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逼孩子道歉,也是種殘忍的教育!過分執着“對不起”,反而害了孩子

要說,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有什麼是火上加油,讓父母一秒炸毛的?

那一定是孩子拒不認錯。

前幾天朋友和我們吐糟,孩子太倔就是不肯認錯。

不管是在家裡不小心打碎花盆,還是在外邊騎車撞到小朋友。我們讓他道歉就是不肯。

無論好說歹說,哪怕他自己知道錯了,就是不肯說對不起。

好像說了對不起就能要了他的命。

其實,不隻是我朋友,很多父母都特别執着于孩子的道歉。

說!你錯了沒有?

今天不道歉,就别回家了!

但對于知錯或表達歉意來說,說一句“對不起”真的有這麼重要嗎?

硬逼孩子道歉時,我們真的是為了糾正孩子,還是大人緩解焦慮的安慰劑?

01不必非逼孩子說 “對不起”

道歉确實可以讓人更容易原諒别人的冒犯行為。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的道德發展研究,4歲後孩子開始通過觀察、體驗等方式來建構自己的道德認知。

他們開始了解道歉的情感價值,但前提是真誠、自願的道歉,而不是被逼出來的一句“對不起”。

而被迫營業的道歉,充滿了敷衍和不真誠,并不會改善被傷害者的情緒。

逼孩子道歉,也是種殘忍的教育!過分執着“對不起”,反而害了孩子

而且,硬逼孩子道歉還有隐藏的危害:

1、激起孩子的防禦機制

通常孩子在意識到自己錯誤的瞬間,就會處于一種壓力情境下,此時會自動激活心理中的應激防禦機制。

如果此時父母是嚴厲的、強制性的,更容易激發孩子豎起防禦的堡壘,他們常常因為害怕而選擇逃避,甚至是撒謊、發脾氣。

尤其是面對父母的威脅“你不認錯,就别回家啦!”

父母一炸毛,孩子都怕。

在這種不安全的生存環境下,他沒有精力再去管什麼遵守規則、分辨對錯、檢討行為了。

他最擔心的,是你不愛他了、不要他了。是以他隻會哭鬧,或者在逼迫下認錯,以尋求最基本的安全感的滿足。

是以,暴力管教是最不可取的,它隻能收獲眼前的服從,事實上,實作不了管教的目的。

2、道歉意味着承認自己是壞孩子

孩子以往的經曆,讓他覺得道歉等于認罪。一旦自己承認了,就會被家長抓住把柄,接下來就會經曆反複的挖苦和問罪。

“你現在知道錯了,剛才幹什麼了,說說你錯哪裡了?……”

更有情緒激動的父母将事件上升到個人,對事又對人。

“你這孩子怎麼這麼沒禮貌”

“對不起都不說,誰還願意跟你玩”

逼孩子道歉,也是種殘忍的教育!過分執着“對不起”,反而害了孩子

沒有孩子不希望成為父母口中的好孩子,希望得到誇獎,被别人喜歡。

但由于以往道歉的經曆是痛苦的,屈辱的,是不被父母喜歡的。讓孩子覺得一旦道歉自己就等于認罪,承認了自己是個“壞孩子”。

是以,為了不成為父母口中的“壞孩子”,為了不失去父母的喜愛,他們甯願硬着頭皮,甯願迎接父母更大的怒火,也絕不認錯。

是以,不道歉成了孩子最後的倔強,更是孩子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

3、道歉和自尊挂鈎

當孩子犯錯時,我們總是着急地推孩子出來道歉。因為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安撫别人,更能安撫自己。這樣就表明自己在管教孩子,我的孩子是有教養的。

但這對孩子卻非常殘忍。因為我們在硬逼孩子道歉的那一刻,就站在了孩子的對立面。

道歉,尤其是做錯事情後的當衆道歉本來就帶着羞恥感。需要孩子放下自尊來争取對方原諒。

對于自尊心強的孩子,哪怕他心裡很愧疚,也抹不開面去道歉。

就像我們這一代人的父母,即使他們做錯了,也從不會道歉,隻會用“快來吃飯”和“突然對你特别好”來曲線救國。

大人都如此,又何必強求孩子呢。

是以,對于自尊心強的孩子,不要在人前逼他道歉,家長可以先解決沖突。等事後再單獨和孩子慢慢溝通。

逼孩子道歉,也是種殘忍的教育!過分執着“對不起”,反而害了孩子

道歉什麼時候都不晚,而真誠最為可貴。

當家長把道歉變為一種無害的、不屈辱也不委屈的事情,更不是認罪,讓“對不起”成為隻是表達自身歉意的一種語言,那它也就沒什麼難以啟齒的了。

02、“對不起”也不是為犯錯開脫的理由

除了一批硬着脖梗子就是不道歉的,還有一波也特别讓人頭疼的,那就是把道歉當口頭禅,當免死金牌。

不管犯什麼錯,一句對不起,就算到頭了,剩下的,事不關己!

