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解套後的中興,還能走多遠

解套後的中興,還能走多遠

作者:黃莺

3月22日,曆經五年的中興通訊終于“解套”了,對于通信這個競争異常激烈的行業,五年時間足夠改變一家公司的生死。

通信行業依賴技術押寶和前瞻布局的特性,使得掉隊者會像北電網絡、朗訊和阿爾卡特一樣,稍有閃失就會被淘汰出局。這些企業在彌留之際唯一能夠證明其強大過的或許隻剩專利資産了。

如果不是華為被美國接連制裁,可能下一個倒下的或許就是過去兩年在“瘋狂專利變現”的諾基亞。

是以,中興這幾年掉沒掉隊,還能走多遠?外表上似乎很難看出來。

因為從營收資料上來看,從2016-2017年都是維持在1000億出頭的水準,之後略微下滑到800-900多億,然後又恢複到1000多億,直到2021年全年是1145億,淨利潤68億,雙創新高。

僅看财報似乎還算健康,但是要在通信行業看一家企業能走多遠,專利一定會是個好名額。

在2018年之前,中興從2010年首次闖入國際PCT專利申請全球TOP 3的位置後,一直到2017年全部保持在年度TOP 3之列,其中2011-2012年和2016年這三年,甚至拿下了全球PCT申請量第一的位置。

但是從2018年一下退到第5名,到2019年更是直接跌成了18線小明星,2020和2021年也隻維持在第16和第14名。

解套後的中興,還能走多遠

中興曆年PCT專利申請與主要企業對比

至少說明了在面向未來8-10年的技術競賽中,中興估計已經很難沖擊第一陣營了。

不光是不進則退這麼簡單。

與同樣2017年遭受制裁的華為相比,中興和華為可以說走出了一波截然相反的路子。

華為在2017年被制裁之後,不僅PCT專利申請沒降低,更是反其道而行之,大幅增長,甚至2021年達到“恐怖”的6952件。

從這些資料上,基本可以看到後5G時代,甚至未來6G,誰會在第一陣營競争了。

因為,通信行業的話語權,嚴重依賴“專利實力”來說話。

這一點,在一百年前,貝爾發明電話的那一刻起,所掀起的專利、壟斷和訴訟,就決定了通信行業的百年史,實際上就是一部專利發展史。詳見新書《亞曆山大·貝爾的專利戰——電話發明與美國專利法變革》。

是以,在專利上已然開始掉隊的中興,短期内可能并不會反映到業績上,但是從長期競争來看,能否重新站起來,繼續作為通信産業重要的一極,還是有很大不确定性的。

更為關鍵的是,中興在上一個專利投資周期所建構的專利儲備優勢還沒有完全貨币化。

2021年世界知識産權日4·26前夕,仲量梁行釋出報告顯示,中興專利技術價值超450億元。随後,中興在國内開始了維權之路。但是,一年時間過去,并沒有聽到中興有大型專利許可交易的公告釋出。

最近的消息則是,2021年9月,中興向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法院就其所持有的4G LTE标準必要專利全球專利組合,确定符合FRAND原則全球許可費率。該案在2021年11月受理,目前正在審理之中。

也就是中興的專利貨币化之路,似乎隻有在法院裁決許可費率的情況下,才能走的更順一些。這種并未像其他同行那樣,對外官宣4G/5G許可費率去收費,而是通過法院背書的方式。這或許也透露出中國專利維權和貨币化環境的些許無奈。

實際上,在2010-2017年,中興保持在PCT申請全球TOP 3時,其專利儲備還是可以的。這一點在之前也将其與華為在2014年時的資料進行了對比,那時二者在專利上還不相上下。

解套後的中興,還能走多遠

PRIP Research

隻是随後,二者的專利貨币化之路,就像PCT申請一樣,出現了岔路。

華為将專利許可主要聚焦在國外,應該疑似已經與蘋果達成了專利許可,并且每年4-5億美元的專利許可收入也能彌補一些專利申請和維護的成本。

但是中興并未傳出有大型的許可交易,包括許可金額,目前已知其在國内開始專利收費的模式似乎也很難一時半會兒有很好的進展。而專利無法快速實作貨币化,之前的專利投資和維護一直靠企業輸血的話,是否也會變成近兩年PCT專利申請下滑的主要因素?

或許也有這個可能。

是以,在中興身上,或許能看到專利投入是需要專利許可營收補償的這個道理的。

當然,“專利許可費支援研發持續開展”一直以來都是專利權人的一個征收專利費的最大借口,似乎收不到專利費,研發就無法維繼了。

對此,蘋果曾經明确指出,這就是權利人收費的借口,并以蘋果自己為例,并沒有因為不收專利費而停止研發,而且蘋果的研發一直都是業内公認的強悍,也使得蘋果成為全球第一家市值超過3萬美元的企業。

孰是孰非,也許會一直争論下去。

但是,中興開啟國内專利收費這個事兒的影響,可能不僅僅關系到中興自身企業經營和專利戰略的需要。更像是一把尖刀,在撕開中國專利保護制度的“口子”:當過去一眼望去全是專利實施者的中國,突然有人站出來開始以專利權人的姿态開始要收費了,到底以什麼樣一個姿态去面對?

如果連中興、華為這種已經按照國際化思維儲備專利數十年的企業都不能在中國實作專利的貨币化,那麼中國已經轟轟烈烈開展數年的專利營運政策激勵中,到底能有幾個是真正的貨币化案例?

是以,中興在标準必要專利SEP的開路之舉是今年最低調、但卻是影響最為深遠的一個信号,甚至要比今年OPPO/vivo反對諾基亞不合理收費的事件還值得關注。對于這一點,國外的SEP專家也有同感,今天我看的David Cohen對Eric Stasik的采訪中(兩位SEP業内人士曾在諾基亞和愛立信具有豐富的許可經驗,并成為業内少有的意見人士),後者也提到了對于中興案的關注,不亞于對蘋果和愛立信案的關注度。

這實際也表明了,中國已經處于一個從被收許可費的角色向已經有人開始向外收許可費的角色轉變。之是以會引起外國的關注度,主要也是在于看中國政府、法院到底以怎樣一個态度對面對這種截然相反變化。

因為可以預見,中興是第一個在國内開路的,但絕對不會是最後一個,已經囤積了大量專利的華為、京東方、TCL,這些企業的專利營運思想足夠開放,一定也會跟着中興案的結果在國内躍躍欲試的。

當這個車輪滾動起來,專利變成财富的故事才會真正吸引更多的人重視專利、重視專利品質和價值,使得雪球越滾越大,中國在全球專利許可市場的話語權和定價權才會越來越強。

那時,當中國的專利保護由單極向多極轉變後,對中國的創新是好是壞,就需要看決策者的智慧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