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穿過“劫難黑障區” 華為2022年如何繼續“求生”

3月28日,華為釋出了2021年年報——銷售收入達6368億元,同比下降近30%;但淨利潤為1137億元,同比增長超70%。一升一降背後,華為艱難地穿過“劫難黑障區”。而在手機業務大幅下滑的當下,華為在2022年如何繼續“求生”?

穿過“劫難黑障區” 華為2022年如何繼續“求生”

△華為公司副董事長、CFO孟晚舟出席華為2021年報釋出會(圖檔由企業提供)

為何增利不增收

年報顯示,華為2021年整體經營穩健,實作全球銷售收入6368億元,同比下降28.6%;淨利潤1137億元,同比增長75.9%;經營性現金流597億元,同比增長69.4%。

華為公司副董事長、CFO孟晚舟表示,2021年對華為而言,也許已穿過了這次劫難的“黑障區”。

需要注意的是,這是華為近十年以來銷售收入的首次負增長。具體從業務闆塊來看,去年華為消費者業務收入為2434億元,同比下降49.60%;營運商業務收入為2815億元,同比下降6.98%;企業業務收入為1024億元,同比上升2.05%。

對于整體收入規模下降的原因,孟晚舟表示,一是因為過去三年華為在供應連續性上是持續承壓的,美國的多輪制裁對華為的手機、PC(個人計算機)等業務打擊很大。二是營運商業務與全球5G建設的周期緊密相關,中國經過2020年5G建設高峰,到2021年有所放緩。三是華為和全球所有企業一樣,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承受了一定的壓力。

但是,華為在去年的淨利潤卻大幅增長75.9%。

“即便不考慮資産處置收益的情況,我們的淨利潤率仍比上年有所提升。”孟晚舟解釋道,這主要得益于公司在幾方面的措施。一是對産品的銷售結構進行了調整,使得銷售毛利率得到了較好的提升;二是公司對整個供應計劃進行了更好的協同管理,這也極大地改善了公司從訂單到收入的整個周期。另外,由于華為在ICT(資訊與通信技術)領域的持續的技術積累,通過數字化營運,極大地推動了内部作業效率的提升。

穿過“劫難黑障區” 華為2022年如何繼續“求生”

△華為公司輪值董事長郭平出席華為2021年報釋出會(圖檔由企業提供)

研發投入創十年新高

華為在2022年的生存之道依舊備受關注。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表示:“2021年我們活下來了。2022年,我們還要繼續求生存、謀發展。”

郭平表示,人才、科研和創新精神是華為賴以生存發展的三大要素。“面向未來,我們還會繼續保持壓強的投入,華為的問題不是靠節衣縮食能解決的。”郭平表示。

華為的生存希望為何寄托在了人才、研發和創新之上?“華為要想下一步更有品質地發展,隻有通過自身不斷地開拓創新,拉大技術領先程度,才有可能‘逼迫’外部力量不得不放松打壓,也才能抓住新一代資訊産業發展的機遇,實作新跨越再發展。”資深電信行業分析師馬繼華告訴中國商報記者,“是以,華為不僅不會減少科研投入,反而會增大,讓整個公司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華為在作業系統的基礎軟體領域、資料庫領域、存儲領域等都實作了自主研發,但是架構優化、效率提升還有很大的空間。一些ICT底層基礎軟體長期以來的底層标準、架構、産品、生态大多數都源自國外領先企業,華為要在這些方面取得突破,需要時間以及巨大的投入。”《華為研發》&《研發與創新》作者、研發與創新專家張利華告訴記者。

據悉,華為去年研發投入達到了1427億元,占全年收入的22.4%,創造了十年來的曆史新高。

華為如此高額的研發支出都投向了哪裡?

郭平表示,華為正在努力推動基礎理論、架構和軟體三個方向的重構。孟晚舟也表示,研發領域的高強度投入主要是面向系統架構的優化、軟體性能提升和基礎理論的探索。

“華為現在最嚴重的阻力來自于晶片禁運,短期内國内廠商依然很難突破關鍵生産技術和裝置,就需要華為想辦法挺過這一段困難時期,對于系統的優化和軟體能力提升需求很大,這方面加大研發力度,有助于利用現有資源解決現實問題。”馬繼華表示,“另外,無論是晶片代表的硬體,還是作業系統代表的軟體,都處在更新換代的關鍵時刻,而突破顯然必須來源于基礎理論方面,特别是通信裝置上突破香農極限、作業系統上實作萬物互聯,甚至包括人工智能方面突破馮諾依曼架構。如果華為在以上任何一個方面的探索取得決定性成果,所謂外部制裁就會徹底失效,這對華為的未來具有颠覆性的戰略價值。”

但在收入下降且依舊處于“求生存”階段的華為,能保證人才、研發投入的持續性嗎?

對此,孟晚舟表示了肯定:“我們的經營性現金流是597億元,相比上年提升了近70%。可以看到,我們保持了非常好的收入現金比。同時,華為目前的淨現金是2412億元,這些都是我們面向未來進行研發投入的保障。”

“要解決華為的長期的生存和發展的問題,靠的就是人才,是以華為會持續地加大對人才的吸納和吸引。”郭平還表示,“過去兩年大約招聘了應屆優秀畢業生2.6萬人,其中有超過300多是我們定義的‘天才少年’。2022年,我們計劃還要招聘1萬多應屆畢業生。”

消費者業務尋“出路”

值得關注的是,2021年華為消費者業務闆塊幾近腰斬,從華為三大業務之首退居到了第二位。“美國連續多年制裁,給華為造成了非常大的困難。特别是消費者業務中的手機業務,因為手機晶片需要有強算力、低功耗和很小體積的需求,我們在獲得性上面還有困難。”郭平說。

那麼,消費者業務在2022年的出路在哪裡?

郭平表示:“我們在積極地與有關各方探讨手機的可持續性解決方案的同時,也在拓展像可穿戴、運動健康、全屋智能等一些新的領域。”

根據年報顯示,2021年華為智能穿戴、智慧屏等收入增長了30%以上。

“此前消費者業務對于華為的營收貢獻非常大,也是拉動晶片和作業系統使用規模的主要場景,既然手機因為先進晶片的原因無法擴大規模,就将主要精力放到其他智能終端的發展上,實作全方位的轉型。”馬繼華表示。

此外,華為晶片供應問題的解決也備受外界關注。郭平表示:“在現今工藝不可獲得、單點技術遇到困難的情況下,我們積極尋找系統的突破。未來的晶片布局,我們的主力通信産品采用多核的結構,支撐軟體架構的重構和性能的倍增,應該說相當于為晶片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這能夠增強我們持續的供應能力。”

據介紹,華為研發投資的三個重構中,包括了理論的重構和系統架構的重構,比如用面積換性能、用堆疊換性能,使得不那麼先進的工藝也能夠令華為在未來的産品裡面持續具有競争力。“華為會繼續沿着這個方向進行努力。”郭平透露。

“華為此舉實屬沒有辦法的辦法,但理論上來說是可行的。企業目的是活着,在現有規則下盡最大努力探索可行方案。”半導體産業研究機構芯謀研究分析師張亞告訴中國商報記者,“但晶片的問題還需要市場和技術方面的全産業鍊探索。”

記者丨趙熠如

編輯丨汪黃任 李沫楠

封面圖丨唐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