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台北故宮“巨幅書畫”換展,看民國名家墨迹

台北故宮博物院院藏曆代巨幅書畫名迹,此部分展品因超大尺幅平日無法在一般展櫃中陳列,因而館方選擇館内202陳列室作為專用展廳,長期陳列巨幅書畫作品,并不定期更換展品。

澎湃新聞獲悉,3月29日,台北故宮推出的“巨幅書畫”迎來換展,展覽呈現民國時期李瑞清、莊嚴等名家的書法作品。

民國 李瑞清 李太夫人七秩壽序八屏

台北故宮“巨幅書畫”換展,看民國名家墨迹

民國 李瑞清 《李太夫人七秩壽序八屏》之一

台北故宮“巨幅書畫”換展,看民國名家墨迹
台北故宮“巨幅書畫”換展,看民國名家墨迹
台北故宮“巨幅書畫”換展,看民國名家墨迹

民國時期 李瑞清 《李太夫人七秩壽序八屏》之一

李瑞清(1867—1920),清代官員、教育家、書法家。清亡,居上海鬻書謀生。 此八聯屏書于1919年,由李宗黃(1888—1978)先生捐贈,原是為其母幼蘭女士七十大壽而作。此因李宗黃曾為連系“護法之役”奔波雲南、廣州,故唐紹儀(1862—1938)等人代表廣州軍政府前往上海議和時,請李瑞清作書祝壽,表達對李宗黃及雲南方面的重視。其書融和《鄭羲下碑》《張猛龍碑》風格,宏篇巨制,一筆不苟,足見精心。

民國 莊嚴 臨好太王碑

台北故宮“巨幅書畫”換展,看民國名家墨迹

莊嚴 《臨好太王碑》之一

台北故宮“巨幅書畫”換展,看民國名家墨迹

莊嚴 《臨好太王碑》

此冊為莊嚴于1976年臨寫之《好太王碑》,由莊因、莊喆、莊靈昆仲捐贈。書體、字形與原作相仿,但作隸如篆,多用中鋒圓筆,逆入平出,藏頭護尾。又增加線條粗細與墨色潤燥的變化,筆趣橫生。上下字距寬,左右行距緊,間有破格、相侵的章法,流露反璞歸真的潇灑意象。

莊嚴(1899—1980),藝術史家、書法家,曾任台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莊嚴書法二王,善寫瘦金書,推重趙松雪,喜漢隸、魏晉石刻,對好太王碑鑒研極深。1931年在北京時,曾與王福庵、台靜農等人組創圓台印社。

台北故宮“巨幅書畫”換展,看民國名家墨迹
台北故宮“巨幅書畫”換展,看民國名家墨迹

從1933年開始,在故宮博物院古物館工作的莊嚴就帶着家眷,跟随故宮文物一路南遷,最後護送60餘萬件文物抵達台灣。文物抵達台灣後,在台中霧峰鄉的北溝停留了15年,莊嚴也在北溝陪伴了整整15年。盡管條件艱苦,他和一同赴台的專家們依然保持了中國文人樂天知命的精神傳統。一個被人津津樂道的細節是,那時莊嚴領頭組織了一些活動,類似于王羲之在《蘭亭序》中的曲水流觞,自制一些道具,在溪水邊作詩飲酒。

從護送文物抵台到退休的20年間,他始終與文物不離不棄,從主任、古物館長,一直升至台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在一篇自傳文章中,他寫道:“自從宣統出宮,我便入宮,當的不是皇帝,而是一個維護民族文物國家重器的老宮人……從民國十四年(1925年)跨進故宮當事務員那一天開始,一直到1969年由副院長職務上退休為止,前後45年,始終不曾離開故宮一步,自嘲是‘從一而終’,亦不過甚。”

1980年,莊嚴在台北過世。他的兒子莊靈在接受采訪時稱,“他說父親臨死時有兩個遺願,一個是三希堂,有一帖(《快雪時晴帖》)在台北,兩帖(《中秋帖》和《伯遠帖》)在北京,他希望這‘三希’有朝一日能重歸一處……”

此外,展覽還展出了台灣地區知名書畫家、美術史家張光賓(1915-2016)的《幽夢終南》等六幅。據介紹,此六幅皆作于2008年,由畫家本人捐贈。在狹長畫幅中,描繪山巒層疊,林泉飛瀑,人家幽谷。先以中鋒、渴筆勾勒物象輪廓,再用墨點鋪排其中,形塑山石的立體和重量感,映襯雲水的潔淨與靈動。遠觀有傳統水墨畫的詩意,近看有抽象、理性的現代氣質。單幅具千裡綿延之勢,并觀則如鳥瞰大地,氣象浩蕩。

據悉,台北故宮博物院自推出“巨幅書畫”陳列展以來,已經先後展出了明《太祖坐像》、明戴進《春酣圖》、北魏《寫華嚴經》、明藍瑛《畫雪景》等書畫名迹。此次換展将持續至6月26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