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峥嵘,号蔓之,現任湘西州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書畫工藝美術研究院院長,1968年08月16日生于湖南省龍山縣,書法家,曾求教于林時九先生、張錫良先生、陳曦明先生等。主要作品有小楷《九歌》、冊頁《逍遙遊》、行書《琴賦》。 入展中國書協主辦的全國第二屆冊頁書法展、廣州“小榄杯”全國縣鎮書法大展;入選中國書協主辦的北京“城建杯”全國職工書法展、山西“三晉杯”全國公務員書法展;《書法報》2009年度佳作評選中獲銀獎;全國首屆“千字文”書法大賽中入展;全國首屆“人們防空杯”書法大賽中獲三等獎;先後六次分别獲得湖南省湘西州委、州政府頒發的文學藝術界突出貢獻獎和“五個一”宣傳文化獎。

黃峥嵘部分書法作品
冊頁《嵇康 琴賦》(27*13CM*16)其中兩頁
小楷獨幕喜劇《仲長統 樂志論》(40*30CM)
魏碑獨幕喜劇《素心若雪》(50*50CM)
行書獨幕喜劇《安且吉 壽而康》(50*50CM)
行書鬥方《李白關山月》(69*69CM)
行書鬥方《楊能斌 遊嶽麓書院》(69*69CM)
行書鬥方《周必大 戊午仲春同甲小集次舊韻》(69*69CM)
五溪衣服——青衫
——我所知道的黃峥嵘其人其書
劉泰然
對黃峥嵘先生的書法我心折已久,但一直都沒有機會親自拜訪他。好幾年前,我在文史書店邊上的裝裱店注意到店内幾幅書法獨幕喜劇,内容是小楷心經。記得裝裱店裡還有不少其他的作品,但唯獨這幾幅獨幕喜劇深深地打動了我。我當時正開始學寫小楷,是以每次去文史書店或裝裱店的時候都會在這幾幅獨幕喜劇面前停留好一會兒。“這幾幅作品是黃峥嵘先生的”,裝裱店的夥計告訴我。吉首還有這樣的書法家!我默默地記住了這一個名字。
後來與譚良田兄品評吉首書法人物,良田告訴我黃蔓之的小楷氣息很好,我說黃峥嵘的也不錯。良田笑着說,“黃峥嵘就是黃蔓之。峥嵘,蔓之也。”
又有次去裝裱店,看到有不少落款為田一铄的書法作品在店内托裱,字很搶眼。我想這“田一铄”應該不是吉首人。一問店老闆,老闆說,“就是吉首的”。幾個月後,在商業街邊上看到了“田一铄書法教育訓練班”在招生,于是認識了田一铄。又知道田一铄是黃峥嵘先生的弟子,于是更覺得這個黃峥嵘先生不一般。
後來田一铄來家聊天,我有意提黃峥嵘先生。田一铄告訴我,他在書法上受益先生良多,但是在為人處世方面無法做到像先生那樣淡泊無為。于是大緻為我講了黃先生的一些經曆。黃峥嵘的父親黃人慶先生在當地也是名重一時的書法家,黃峥嵘從小跟随父親讀書習字,及長,卻仍然隻是讀書、習字、寫詩,别的什麼都不操心,甚至連婚煙問題都不考慮,實在過不下去了便辦點書法教育訓練之類的勉強撐持過去。日子真可謂落魄潦倒。最後還幸好黃葉先生發現了他,幫他安排到文聯才解決基本的生計問題。田一铄說,“學黃老師我學不到家,如果學到家,那基本上隻有出家,連老婆也不要娶了。”我們都笑了,那時田一铄正準備結婚。
後來在一铄的婚禮上,邱亮兄親自為我引見了黃峥嵘先生,于是我終丁親眼見到了他:骨重神寒,清勁卓拔。我和他握了握手,但環境特殊,我沒有機會進步向他請教。
前幾天,田茂軍老師從北京打電話給我,說黃峥嵘在乾州辦書法展,他不能回來,這個展覽比較随意,沒有開幕式,委托我代他去觀摩觀摩。我于是打車直奔乾州,在古城門口找橫幅,沒有。從古城門進去一百米左石,才在右手邊一個不起眼的店鋪門口看到個黃色的綢子上“蔓之書法獨幕喜劇展”字樣,于是進門,見到門口的黃峥嵘先生,握手緻意後我開始細細欣賞館内作品,并終于有機會向他請教。
這次展覽加深了我對黃先生書法的了解。他的書法取法多方,大字以碑為主,特别是在爨寶子上下過大力氣;他的行草書講究行筆的趣味,但似乎還在摸索段;小字取法魏晉之蕭散高古,間有宋明意趣及敦煌寫經之樸拙,并參以近人手劄之率性,特别是從二王、鐘繇及陸機《平複帖》中狀益良多。
他的字裡我最喜歡的還是他的小字,他的小字不喧鬧、不霸道,但也不拘謹、不匠氣。他寫字很認真,但于細節不過多計較,整體格局從容簡遠。黃先生告訴我,他以前關注每一個字的處理,現在則不太在意一字一畫,而注重一組一組的字,注重整體格局。他還說,他有意識地将畫畫那種用筆的率意帶到書寫中來。這些都足以證明他不隻是用手,更是用自已的腦子在寫字。
寫小字能寫到這種境界我很佩服。我佩服的不僅是他日漸純青的技巧,更是其内在那種不衫不履的精神氣度。在裝裱店,他的小字第一次擊中我的靈魂的正是這種内在的氣度。東坡曾言:觀士人畫,如閱天下馬,取其意氣所到。不僅觀畫如此,觀書何嘗不然?
真正的高手都知道寫小字易于工穩,難丁工穩中有解衣槃磅之氣。這一點黃先生做得很好。這種氣度之是以難得,在于其取決于悟性和學養,取決于胸襟和眼界,曾見黃先生部落格上的一段學書感言:今人技法超之古人甚矣。卻難為書道,何為?無養也,所謂“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是也。故:神妙之品,得乎情性。實則得乎學養也。
這段話絕非玄虛之談,而乃黃生先身體力行後的證悟。我一直認為書法問題絕不僅是形式問題而是文化問題,純形式的東西具有全人類的普遍可通約性,但是文化卻永遠有其相對性。這就是為什麼中國什麼東西都可以全球化,唯獨書法無法全球化,因為書法的核心在于其背後的文化、精神與趣味的曆史積澱。
是以中國書法不僅有它的外形,更有它的内涵,外形的層面可以通過技法來解決,而内涵則關涉悟性與學養。可惜領會這一點的人并不多。中國當代書法的大問題在于将書法教育簡化為技法教育,将書法問題簡化為形式問題,将書法文化簡化為視覺文化,更不用說,書法藝術在今天已然變成了書法産業。斯文掃地、精神不存、豎子成名。
古人雲:“書者,心畫也”,“欲書先散懷抱”。觀黃先生的書法,了解黃先生的為人,信古人之實不我欺。
(作者簡介:劉泰然,吉首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