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土地與神祇|龍勝民族與民俗:瑤壯春秋祭社

西南山地是許多少數民族的居住地,壯、苗、侗、瑤可算是其中的“大族”,在五十五個少數民族中人口排名位列第1、5、10、12位。是以在黔、湘、粵、桂等地區,随處可見某一個或若幹個民族的自治縣、自治州乃至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與湖南交界之地有龍勝各族自治縣,它是全國僅有的兩個各族自治縣之一,擁有苗、瑤、侗、壯、漢五個民族。這裡緣何成為衆多民族的聚居地?在這片區域内,五個民族在文化傳統與日常生活中又有怎樣的聯系?帶着這些問題,我從2018年春節開始了桂東北的田野工作。作為建築曆史與文化遺産的研究者,我的關注點自然是這些民族的家屋和聚落,想探知它們在空間營造與使用中的異同。但正如陪我田野的“外行”閨蜜所說,這些歪歪斜斜的木樓看上去都差不多嘛。除了那些隻有“内行”才能看出門道的建築細節之外,如何才能展現不同民族的萬種風情?在這個關于龍勝的系列文章中,我希望用學術研究的“邊角料”——那些真正吸引更多人的民俗與故事,來呈現更為生動多彩的龍勝。

村落與社廟

社廟是全國各地村落常見的廟宇。已有研究表明,社廟祭祀起源于上古時期壘土為壇的土地祭祀,每年向一方土地神“春祈秋報”。“社”是一個自然形成的聚落的“土記”,标志着一群人的入居權。在宋代,封土的社經曆了人格化過程而進入神廟。流傳至今的社廟與祭祀活動,又或多或少受到明初裡社壇制度的影響,社廟的形式也頗為多樣。特别是清代以來,社廟祭祀成為鄉村基層社會管理的手段之一,往往與鄉約的制定、約正的選舉相勾連(杜正貞:《區域社會中作為信仰、制度與民俗的“社”——基于近十年晉東南研究的反思》,《學術月刊》2016年第12期;劉永華:《帝國縮影——明清時期的裡社壇與鄉厲壇》,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年;趙世瑜:《曆史過程的“折疊”與“拉伸”——社的存續、變身及其在中國史研究中的意義》,《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2期)。

在龍勝的幾個民族中,紅瑤、盤瑤與壯族村落大多留存有社廟,并且至今仍有祭祀活動。這些社廟的始建年代不得而知,但不會早于所屬村落村人的入居時間,隻可能是在明中期以後,呈現出土地神祭祀傳統與基層社會管理的雙重特質。如今所見的社廟大多是20世紀後期以來重建立造的,大多選址于村落邊緣,或設于大樹之下,或依附于巨石之側。被村人稱之為社廟的“建築”形式也頗為多樣,有的隻是單純的地公地母石像,有的則形成一到三間的小廟。後者往往不是單獨為社主建造,而是與祖先等其他神靈的神位并列,封土或石頭的社主形象與紅紙的簡易“木主”神位共存(圖一至圖八)。

土地與神祇|龍勝民族與民俗:瑤壯春秋祭社

圖一 中祿紅瑤下寨老人喪禮到村外河邊風水樹下的社廟報廟(趙曉梅攝,2018年)

土地與神祇|龍勝民族與民俗:瑤壯春秋祭社

圖二 中祿紅瑤上寨風水樹下的地公地母神像(趙曉梅攝,2019年)

土地與神祇|龍勝民族與民俗:瑤壯春秋祭社

圖三 廖家壯寨村外山坡巨石下的社廟(趙曉梅攝,2018年)

土地與神祇|龍勝民族與民俗:瑤壯春秋祭社

圖四 廖家壯寨社廟中的廟王、社主(趙曉梅攝,2018年)

土地與神祇|龍勝民族與民俗:瑤壯春秋祭社

圖五 舊屋紅瑤寨村外風水樹下的社廟(趙曉梅攝,2018年)

土地與神祇|龍勝民族與民俗:瑤壯春秋祭社

圖六 潘内紅瑤寨村外風水樹下的社廟及廟内的盤古畫像(趙曉梅攝,2021年)

土地與神祇|龍勝民族與民俗:瑤壯春秋祭社

圖七 侯家壯寨村邊緣社廟内的莫一大王和社主神位與石頭“菩薩”(趙曉梅攝,2019年)

土地與神祇|龍勝民族與民俗:瑤壯春秋祭社

圖八 百灣壯寨村口五谷廟内有地母娘娘神位(趙曉梅攝,2021年)

