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将垃圾撿回餐桌“吃”,這也叫藝術?

作者:穎寶

将垃圾撿回餐桌“吃”,這也叫藝術?
将垃圾撿回餐桌“吃”,這也叫藝術?

撿垃圾很好玩,撿的過程好玩,垃圾也好玩。

看到這裡,可能你已經腦補出臭氣熏天、污水橫流的畫面了,但偏偏有腦回路清奇的人,喜歡在垃圾堆裡“蹦迪”。

他叫荒木宏介,是一位日本設計師。

荒木宏介還在藝術學院讀書時,老師給他布置了一份命題作業《活着》。起初,荒木愁壞了,這麼懸浮的題目,該如何呈現呀?

什麼行為能證明你正活着呢?他從“運動”“聚會”一直想到“大笑”“痛哭”,思緒最終定格在生理本能的“吃飯”上——

不止是有吃飯需求的人類,超市裡的新鮮食材、被扔掉的果皮菜梗,也都是曾經活着的事物。

他開始在家附近的垃圾房蹲點,收集作業素材——“活着”的具化物(廚餘垃圾)。

将垃圾撿回餐桌“吃”,這也叫藝術?

認真做統計後,他驚覺大家浪費的食物量,遠遠超出想象,甚至有很多食材原封未動地被扔進垃圾桶。他冒出了一個跳脫作業範疇的、更長遠的想法:

讓廚餘垃圾重新回到大家的餐桌吧!

先别犯惡心,當然不是要大家吃變質的食物。

他把剩菜燒成木炭、把骨頭和筋腱煮成黏膠,将兩者融合成類似黏土的團狀物,然後捏造塑形成餐盤飯碗的模樣,最後風幹或燒制成堅硬的材質。步驟與制作陶瓷器皿相似,隻是用材從陶泥變成了廚餘垃圾。

“重生”後的剩飯剩菜,再次擁有被擺上餐桌的價值,并成為革新環保思路的藝術品。

将垃圾撿回餐桌“吃”,這也叫藝術?
将垃圾撿回餐桌“吃”,這也叫藝術?

據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釋出的報告,全球範圍内,每年有1/3的食物被浪費,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8%—10%與之相關。如果荒木的“廚餘垃圾回收術”能普及,将減少垃圾焚燒頻率,進而降低氣候變暖的速度。

荒木為這套器皿起名“靈魂”,與當年的作業“活着”相呼應。

将垃圾撿回餐桌“吃”,這也叫藝術?

來自美國的Tom Deininger,也是一位玩垃圾的環保藝術家。但相比荒木的禅意作品,他展現“垃圾之美”的手段,則簡單粗暴得多——

用垃圾拼出世界名畫。

他的作品,遠看是絢爛多彩的牡丹油畫,近看卻是一團團電話線、人偶和塑膠片:

将垃圾撿回餐桌“吃”,這也叫藝術?

再看這幅畫,可别以為是莫奈的《睡蓮池與日本橋》的臨摹作品,它隻是一堆被抛棄的玩具:

将垃圾撿回餐桌“吃”,這也叫藝術?
将垃圾撿回餐桌“吃”,這也叫藝術?

這幅神似日本浮世繪風格的《海浪》,自然也是廢棄的電子産品:

将垃圾撿回餐桌“吃”,這也叫藝術?

Tom Deininger的“垃圾名畫”,皆是立體且大型的藝術裝置,也由此給人更震撼的視覺沖擊。

他的作品主題,大多圍繞碧海藍天與春花爛漫,因為“人類将垃圾丢給大自然,我從大自然的手裡收回垃圾。我用垃圾複刻出它的美,以此告訴人類:大自然很寬容,但也别挑戰它的底線”。

同樣是玩垃圾,中國建築設計師黃謙智更大膽。

别人隻是用垃圾做些觀賞物或小工具,他卻用廢棄塑膠瓶,蓋了一棟9層高的大樓。

2010年,黃謙智帶領團隊,為中國台北花卉博覽會打造了名叫“環生方舟”的展覽館。環生方舟是全球第一座用飲料塑膠瓶改成的綠色建築。

将垃圾撿回餐桌“吃”,這也叫藝術?

環生方舟的牆體,共用152萬個空塑膠瓶砌成。黃謙智沒有使用粘合膠,因為不環保,而是參考了古代孔明鎖的原理,通過卡榫讓塑膠瓶互相借力、扣合,解決了塑膠瓶的建構和承重問題。

起初,大家看到環生方舟的圖紙時,都以為這又是一場行為藝術,沒想到它完工後,竟逐一通過了防火、防水等建築品質要求,是一棟能投入到實際中的、能住人的大樓。這意味着,塑膠這一難分解的垃圾,有了新的處理手段。

将垃圾撿回餐桌“吃”,這也叫藝術?

英國金融時報和美國華爾街日報,分别在2010年、2011年給黃謙智頒發了“地球獎”和“亞洲創新獎”。

令黃謙智也想不到的是,他本以為環生方舟隻能使用一年,但七八年後,這棟建築還屹立不倒,在風裡雨裡日曬裡堅挺着。

将垃圾撿回餐桌“吃”,這也叫藝術?

“垃圾”隻是一個名詞,倘若用在适當的地方,便能變廢為寶。

雖然我們沒有設計師們的腦洞與動手能力,但要是能做到不浪費糧食、做好垃圾分類,也算是為減緩全球變暖做貢獻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