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中間美術館遇見約翰·沃克與袁運生

3月26日,展覽“約翰·沃克與袁運生在美國”在中間美術館啟幕。這是中間美術館十周年慶系列活動的首個展覽。

在中間美術館遇見約翰·沃克與袁運生

這個小型陳列展聚焦于和北京中間藝術基金會長期保持互動的兩位藝術家——約翰·沃克與袁運生。兩位創作生涯橫跨近60餘年的藝術大家分别來自英國與中國。他們都以繪畫為志業,又分别成長于戰後不同的社會形态之中。他們接受的藝術教育,秉持的文化理想,創作曆程中面臨的意識形态背景,以及畫面語言的風格都各不相同,進而分處于兩條迥異的藝術史脈絡。

在中間美術館遇見約翰·沃克與袁運生

袁運生,遇見堂吉诃德,1991,紙本水墨,綜合材料,135×205厘米

在中間美術館遇見約翰·沃克與袁運生

袁運生,憤怒的塞尚,2015,紙本水墨,綜合材料,180×194厘米

此次展覽呈現了兩位藝術家創作生涯的冰山一角,主要聚焦于他們在美國期間的一些作品。除了創作于1960年的小幅油畫《頤和園》,此次展出還有袁運生于1990年代在美國完成的四幅大幅紙上作品(其中一幅雖然以“2015年完成”為題注,但實際也創作于1990年代)。雖然大學期間學習的是油畫,但袁運生一直也非常鐘情于水墨畫。身居美國時,他直接接觸到抽象表現主義和行動繪畫,開始創作大尺幅的綜合材料作品。由于語言上的障礙,袁運生在創作構思上主要還是重新開機了旅居美國前的藝術經驗與文化理想,多以中國古老的神話故事為靈感。在此期間,他創作了大批紙上水墨作品。源于其對傳統壁畫的熱愛,以及對墨西哥壁畫大師疊戈·裡維拉(Diego Rivera)的傾慕,袁運生的作品多以碩大的畫面繪制傳奇和神話故事題材,在畫面中塑造接近遠古洪荒時代中的元神形象。其作品氣息張揚,常給人以接近壁畫的雄渾和磅薄的體驗。這些作品以表現主義的語言見長,畫面充滿視覺的強度。

在中間美術館遇見約翰·沃克與袁運生

約翰·沃克,密封點,年代不詳,布面油彩,213.6×167.64厘米

在中間美術館遇見約翰·沃克與袁運生

約翰·沃克,春泥,2006,布面油彩,213.5×168厘米

約翰·沃克在藝術上從抽象繪畫的實踐向風景畫的重要轉型,與他在1989年從澳洲回到美國,并在美國東北角的緬因州安家有關。在那裡,從海豹岬駐足便可一覽大西洋的盛景。雖然他被當地景象瞬息萬變的自然景觀所深深吸引,但他始終在尋找一個更内在的動力。2000年,已屆中年的沃克沉浸于對他父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參戰的經曆的回溯,包括對于這段曆史的深入閱讀。從海豹岬眺望潮灘時,他的腦海中浮現出大炮轟擊和秋天伊普爾戰場上的大雨所翻騰出的泥濘、史詩般的泥濘。此時,在緬因州潮汐泥的表層,他看到了原始物質因潮水和光線而不斷變化,絕不是如詩如畫的。就這樣,從海豹岬駐足凝視盡收眼底的潮汐,成為他永恒的主題。雖然都是從一個立足點望出,但在不同季節不同時刻展現出的無窮變幻的自然景觀,使他的畫面有了無窮盡的可能性。他在視覺表達上再次調動了過去不同階段的藝術經驗和語言,特别是使用色彩的堆疊。他通過調色油的中和處理,使畫面具有豐富的層次、細節和複雜性,靜谧含蓄,充滿内涵,是值得駐足凝視的對象。此次展覽展出的是沃克在2005年前後創作的一系列尺幅不同的風景畫作。

在中間美術館遇見約翰·沃克與袁運生

展廳現場

在中間美術館遇見約翰·沃克與袁運生
在中間美術館遇見約翰·沃克與袁運生
在中間美術館遇見約翰·沃克與袁運生
在中間美術館遇見約翰·沃克與袁運生

這兩位出生于1930年代後期的藝術家,都在自己藝術生涯已經初步成形的階段到達美國。赴美前,在自己國家的藝術界中,他們早已嶄露頭角,熠熠生輝。兩位藝術家曾在美國與中國都有過見面和交流,但這卻是他們首次通過作品對話。

展覽持續至6月26日。

南都記者 黃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