龍勝瑤、壯社廟祭祀的特殊之處在于,它們往往與祭祀人群的祖先崇拜融為一體。紅瑤社廟往往與祭祀瑤族先祖的盤古廟合一,除盤古大王外,還供奉管趕山(打獵)的飛山大王、梅山神等神靈。過去有春、秋兩祭,當地人分别稱之為二月社和八月社。按照他們的講法,二月社是防瘟神,八月社是防風吹谷子(當地秋季有風災);又一說是二月社祭房子,八月社祭谷子。現在基本紅瑤隻做二月的春社,而不做八月的秋社,但社日的禁忌仍在,不可砍柴、做工,不能發出響聲。有的紅瑤村寨,在清明、端午等其他節日也會祭祀社廟。現在壯族社廟多與祭祀壯族先祖莫一大王的廟宇合一,壯人認為廟王管五谷、社主管雞鴨。除了春秋兩社,六月初二祭祀莫一大王的廟王節(也稱“廟會”)也在社廟舉行。我曾參加過紅瑤水銀塘的二月社和壯族侯家寨的秋社,就以這兩次祭社活動為主,來看看兩個民族的社廟祭祀吧。

紅瑤水銀塘的春社

2021年農曆二月初九,水銀塘在社廟做二月社。水銀塘由水銀、岩洲、毛寨三個自然寨組成,位于桑江南岸的白面山北坡。三個寨均隸屬于泗水鄉周家行政村,共同祭祀被當地人稱為“廟堂”的社廟。水銀塘以王姓為主,約有一百來戶、六七百人,他們也是最早定居于此的姓氏,在明末清初的動亂中由湖南城步莫宜江口輾轉遷來。此外,水銀塘還有二十來戶李姓和幾戶秦姓的漢人,他們是在清中期到民國時期由龍勝以南的靈川縣遷來的。

“水銀塘”這一名稱見于民國六年(1917年)《永古遵依》鄉約碑(現存于潘内紅瑤寨),這裡的“塘”是與“團”同義的地方團練組織。根據水銀塘幾位塘長的姓氏可知,彼時的“水銀塘”還包括周邊孟山、潘内與白面等紅瑤寨。而今天供奉同一社廟的水銀塘,更接近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永古不朽》鄉約碑(現存孟山紅瑤寨)對“水銀”的表述。

相比其他紅瑤村寨社廟,水銀塘的祭祀組織更為嚴密,這是因為他們有一個服務于水銀塘社群的“會”,由七八個具有不同本領的儀式專家,一起承擔包括社廟祭祀、紅白喜事在内的各種儀式服務。1949年出生的王茂發師公是這個儀式專家團隊的核心人物,二月社的祭祀儀式也是由他來帶着他的侄子兼徒弟王健(1986年生)來做的。王健師公在前一年年底剛剛做過抛牌(受度),還在不斷學習各種儀式。

水銀塘廟堂在三個寨子外面,靠近桑江的一個小山包上,廟堂四周都是高大的楓樹(圖九、圖十)。這裡是村寨的風水林,平時不準任何人靠近,隻有做社的時候才許進來。是以,在每年做社的前幾天,三個寨子要派人專門來清理通往廟堂的道路,以便社日當天使用。廟堂主神是盤古,同時祭祀紅瑤另外36位神靈。現在這座廟堂是在1980年代以後才起的,盤古神位在三間磚房的當中一間,左右兩間是準備祭品的廚房,原先祭祀之後就在廟前的小平台上用祭品聚餐。前幾年,水銀塘集資在廟堂下方清理出一片空地,又搭起了一個大涼亭,備餐、吃飯就都在這個地方來做,不再使用廟堂兩端的廚房。廟堂所在的地方是紅瑤的神聖空間,這裡就如同紅瑤家屋中央的香火一樣,是女性禁足之地。師公叮囑我,隻能在外面看他們的儀式,不得踏入廟堂所在的平台。

土地與神祇|龍勝民族與民俗:瑤壯春秋祭社

圖九 水銀塘廟堂與村落的相對位置(趙曉梅繪制,底圖:天地圖)

土地與神祇|龍勝民族與民俗:瑤壯春秋祭社

圖十 水銀塘廟堂和周邊環境(趙曉梅攝,2021年)

