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作家公開課》 |陳楸帆:在科幻的流動性中獲得新知

2022年3月18日上午9點,“中國作家公開課”線上課堂迎來了著名科幻作家、翻譯、中國作協科幻文學委員會副主任陳楸帆題為“中國科幻的新浪潮與未來”的演講。本次課程由北京語言大學教授黃悅主持,耶魯大學東亞系博士生、文學翻譯者金雪妮參與線上對談,線上共計百餘名師生參與課程。

《中國作家公開課》 |陳楸帆:在科幻的流動性中獲得新知

課程開場,黃悅教授首先介紹了中國科幻小說的發展曆程及其海外影響,她着重分析了當代被稱為“中國科幻新浪潮”(宋明炜語)的文學現象在作家身份、翻譯模式、傳播管道等方面的特點,黃悅教授介紹道,作為中外文化滋養中成長起來的八零後作家,陳楸帆的創作曆程與作品是一個典型樣本,其作品已有37部被譯為多種外語版本,代表作《荒潮》已成功輸出包括英語、德語、西班牙語等10國版權,其影視改編權也備受國際市場關注。這既展現了作者本身創作的成就,也依賴翻譯的成功,更為我們了解當代文學的跨文化、跨媒體傳播提供了一個視窗。

《中國作家公開課》 |陳楸帆:在科幻的流動性中獲得新知

陳楸帆的演講從個人成長經曆出發,對中國科幻發展曆程做了一個語境化和曆史化的還原。他指出了解中國科幻小說不能離開文化交流的視角,當今高速發展的中國提供了科幻小說發展的良好土壤,人們對新興科技的開放包容以及飛速變化的現實語境是“科幻現實主義”得以立足的原因,在這個意義上,科幻完成了與傳統經典文學的對接,對正在發生或者可能發生的後現代和後人類狀态做出書寫和探讨。

陳楸帆以《流浪地球》為例,說明新一波中國科幻高潮背後的曆史動力學原因:綜合國力上升以後國人開始尋求主體性與話語權的背景下,呈現出科幻從邊緣到接近舞台中央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中國科幻作家們也嘗試以群體的方式尋求突破,以期中國科幻的高峰能成為一個持續性的浪潮。

《中國作家公開課》 |陳楸帆:在科幻的流動性中獲得新知

最後,陳楸帆從自身作品的創作實踐,指出科幻文學天然具備一種主體間性的狀态,可以促進不同主體之間流動、轉化、交流、了解。科幻文學作為一種叙事的藝術的文類,既是賦魅的又是祛魅的,既是人文的又是科學的,這正是其流動性的魅力和趣味所在。

在這個意義上,科幻可能是一種最能夠在認知和情感上建立超越人類中心主義、超越二進制對立、超越認知局限性的文學樣态,它不斷地打破人類對于已有主體性的認知,不斷地将人類抛擲到陌生化的環境裡,讓讀者從某個異于日常生活的甚至是非人類的視角來看待世界,進而獲得一種他者的身份認同和同理心。

在對談環節中,耶魯大學東亞文學與文學系博士、科幻譯者金雪妮重點圍繞翻譯的流動性、翻譯作為一種方法、翻譯未來的走向三個方面展開回應。首先,金雪妮指出,從世界文學的立場來看,翻譯是文學交流的必要中介,甚至有可能與作者建立一種雙向互動的關系。

同時金雪妮結合自身翻譯實踐指出,在科幻小說的翻譯和傳播中,強調主體化的同時也要注意避免落入自我東方化誤區。最後,金雪妮聚焦于她對陳楸帆科幻作品的了解以及翻譯心得上。她高度評價了陳楸帆的作品,分析了陳楸帆作品中主體懸置和主體間性的特點。金雪妮認為,翻譯文學作為一種文化中間物,必将會不斷自我調整,擁抱流動性和開放式的未來。

《中國作家公開課》 |陳楸帆:在科幻的流動性中獲得新知

在最後的互動環節中,同學們提出了關于AI寫作的文學性、科幻作家的原鄉情節、中國科幻走向全球市場的可能性等問題。陳楸帆再次強調我們要力求擺脫二進制對立、非此即彼的價值判斷,也指出科幻可能是打破不對等現狀的文化産品。金雪妮補充了發展科幻史研究的走向、分析了科幻作品多語種輸出的不同模式。最後,陳楸帆還分享了自己與海外出版界合作的心得,針對文學外譯分享了寶貴經驗。

本學期中國作家公開課将繼續與《小說月報》合作,邀請中國當代有影響力的作家、批評家走進課堂,與海内外、課堂内外的讀者、譯者展開對話,為助力中國文學“走出去”搭建活躍的交流平台,為提升北京語言大學學生的文學素養和跨文化交際能力貢獻力量。

《中國作家公開課》 |陳楸帆:在科幻的流動性中獲得新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