“對不起”完全流于形式,成為孩子規避懲罰和指責的手段。

有太多的孩子,瘋跑時踢倒了别人辛苦用積木搭好的城堡,說一句“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弄壞了别人的玩具,也說一句“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在玩鬧中,傷害到别人,依然會說一句“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雖然立馬道歉,态度也很好。

但很少有孩子停下來去幫對方把積木城堡還原;

很少有孩子選一樣自己的心愛玩具賠給對方;

也很少有孩子去看對方流血的傷口,看對方接受治療的過程,看自己是如何造成了别人的痛苦。

而一旦你堅持讓孩子去承擔相應的後果,他反而會說“我已經道過歉了呀,我也不是故意的呀”。

這樣一說,好像真的是咱們有點得理不饒人的感覺。

但這樣的道歉,毫無誠意。

逼孩子道歉,也是種殘忍的教育!過分執着“對不起”,反而害了孩子

如果犯錯後,我們隻是引導孩子鹦鹉學舌地說一句“對不起”,而不讓孩子了解“我為什麼不能再做這樣的事,因為我要付出代價,因為我造成了傷害。”

那無論你講再多大道理,讓孩子說多少次對不起,下次、下下次,還會是一樣的結局。

最終孩子變成認錯态度端正,但卻屢教不改的“熊孩子”。

03、孩子犯錯後,應該怎麼做?

我們常說,教養孩子要認知、情感、行為三管齊下。

1、認知是對行為最基本的認知

知道是非對錯,知道規則,這是教養的第一步。

很多時候孩子對基本的認知其實是不清楚的。

一個5歲的孩子非要搶媽媽相機結果摔碎了鏡頭,是因為他的認知裡覺得玩相機是一件跟大人一樣很酷的事。

但他不知道的是,相機對于毛手毛腳的孩子來說屬于易碎品,拿不穩、放得不夠輕,都會摔壞。

這個認知如果沒有被告知,下次他依然會嚷着用,但依然學不會小心使用。

很顯然,比起事後讓孩子道歉,更重要的管教重點,應該放在幫他明白規則、樹立規矩上。

逼孩子道歉,也是種殘忍的教育!過分執着“對不起”,反而害了孩子

2、情感連結

道歉的核心是真誠,是孩子對他人造成傷害後的愧疚。

如果内心感受不到自己行為對他人造成的影響,那道歉也隻會流于形式。

是以,當孩子犯錯後,不用着急訓他,給他扣帽子,而應第一時間停止孩子現在的活動,引導孩子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感受、觀察自身行為帶來的後果。(溫馨提示,具體應用要分場景,着急的情況應先替孩子道歉,事後再教育)

注意這個過程也不要帶着敵意和情緒,不然又進入了孩子道歉拉鋸的死循環中。

有一次DD吃飯非要用玻璃碗,結果不小心打翻了,摔在地上,裡面的米飯和菜撒了一地。

碗渣崩的到處都是,C爸和奶奶一同收拾了半天才弄好。

收拾的過程中,我就和DD說“碗拿不穩摔到地上就會碎是不是,地上有很多碎渣會很危險對不對,要是我們不小心踩到就會受傷、流血(我裝作猜到很痛的樣子)DD也不想我們受傷對不對?

而且,地上的飯菜和碗的碎渣清理起來很費勁,你看爸爸和奶奶打掃了很久,很辛苦的”。

引導孩子自己觀察自己行為的後果,感受給他人帶來的影響。讓孩子直面爛攤子,孩子内心自然而然會感到愧疚。

3、行為

最後,也是整個教育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讓孩子體驗因為自己的過失帶來的後果,并承擔相應的責任。

一個人真的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别人造成傷害,進而心生愧疚,他一定會力所能及的去彌補。

比如不小心撞倒别人,會幫忙撿起對方的物品,若受傷會帶對方去包紮。

弄壞别人物品會主動賠償等。

打碎了碗,讓孩子自己收拾。(年齡安全的情況下)

比起費勁口舌給孩子講了半天大道理,都不如孩子自己承擔行為造成的後果,效果來得更直接些。

如果孩子不真真切切的體驗到自己的行為帶來的後果,那麼道理說一萬遍,也不會起到作用。

逼孩子道歉,也是種殘忍的教育!過分執着“對不起”,反而害了孩子

即便你不是故意的,你也需要為你的莽撞負責。做錯事,也絕不是簡單的一句“對不起”就可以撇清幹系,然後事不關己高高挂起。

教育孩子其實并不需要打罵,也不需要講太多大道理,很多時候,在做錯事的一瞬間,他們就已經知道錯了,讓他們親自經曆一遍承擔結果本身,就夠了。

孩子每一次犯錯,都是一次成長的機會。

我們需要培養的是一個犯錯了會站在對方立場上反思,想辦法解決問題,更會承擔責任的孩子,而不是一個遇到事隻會輕飄飄的說一句“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的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