二月社原本做兩天,現在已經簡化為一天。當天早上八點多,師公一隊人就來到廟堂來做準備。道路已被清理出來,廟堂、會餐亭和路口都貼上了新的楹聯,廟堂當中也貼好新的紅紙神位,挂上代表盤古神的龍紋繡片(繡片是師公托我在淘寶網購的)。師公在神位前擺放五杯酒和糯米飯(圖十一),又在門口左側的把門将軍神位供奉兩杯酒和糯米飯,在廟堂平台入口右側設有天地神位,這三處神位都插上香燭。九點多,茂發師公帶着王健師公做請天、請地,就是告知神靈水銀塘做社的事情。每場儀式,兩位師公先在廟堂中心的盤古神位前念誦、打卦;再轉身面向門外念誦(圖十二),又轉回神位打卦;再到把門将軍神位念誦、打卦。請天、請地的儀式之間,師公要換衣服,這是因為給天、地做儀式的服裝不同,請天的袍子是紅色的,請地是藍色或黑色。

土地與神祇|龍勝民族與民俗:瑤壯春秋祭社

圖十一 水銀塘廟堂神位(王忠貴攝,2021年)

土地與神祇|龍勝民族與民俗:瑤壯春秋祭社

圖十二 兩位師公在廟堂内做祭祀儀式(趙曉梅攝,2021年)

請來諸神之後,就要準備祭祀了。按照紅瑤習俗,要用豬來祭祀盤古神,每年輪流由兩戶人家專門養祭社的豬,其他家庭原本是給幾十斤谷子,現在則是直接給錢。到十一點,兩頭豬被趕到廟堂之前。各家各戶的代表也基本都到了,都是家裡一位成年男性。他們帶來每個家庭為盤古神準備的香紙、糯米飯、鞭炮和其他一些食物、用具,由“會計”王崇坤一一記錄各戶錢款和供品(圖十三),之後要在寨内張榜明示。不多時,一輛“貨拉拉”載着烹饪、聚餐的用具來到,大家七手八腳搬桌椅,搭竈台。在一陣鞭炮聲中,兩頭祭祀用的豬被現場宰殺,迅速煮熟,與米、酒、香紙一起獻給諸神。師公在廟堂做交生交熟、敬天敬地、交天交地等儀式,儀式環節與請天請地類似。廟堂下方的平地上,衆人用豬肉煮庖湯和豬雜粥,又炒一些熱菜,準備儀式之後的聚餐(圖十四)。

土地與神祇|龍勝民族與民俗:瑤壯春秋祭社

圖十三 會計記錄各戶錢款和供品(趙曉梅攝,2021年)

土地與神祇|龍勝民族與民俗:瑤壯春秋祭社

圖十四 衆人在廟堂下面的涼亭附近準備餐食(趙曉梅攝,2021年)

到下午三四點,師公做好了各場儀式,衆人聚餐的餐食也準備好了,開始吃飯。水銀塘各家有一人來參加,在涼亭裡擺了10桌,外面擺了4桌(圖十五)。這個聚餐與一般在家擺酒不同,衆人吃得很快,差不多半小時内就吃好了。兩頭豬和各戶帶來的糯米飯顯然是吃不完的,被大家打包帶回去跟家人分享,這是祭祀過神的食物,具有保佑平安的效力。

土地與神祇|龍勝民族與民俗:瑤壯春秋祭社

圖十五 祭社之後在涼亭聚餐(趙曉梅影,2021年)

壯族侯家寨的秋社

2019年農曆八月三十,侯家寨在社廟做秋社。侯家寨是龍脊鎮龍脊行政村的一個自然寨,它與廖家寨以及潘家的平寨、平段寨均位于金江河河谷北岸的龍脊山南坡,四個寨子連為一片,共同構成龍脊梯田景區内的“龍脊古壯寨”。廖、侯、潘都是當地的壯族大姓,在古壯寨的四個寨子中,侯家寨有3個村民小組、78戶、298人,少于廖家而多于潘家(人口資料是在2019年由龍脊鎮政府提供)。

廖姓應是最早遷居于此的壯人,大概在明萬曆年間購買了當地田土。而侯姓和潘姓壯人很可能是在清代被廖姓招來租佃承役,才慢慢定居下來的。根據清同治元年(1862年)《依古曆碑》(龍脊古壯寨生态博物館藏拓片)記載,龍脊一帶的廟宇始建于乾隆元年(1736年),廟王和社主分為兩處,均位于廖家寨和平安寨之間,由金江河谷壯族聚落(龍脊三甲)共同祭祀;到嘉慶十九年(1814年),由上甲的毛呈(今平安寨)、廖家和侯家共同祭祀;彼時平寨與平段跟其他一些村寨屬中甲,另外祭祀社廟;鹹豐九年(1859年),毛呈、廖家和侯家共同祭祀的社廟移到今侯家寨附近。到20世紀中葉,每個自然寨都有自己的社廟,廖家社廟在村外山坡巨石之下,侯家在村子邊緣,平寨也在村邊巨石下,而平段則在村口風水樹下(圖十六)。這些社廟都在60年代前後被毀,潘家兩個社廟至今沒有恢複。

