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原標準時間3月24日淩晨,在“迪拜杯”首輪比賽中,中國U23男足0比1負于阿聯酋U23國家隊。
雖有近兩年無大賽機會了,且還是在當下有關中國足球“馮鞏大戰”的論戰熱潮中,可以說,在目前中國足球生存環境的最低潮時期,這次代表着下屆世界杯之希望的U23的表現,更會令人期待,也同時讓這些小夥子們的壓力倍增了。
從比賽的過程看,中國足球未來的這一代們,可以說水準仍居亞洲三、四流的水準,在技戰術的能力上,仍與現在的成人國家隊“不相上下”、穩定如初:
像個人的持球、控球和配合能力上,明顯不如在西亞也是二流的阿聯酋,得分的機會和最終臨門一腳上,也最終完敗給了對手。
但是,為何U23國足這次0比1輸給對手後,國内的球迷、媒體輿論,卻顯得靜如止水、很是平常态了呢?
這是因為,U23國足雖然在技戰術能力上不如對手,但他們卻從頭拼到尾——即便更多是在防守,但他們不舍體能、每球必争、一直不放棄的拼搏勁頭,顯然展現出了足球人的競技精神,是一種自我尊重和自我救贖的态度!
在最近足壇所謂的“馮鞏大戰”中,鞏漢林其實并未言及任何國足的技戰術——他并沒有以“懂球帝”自居,而隻是談到了“國足掙得多,成績差,丢了臉”這一現實:顯然,這三個問題,都是中國足球存在的事實,是以,這樣的批評一點毛病都沒有!
像瘋狂攻擊鞏漢林的董路,他的理由是“不懂球,你批評個屁啊”——這種“董氏邏輯”,完全不值一駁,就如網友所言:兒子的實體課隻考20分,家長不懂實體學,就不能“恨鐵不成鋼”地罵他兩句?朝他屁股上拍幾巴掌,也沒問題吧?
當然,董路後來再找理由稱:“鞏漢林站在那個更高、更正規的位置上,不能像普通人那樣批國足”——其實,那恰恰正是鞏漢林更要說話的佐證了,面對中國足球這樣積弊多年的問題,為何不能拿到更高的平台上議政?中國足球不隻屬于所謂的足球圈中人,它屬于“中國”,中國人就都有資格談論,甚至是批評了。更不能因為圈内的利益,而拒批評于外了!
且鞏漢林批評的三大落腳點——一是曾高達1200萬的年薪,帶來的卻是中國足球的成績一直很差,像1比3輸給60年來未敗過的越南隊,這難道不是标标準準的丢臉行為嗎?
這其中,最讓人诟病的,其實就是國足水準、能力差,可是在0-1輸給日本,以及1比3輸給越南隊時,其積極态度和拼搏精神難以讓人看到,連前國腳董方卓都評論說:“讓人看不到任何積極的方面!”
正是中國男足的态度和精神上的萎靡不振,才讓更多球迷、公衆都加入到批評和嘲諷的大軍中,而鞏漢林就是代表了這一民意!
不過,再看U23國足的這場比賽,雖然也失利了,但最起碼,他們表現出了頑強拼搏的态度、戰鬥到底的精神,顯然有了這一點,中國的球迷也能得到最低限度的滿足,而不會信口嘲諷和批評他們了!
這也充分說明,國足的臉面,隻能靠自己拼命去掙,而永遠不可能靠嘴炮回怼所獲得!
當然,作風、态度和精神再高昂、再頑強,也無法代替足球本身應有的技戰術能力——這一點上,仍需要中國足球人卧薪嘗膽、久久為功、長遠謀劃才行!【原創評論:瑜說還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