜愛的街區大多對步行十分友好。近人的尺度為人們的步行和依靠感做了很好的鋪墊,讓人倍感安全和親切。

這其實也符合常理。自人類誕生以來,無論是生活在森林還是洞穴,大多數情況下,人類都更偏好尺度适宜的空間。那樣的空間會讓人感到安全且溫暖。一旦空間尺度過大,比如一條馬路特别寬,人在上面行走就會覺得無可依靠、沒有安全感。

當代藝術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啟發人們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于是,當我觀察城市發展、參與城市更新的時候,就會經常追溯自己的城市體驗,朝着為城市創造更安全、更有趣的行走體驗這個方向努力。

我很看重通過作品的設計植入,拉近人與城市之間的距離,使兩者之間的關系可以更加親近。我還希望能夠通過設計,把城市中一些街道界面轉變得更加積極且充滿活力。

我在美國生活和工作了12年,當時從事的創作有個分支領域叫作“功能性藝術”。在這個功能性藝術領域,很多創作是藝術品級别的,價格不菲,“被收藏”是很多作品的終極歸宿。而我覺得,一個好的功能性藝術作品,應當可以作用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而不是高高“懸挂”在博物館中。

因為有了上述思考,2017年我回國來到同濟大學任教以後,就花了不少精力關注功能性藝術的社群普及,希望能以一種比較中國化的方式,把藝術帶到社群裡,給公衆欣賞,供公衆使用。

那些超越了平凡的公共座椅做對了什麼?除了匠心,還有靈動的智慧和愛

周洪濤設計的“生長椅”在上海楊浦區四平社群、崇明東平國家森林公園和同濟大學校園等多處落地。

上觀新聞:您為何強調,希望能以一種比較“中國化”的方式,把藝術帶到社群裡?

周洪濤: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們的一部分民族性格被認為充滿了實用主義色彩,對于生活中的很多事物經常會以“有用”或是“沒用”作為評判或者衡量标準。然而,在我看來,我們很多生活中的普通人之是以在意一件事物的實用性,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是大家比較認可的一種生存之道,也是我們文化中一個重要的優點,是祖先留給我們的一條很重要的生活哲學。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不能坦誠地認可我們内心的這一點想法呢?

此後,我就開始把“作品能否有用、能否為人們的生活服務”作為創作方向之一。我開始嘗試把公共藝術功能化并落地在社群,其中的一個重要方式,就是設計和開發藝術化且能夠被大家共同使用的城市家具。

到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任教以後,我很快就住到了學院附近的老勞工社群。學院所屬的四平社群轄區面積2.75平方公裡。整個社群以四平路為界,以西主要為同濟大學四平路校區,以東為住宅區,以上世紀50年代—80年代老勞工新村為主。

居住不久,我就發現一個問題:可能因為社群相對比較老舊,有一些最基本的功能設施是有所缺失的。比如,有時候,我買菜後提着很多東西走累了,或者隻是走路走累了,就發現沒有地方可以中途就座、休息。我經常看到附近不少老年人已經60歲朝上,走累了,就直接坐在馬路邊上,或者幹脆靠牆站立。就拿坐在馬路邊上這件事來看,不僅衛生條件不好,起身也不友善。

看到了這樣的情景以後,我就覺得應該為老人們做一些在社群行走過程中友善歇腳的公共座椅。後來,我們學院在四平社群發起“四平創生”行動的時候,也嘗試朝這個點發力。

幾次實踐下來,我發現,相比牆繪、裝置等展後即逝的藝術方式,通過城市家具展現出來的創意,不僅可以承載文化和藝術,還更易被留存下來,繼續服務于社群居民。而這些城市家具能帶給居民的感動,不再局限于參展期間,還有更容易觸及、更持久可感的福利。

此後,我們還做了很多其他嘗試,将藝術和文化植入公共坐具的設計與開發,2017年以後的社群藝術作品大都留存下來了。

其中,坐落于蘇家屯路上的生長椅,5年來一直保持着較高的使用頻率,不僅藝術氣息濃厚、供市民就座休息,還為市民提供壓腿、垂腿放松等潛在的保健功能,全程免維護,使用至今依然挺拔完好。

那些超越了平凡的公共座椅做對了什麼?除了匠心,還有靈動的智慧和愛

“生長椅”在社群裡受到不同年齡段居民的歡迎。

公共家具應争取免維護

上觀新聞:為何那一批作品大都可以留存下來?