土地與神祇|龍勝民族與民俗:瑤壯春秋祭社

圖十六 龍脊各寨社廟與村落的相對位置(趙曉梅繪制,底圖:天地圖)

祭社活動由寨主組織,寨主是壯族傳統的村落領袖,由村民選舉出來。現在侯家寨有兩三個寨主,每屆任期三年,任滿後由衆人重新選舉,可以連任。寨主選舉在社日或廟會聚餐時進行,我參加的那次秋社也碰巧趕上選舉。寨主的主要工作是溝通上下,他們是在行政村與村民小組之間的協調人。比如政府要征用侯家的土地,一般縣裡會直接找到寨主,而不是鄉鎮或行政村幹部來做工作,由寨主跟各家溝通。打社和廟會也是寨主的一項重要工作,除了祭祀社廟,還要組織大家一起做公益勞動,每家出一人來修路、除草等等,還要向族人宣講寨内的公共事務。

與紅瑤社廟的嚴格禁忌不同,壯寨社廟盡管平時也大門緊閉,但并未禁止參觀。做社當天,女性也可進入社廟、觀摩祭祀、參加聚餐。2019年的秋社活動,我就是跟着主家阿姨一起參與打社活動,她作為家庭代表參加集體勞動和聚餐。我們九點半從家裡出發,侯阿姨帶着自家供給社主的供品——三根香卷在一筒香紙裡,來到龍脊古壯寨文化傳承中心,這是近年旅遊開發修建的公共建築,侯家就用它來做聚餐的場地。這時寨主侯家孟還沒有從鎮上采購回來,已到的衆人就一邊閑聊,一邊等寨主回來配置設定任務。過了一個小時,家孟騎着機車、帶着采購的鴨子、農藥等物回來了,并各人安排任務——青壯年男性修路,老人和女性在各段路上噴灑農藥來殺除雜草。采購和聚餐的費用除了侯家公山收益之外,各家各戶還要湊一點,出15-20元。

侯家的社廟位于村寨西側邊緣,是1980年代以後恢複起來的,為兩間木房,左側一間供奉廟王,右側一間供奉社主。神位均在上壇的位置貼紅紙,下壇擺有石頭“菩薩”(圖七)。壯族祭社也是要用豬,當地還流傳一個說法,說是幾百年前是用人牲祭祀,由各戶輪流供出自家的小孩。有一年,這家小孩躲到一堆香紙裡藏起來,衆人找不見,隻能用豬來頂替,後來就一直用豬來獻祭。至今,社廟之中還挂着很多豬的下颌骨,都是過去獻給神靈的供品。最近幾年,因為侯家不少家庭離開寨子,搬到鎮上居住,各戶所湊錢款就不夠買一頭豬,又不想讓各戶多出錢,就把祭品從豬改為鴨子。

壯族社廟祭祀大多由師公來做儀式(張晶晶:《龍脊村古壯寨的民間信仰》,周大鳴、範濤編:《龍脊雙寨——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大寨和古壯寨調查與研究》,知識産權出版社2008年,第73-88頁), 也可以由懂地理(風水)的師傅來做。這次侯家就是由62歲的侯榮權來做儀式,他不是師公,打社儀式是從已過世的老寨主侯建明、建春那裡傳給他的。當其他人去做公益勞動或在傳承中心做飯時,他和兩位助手來到社廟向社主獻祭。十一點左右,榮權穿戴整齊,打着一把傘,拎着一個竹籃,來到社廟。籃子裡有生米熟米各一碗、一個捆好的禾把,還有剛從商店買的一瓶王老吉、四根白蠟燭(圖十七)。各家各戶的香紙已經彙集到社廟之中,榮權為社主、廟王神位點燭燒香,在石頭菩薩上壓香紙。因為這次祭祀是給社主的,是以上香都先從社主開始,禾把和各戶的香紙也擺在社主神位前(圖十八)。除了神位前,兩間門前也要燒香燒紙,這裡是李公元帥和趙公元帥的神位。

土地與神祇|龍勝民族與民俗:瑤壯春秋祭社

圖十七 秋社祭祀的供品準備(趙曉梅攝,2019年)

土地與神祇|龍勝民族與民俗:瑤壯春秋祭社

圖十八 侯榮權在社主神位前點香叩拜(趙曉梅攝,2019年)

