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算盤一響 黃金萬兩!親戚喬遷新居,我給他送了一個民國時的古算盤

近日,有親戚喬遷新居,我盤算着送什麼禮物給他,禮金親戚不差錢,他肯定不會收,且顯得俗氣,送物件實在是想不出送什麼給他好。為此,我煩惱了好幾天,還是老婆一句話點醒了我:“你收藏了那麼多的東西,從你的藏品裡面考慮一下,比如說文房四寶、算盤什麼的。”

一言點醒夢中人,就從我的藏品裡面做文章。送算盤正合适,親戚是生意人,投資理财,财源廣進,寓意很好!我挑了一個民國初期的算盤送給他。親戚連連誇贊,“究竟是文化人,連送禮都有創意,有檔次,高雅、珍貴。”

價值幾千元的一個民國算盤,這樣誇獎還真讓我有點承受不起。也許,親戚看重的不是一件“古董”,他看重的是一種好的意願和這個算盤所承載的傳統文化。

算盤一響 黃金萬兩!親戚喬遷新居,我給他送了一個民國時的古算盤

親戚對算盤的鐘愛,的确讓我大感意外,算盤作為一種曾經的計算工具,躺在許多人家裡的某個角落裡,布滿了塵埃,幾乎被現代人遺忘。但在阿拉伯數字出現前,算盤曾是全世界廣為使用的計算工具。可以說,算盤算得上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算盤一響 黃金萬兩!親戚喬遷新居,我給他送了一個民國時的古算盤

我讀國小時學校開設了一門功課叫珠算,說白了就是學打算盤。小時候除在學校學習過珠算課外,還跟長輩們學,如加減法、除歌訣 、退商口訣、貴賤差分等,感到非常神奇。加減法還能在算盤上打出圖形,像鳳凰展翅。

那時候生産隊的會計,商店、供銷社的營業員、财務人員都會珠算,銀行、藥店的櫃台上,都有算盤。加減乘除随手可算,算出的數既準确又快捷。

曾經有一長輩給我出了這樣一個題目:雞兔同籠不知數,一百個頭籠中露,雞的腿比兔子的腿小二十八隻,問多少兔子多少隻雞。這題看着難麼?用珠算裡的貴賤差分口訣就能算出來。

算盤一響 黃金萬兩!親戚喬遷新居,我給他送了一個民國時的古算盤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國家恢複了聯考制度,我幸運地考進了一間财經類學校,珠算是必修課。

八十年代初,參加工作以後,無論是在商業系統,還是在統計局,每天的财務賬本與報表、統計報表等都靠算盤算出來。

九十年代後期,随着計算機進入人們的工作和日常生活,算盤慢慢地完成了它的曆史使命,逐漸被人們所遺忘,再後來進入收藏愛好者的視野,被當做古董和文物收藏起來。

“一上一,二上二,三下五去二……”當年這些耳熟能詳的珠算口訣早已随着時代的迅猛發展,被人們遺忘在了腦後。曾經無比輝煌過的算盤,竟也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但我心中的算盤情結卻始終割舍不掉,我把家裡人,還有親戚朋友曾經使用過的算盤都收集過來,去古玩市場溜達時,發現有喜愛的算盤,在自己經濟狀況能夠承受得起的情況下,也會将其收入囊中。

在我心中,算盤除了用做收藏品之外,還是我們這代人的難忘之物。它們見證了國民經濟發展的曆程,它們身上凝結着的祖輩們兢兢業業、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這些寶貴的精神财富,會永遠伴随着我們,激勵着我們,豐富着我們的人生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