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海納百川 兼濟天下

海納百川 兼濟天下

海納百川 兼濟天下

作者 崔洪國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向海,向洋,向未來”“我們的征程是星辰大海”,從1991年到煙台上大學我就開始與海有了不解之緣。2010年到省城工作後,我就一直從事着與海洋有關的工作,海,成了我人生中的重要基因。這篇《海納百川 兼濟天下》,是筆者2015年前後寫的一篇關于熱愛海洋,向海圖強的散文,發表在當時的《中國海洋報》,今天在本人齊魯壹點推出,分享一些自己對海洋的感悟。

——題記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這是清末政治家林則徐任兩廣總督時在總督府衙題書的堂聯。想必他在發此感慨的同時也對家國天下進行着深刻的哲學思考,并深深憂思着一個曆數千年、堅韌剛毅的民族正面臨的危途。

海納百川 兼濟天下

回望曆史,華夏文明曾經燦若星河,其脈絡雖如海波湧動、潮漲潮落,但恒久傳承成為不變的主線,海洋精神成為民族和文化傳承的重要基因。還記得大漢盛唐嗎?當世界還在野蠻和文明之間左沖右突的時候,我們正以恢弘的國勢引領潮流。博愛仁厚、開放包容、吐故納新、創新求變、百折不撓、自信從容的海洋精神成為積澱在一個民族深處的寄托和信仰。雖大國,不守成,懷天下,彙友朋。“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達則兼濟天下”“上國随緣住,來途若夢行,浮天滄海遠,去世法舟輕”,隻要有機緣,随時都歡迎到中國來,歸途浮天滄海,還望一路順風。我們把一個民族、一個家國在胸懷世界、開放包容中彙聚成的信仰和精神化成細緻入微的人文關懷。正是這種海洋精神的不息傳承,漢唐氣象成為世界文明不朽的傳奇。

海納百川 兼濟天下

有個比喻非常恰當,曆史是一位慈善的老人,給我們提供了太多容錯的時空。毋庸諱言,我們曾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在彷徨中找尋前路,踯躅而行。但是開放包容、不屈不撓、創新求變、兼濟天下的海洋精神一直與我們如影随形,從來沒有漸行漸遠。海洋精神,正在成為一種全新的因子滲透在一個古老民族不息流淌的血脈中,并越來越彙聚成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複興的正能量。

君不見,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更注重敞開胸懷面向世界。“改革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也是今後推動中國發展的根本動力。中國開放的大門永遠不會關上,外國企業今後在華投資興業,将會有更為開放、寬松、透明的環境”,這是我們對世界擲地有聲的承諾。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珍愛和平,勇于擔當。“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的戰略選擇,是我們基于對曆史、現實、未來的客觀判斷所得出的結論”,這是我們對世界的莊嚴承諾。

海納百川 兼濟天下

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吐故納新,創新進取。随着蛟龍号破浪擊水,不斷重新整理中國深度;随着“雪龍”船破冰前行,不斷拓展中國海洋科考的廣度,沒有誰再懷疑這個國家蘊蓄着的内在張力。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包容協作,自信大度。“太平洋足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國發展”,這不僅是一個民族的底氣和自信,更展示了一個國家立世安邦的高度和廣度。

海納百川 兼濟天下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比之百年前,我們又處在一個新的十字路口。民族複興的腳步正漸行漸近。勇立潮頭,向海而立,“一帶一路”、海洋強國正在百年中國夢的征程上發揮着無可比拟的戰略優勢。當曾經傳承不息的海納百川、兼濟天下的海洋精神融入更多更加開放、包容、創新、協作、自信的精髓,重塑着一個古老民族新的精神品格時,無數海洋人更應當投身時代的滾滾洪流,中流擊水,自覺履行實作“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實作民族複興富強大業中應有的責任和擔當,把内在的海洋精神外化成莊嚴使命和行動力量,更加堅守戰略定力,更加創新制度設計,更加精準把握世界大勢,更加緊跟科技前沿,自信從容,彙聚智慧,激發能量,砥砺奮進。

海納百川 兼濟天下

崔洪國,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濟南,煙台作協會員。出版有散文集《尋找靈魂的牧場》《與海陽最美的邂逅—崔洪國散文精品集》《膠東散文十二家 崔洪國卷》。在《中國作家網》《煙台文化網》《當代散文網》《齊魯晚報》《聯合日報》《當代小說》《膠東文學》《首都文學》《黃海散文》《膠東散文年選微刊》等多家報刊媒體發表散文、書評120餘篇,作品多次在省市征文大賽中獲獎。《列車前方到站—徐家店》獲黃海數字出版社頒發的“膠東散文年選(2022)最佳作品獎”。《濟南的橋》入選齊魯晚報“青未了”優秀征文薦讀篇目,《四哥走了》被齊魯壹點評為月度“爆款文章”。

壹點号風過林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