周洪濤:我對城市家具的選材标準是能在實作藝術性和功能性的同時争取做到長期免維護。考慮到這三點,我們一般會選擇多孔座面設計和金屬加烤漆的加工工藝,以減少積灰、積水、不夠經久耐用等問題的發生。

木質材料我們用得較少。雖然我非常喜歡木材,但因為木材經不起日曬雨淋,便很少使用。木材中唯一适合用來制作城市家具的甲闆木材造價較高。相比之下,合理的多孔座面設計和金屬加烤漆的加工工藝,更符合城市家具的選材需求,也避免了潛在的金屬過度熱傳導問題。

我經常在城市裡行走,在各類社群看到了形形色色的公共座椅,應該說,當座椅落地安裝之後,它們的安全、舒适、衛生和維護就成為整個服務周期中最重要的問題。

我常常看到,封閉的座面會積累灰塵和水漬,接近花台的座椅會留有泥土和樹葉……由于一些基本的設計常識在城市公共座椅的設計中被忽略,一些座椅慢慢就少人問津、不被使用,逐漸成為擺設和衛生隐患。

是以,當我自己設計放置在公共空間中的城市家具時,我給自己定下的底線目标是一定要争取做到免維護,最起碼能扛得過5年。

上觀新聞:除了要盡可能“免維護”,城市家具從設計到打造還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周洪濤:以上海為例,相對于世界上其他具有同等能級的大城市而言,我們的城市雕塑和公共藝術總量偏少,品質也是參差不齊,尤其社群層面的街頭文化創意存在缺口。這時,公共空間中的城市家具,作為一種兼具創意、便利與實用功能的藝術載體,恰恰就有了用武之地。如果這些城市家具還能夠承載普通百姓喜愛的功用,就會成為藝術進社群的絕佳形式。

城市家具目前有待改進的問題還包括:存在潛在的安全隐患、服務功能不強、後期維護管理缺失、藝術性較差等。我覺得,對于各種可能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相關職能部門一方面要明晰權責;另一方面,要對城市家具的設計需求、選材、維護等知識有一定的了解,盡量選擇免維護的設計,更多從“全生命周期”的角度,看待城市家具的設計、使用、維護和保養。

那些超越了平凡的公共座椅做對了什麼?除了匠心,還有靈動的智慧和愛

“生長椅”與自然契合的生長動勢,在展示社群活力和生命力量的同時,也号召更多的社會力量服務社群。

将“可持續”視作社群藝術策展的生命線

上觀新聞:前不久,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四葉草堂聯合奉賢區奉浦街道辦事處共同主辦了“奉浦百椅展”。展覽現場展出了奉浦幾百名兒童繪制的座椅暢想圖。其中一部分,已經在您所在的工作室的幫助下制作成功,擺放在了孩子們每天都會經過的上學路上。聽說,這隻是第一批,接下來還會有第二批作品逐漸落地。

周洪濤:是的。這一次“百椅展”在奉賢新城落地,别有意義。

奉賢新城的大量産業人口居住在奉浦街道,他們的孩子大部分在韓村路上學。我們聯手為他們打造“快樂上學路”,正是想用孩子們自己的創意來為孩子們服務、用孩子們自己的想法來打造兒童友好街區,同時也是為新城的未來探索一種可行的共創模式。

作品落地以後,這條路成了特别受那一帶市民歡迎的地方,尤其是孩子們很開心。他們對自己的作品能變成現實、還能放在上學路上展示,充滿了自豪感和認同感。而最令我們感到欣慰的,是能夠服務于小朋友們的創意,在幫助小朋友們實作夢想的同時,将一條街道變得更積極、更有活力。

那些超越了平凡的公共座椅做對了什麼?除了匠心,還有靈動的智慧和愛

孩子們在“快樂上學路”上流連忘返。(左一為周洪濤教授)

當然,目前的第一批作品落地還隻是一個開始。我們為這個活動制訂了“百椅計劃”。百椅計劃将通過衆籌的方式,尋找來自社會各界的“贊助商”。目前,第二批作品已經在募集資金和探索、實驗制作工藝的過程中。

作為一個社群營造項目,此次活動讓很多人備受鼓舞。作為主創團隊,我們非常希望這種模式可以具有持續的動力,以多種社會力量攜手合作的方式,推動社會進步。

在海外一些國家,放置于公共空間的城市坐具受企業支援、贊助的案例很多。在此過程中,企業可以提升品牌美譽度、服務社會;設計工作者則希望通過專業能力,連結企業的這部分需求,使此類活動具有可持續的影響力。

平時,我們經常會将“可生長”視作社群藝術策展的生命線,具體到這一次的活動,我們也非常希望,未來每年都有一批新的椅子可以落地社群,真正讓設計驅動創新這件事持續地進行下去。

那些超越了平凡的公共座椅做對了什麼?除了匠心,還有靈動的智慧和愛

周洪濤團隊制作完成的第一批座椅已在孩子們的上學路上落地。

那些超越了平凡的公共座椅做對了什麼?除了匠心,還有靈動的智慧和愛

本文首發于《解放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