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多少父母輸在“太會講道理”,聰明的家長這樣做!

有一次,演員黃磊發微網誌說,妹妹早餐沒吃完,他想借此用道理來教育女兒:

多少父母輸在“太會講道理”,聰明的家長這樣做!

黃磊:“不要浪費。”

妹妹:“我知道。”

黃磊:“為什麼呢?”

妹妹:“不知道。”

于是,黃磊立馬逮住這個機會,想用諄諄教導來告誡女兒“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并強調:小時候浪費糧食,長大了是沒飯吃的。

可誰曾想,妹妹一臉不屑:“那以後就一直吃糖,我吃糖從來不浪費。”

第一回合,黃磊,惜敗。

不過沒關系,機智的他又換了個角度:“公主可從來不浪費。”

妹妹回怼:“公主從來都不吃飯。”

“那是卡通片裡沒拍到,公主其實都吃飯的,而且吃得很幹淨。”

“公主忙着演戲,沒時間吃飯~”

第二回合,黃磊,慘敗。

耐下心跟孩子擺事實講道理,他們卻充耳不聞,甚至大發脾氣。父母的諄諄教導為什麼變成了,孩子眼中的廢話了呢?

多少父母輸在“太會講道理”,聰明的家長這樣做!

父母越“講道理”孩子越叛逆

在曾經的熱播劇《少年派》中,高一女生林妙妙擅長文科和繪畫,理科成績很差。

在一次家長會後,王勝男苦口婆心的告訴女兒選擇理科有多麼重要,妙妙卻表示理科自己真的學不會,要放棄。

一聽這話,王勝男急眼了,她表示,自己托關系給林妙妙送到實驗班不是讓她學習文科的,一定要讓林妙妙學習理科。

還說,文科沒有什麼用,理科學好了才好就業。

她不顧林妙妙偏科的現實,也不管林妙妙的興趣所在,非要逼着她選理科。

結果,林妙妙非常抗拒她媽媽的建議和安排,選了自己喜歡的文科。

母親的眼光盯在“有用”,而女兒的眼光卻盯在了“喜歡和擅長”,母親的道理最終也沒有說服女兒。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以一種居高臨下的态度,自認為孩子不懂得這些道理,需要更有經驗和見解的我們給予指點時,這些點恰恰是孩子最反感的。

在心理學中,這種心理現象叫做“投射心理”。

即把自己的個性、好惡、欲望、觀念、情緒等心理特征歸屬到他人身上,然後不自覺地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别人。

這種心理作用于他人的自由意志之上,本身就是一種捆綁和束縛,容易引發孩子的叛逆。

這種觀念,也會讓孩子害怕一旦不遵守那些大道理了,就是自己不夠好的、不配被愛,他内心會缺少安全感。

很多時候,了解和感受的力量,要比講道理大得多。

“不講道理”如何教育好孩子呢?聰明的家長這樣做。

多少父母輸在“太會講道理”,聰明的家長這樣做!

善共情

我們的很多父母,太過于講究正确、原則、道理,卻忽視了最重要的一點:孩子當下的情緒和感受。

當孩子處在哭鬧、生氣、羞憤、難過等情緒中時,是沒有心思用理性思考的。

你還在一邊擺事實、講道理,告訴孩子應該如何,不能怎樣,唯獨将他的感受置之不理,孩子怎麼可能聽得進去呢?

而且,随着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家長講道理的姿态,隻會讓孩子感覺到被評判、否定、指教,在父母眼中自己是無知、無能的,于是産生厭惡、逆反心理。

絕大多數孩子幾乎從不會跟父母講自己在學校、與同學交往的一些事情,原因恰在于此。

一個上國中的孩子曾這樣說過:

“他們似乎并不關心我真實的感受和想法,反而總是迫不及待地以過來人的身份給我講道理,怎麼學習、怎麼與人相處,balabala,搞得好像我是個什麼都不懂的白癡一樣,聽幾句就煩了。”

俄國作家契科夫曾說:“母親之是以在教育子女方面不能被外人代替,就是因為她能夠跟孩子同感覺、同哭、同笑,單靠理論和教訓是無濟于事的。”

建立在尊重與了解之上的溝通,才是有效的。所謂“通情達理”, 隻有當孩子感覺自己的情緒被接納、疏通了,家長才能講得通道理。

善于共情,多傾聽,了解和接納孩子的情緒,比起缺乏同理心,鐵面無私的冰冷說教,更有教育意義。

多少父母輸在“太會講道理”,聰明的家長這樣做!

讓孩子親身體驗并承擔後果

法國教育家盧梭提出了“自然後果法”的教育方式:如果孩子犯了錯,造成了不良的後果,讓他親身體驗,并承擔自已所造成的後果,從中接受教訓。

孩子通過親身體驗收獲的各種生活經驗,比什麼都有說服力。

畢竟,教育從來不是簡單的孩子聽父母講道理的過程,要使孩子明白道理,還需讓孩子有機會在實踐中獲得連續不斷的經驗,通過切身感受,認知到道理。

比如孩子該好好吃飯的時候不吃,那就讓他體驗一下餓一頓肚子的後果,以後他到了飯點上就知道乖乖吃飯了;

晚上寫作業磨磨蹭蹭、拖延到半夜,讓他體會一次強忍睡意熬夜趕作業的感覺,或者作業完成不了被批評的感受,他就會懂得抓緊時間,養成好習慣。

在安全範圍和不造成嚴重後果的前提下,讓孩子自己去體驗後果,哪怕會吃點虧、受點苦,都不算什麼,他所收獲的經驗與主動調整自身行為的改變,才是最珍貴的。

多少父母輸在“太會講道理”,聰明的家長這樣做!

父母做給他看

你生活在的家庭裡面,你的長輩,你的親人,他們是一種什麼樣的方式對待工作、對待他人,我想會對孩子産生非常直接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是以,一個家庭有好的家風,的确是對孩子的成長非常有利的。

泰國的一個公益短片中,媽媽和女兒相依為命,靠出售鮮切水果維持生計,其中有一個鏡頭讓人印象很深:

孩子在切鳳梨的時候總是不得章法,媽媽看到了,不說話,默默地拿起一個鳳梨,一步一步切給孩子看。

孩子看着媽媽的手法、步驟,照着做,果然順利切好鳳梨。

這些簡單的生活經驗如此,孩子不會做的,你反複做給他看,他會通過模仿,習得各種生活技能,而不是不讓他做,直接代勞;

放在待人接物、為人處世也是同樣的道理。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擁有什麼樣的習慣、品行,那就先成為那樣的人。

說一萬遍,不如自己做給孩子看。語言是抽象的,通過行為起到教育的作用,更加直接。

多少父母輸在“太會講道理”,聰明的家長這樣做!

講道理,關鍵是在恰當的時機點到為止,給孩子留下自己評判對錯與思考的空間。而不是屢次三番習慣性地侃侃而談,不管孩子是否能接受。

讓孩子通過親身體驗,在用眼、用心的觀察和父母的榜樣引領下成長吧!這樣的孩子,遠比用“道理”澆灌出來的孩子更自覺、更有潛力,更優秀。

轉載請注明來源“首都教育(ID:bjedunews)”。

本文部分素材綜合自錢志亮工作室、爸媽進化論、畫啦啦少兒美術等。

編輯:一縷陽光

審校:悅人悅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