一隻鴨子被送到社廟中,兩位助手幫忙燒柴、洗鍋,準備烹煮、獻祭。那隻要被獻給神的鴨子盡管沒有拴牢,但似乎“認命”一般安靜地呆在神位前。不多時,它就變為社主的祭品了。榮權将生米抛灑在廟内各處,又把鴨血灑在香紙上,供奉到神位前。煮熟的鴨内髒被裝在碗裡,供給諸神。榮權和助手在社主、廟王神位前将鴨湯灑在地上,請神享用。又将香紙分好堆到神位前,社主神位是一大堆,廟王是一小堆,兩個門口各有一卷。之後自己吃掉神已享用過的鴨内髒,也讓我吃掉一碗,說是會保佑平安健康。榮權點燃禾把和各處香紙,打着傘在神位前站立默念了一會兒(圖 十九),說可以回去了。

土地與神祇|龍勝民族與民俗:瑤壯春秋祭社

圖十九 侯榮權在做最後的儀式(趙曉梅攝,2019年)

于是我們四個人一起來到聚餐的地方,這時已是下午一點半了。傳承中心的舞台上擺好8桌飯菜,由一個村民小組負責。侯家共有三個小組,分别承擔每年三次社廟祭祀的聚餐。衆人入座,但沒有立即開始吃飯,而是由寨主向大家講解寨内項目财務等問題(圖二十),以及宣布選舉寨主和會計、管水等“委員”共計6人。這之後開餐,席間有幾位老人家又站起來講侯家公山的曆史問題,可見聚餐的同時也要讨論、處理很多公共事務。飯吃得差不多了,大家開始選舉寨主。發給每家代表一張小紙條,各人寫上提名人,每家一票,寫好後收集起來,當場唱票,統計提名人的票數(圖二十一)。不會寫字的可以由同桌人代筆,這樣他們往往跟随同桌提名某一人。很快就有了選舉結果,新一屆寨主由得票最高的三人擔任。立馬有人站起來表示選舉無效,但大家都不同意,發生一點小争執,最後把這位反對者拉了出去。選舉之後,大家各自回家,隻有當選的新一屆委員和一些核心成員繼續留下來喝酒吃菜,一直到六點半,又緊接着到負責本次活動的小組組長家繼續吃晚飯,才算結束。

土地與神祇|龍勝民族與民俗:瑤壯春秋祭社

圖二十 侯家秋社聚餐現場:寨主宣講寨内事務(趙曉梅攝,2019年)

土地與神祇|龍勝民族與民俗:瑤壯春秋祭社

圖二十一 寨主選舉唱票(趙曉梅攝,2019年)

當年,廖家也是在同一天做秋社,由師公在社廟祭祀後,到一戶人家或利用旅遊展覽的歌舞場聚餐。潘家因為沒有修複起社廟,是以沒有祭祀活動,但也由寨主組織大家在春秋兩季做公益勞動,上山修路或者維修涼亭,不過他們不搞聚餐了。

瑤壯祭社的比較

從紅瑤和壯族社廟的普遍選址來看,這些廟宇基本都在村落外圍。廖家巨石下的社廟被認為是更傳統的形式(圖三),加之最早社廟位置的碑刻記載,我們可知靠近村落的社廟很可能是近來才有的。也就是說,兩個民族的社廟原本都距離村落較遠,因位于風水林中、樹下或巨石下而具有神秘性,而紅瑤的空間禁忌更為嚴格。這些社廟在形式上也多少保留了一些“土記”的特征,比如紅瑤的地公地母形象,以及壯族神位前的石頭菩薩。

從祭祀神廟的儀式專家來看,瑤、壯都以師公為主。水銀塘的儀式專家團隊組織更為嚴格,但這并非紅瑤的普遍狀況。紅瑤的社廟祭祀顯現出更為單純的儀式特征,盡管它的祭祀人群是以清、民時期保甲團練來劃分的。而壯族祭社伴随有大量“世俗”事務,且以寨主組織為主,不禁讓人想到明代裡社壇祭祀與鄉約制定的密切關系。又聯系到壯族社廟發展經曆了清代保甲組織的統一祭祀到以“甲”劃分的分解過程,我們可以推測龍脊壯人的社廟祭祀在清初具有更多的國家禮儀規範色彩。但随着地方社會力量的崛起,到清末民國時期,以姓氏家族取代了基層管理。紅瑤水銀塘的社廟祭祀似乎呈現為相反的發展趨勢,最初的土地祭祀儀式在清末民國的塘團崛起時,被嵌入基層組織的管理系統之中。也是以,如今紅瑤的社廟與土地神的祭祀彼此脫離,盡管地公地母所在的地方也被瑤人冠以“社廟”之名,但它一般不具備“廟宇”的形式。每個自然寨都有自己的土地,與村人的關系更貼近,過年舞龍燈、家庭起房子等重大事情更多是向土地神“報備”而不是祭祀社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