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讓群衆想評理是家庭劇的第一生産力

作者|謝明宏

編輯|李春晖

《人類簡史》裡認為我們的老祖宗智人之是以能夠脫穎而出、認知能力有了革命性進展,是因為愛講八卦。再具體點,主要是“說壞話”。八卦通常聊得都是壞事,卻讓人們能夠更快掌握負面資訊,免得被占便宜,更有效地保護自己。

時至今日,八卦、給人評理仍是我們生活中一種易得、安全而爽度又不低的快樂。既能獲得沉浸式的情感體驗,又将情緒借機抒發,還能占據道德制高點,關鍵是不涉自身,表達更加自由。即便不能讓對方心服,也務必要占領語言藝術的高地,打“敵人”一個口服。

從“人人愛評理”這個角度看,《心居》中的姑嫂大戰,在人民群衆那裡是自帶熱搜效應的。一邊是步步為營笑傲職場的大姑姐童瑤,極力避免弟媳海清買房生“異心”;一邊是勤勞肯幹為全家人當老媽子的弟媳,買房受挫感覺自己是個外人。

讓群衆想評理是家庭劇的第一生産力

群衆看了一拍大腿,這不正該我去評評理嗎!于是在童瑤和海清吵架前,大家小闆凳就搬好了。“媳婦為這個家忙裡忙外,就算請住家保姆也夠那幾十萬了吧”、“買房全靠借,張嘴就跟大姑姐要一百萬,你拿什麼還”、“大姑姐就是把弟媳當外人,一家人在卧室開小會,哪個媳婦看了不生氣”、“一有困難就找大姑姐,還讓人家給自己妹妹介紹工作介紹男人,反過來又嫌人家插手自己家務事”……

這種評理傾向性還表現出強烈的“網際網路地域性”——在抖音,媳婦的不易與夢想被普遍共情,大姑子是被集體讨伐的對象;在小紅書,情況整個逆轉過來,都在為獨立姐姐鳴不平,實在看不慣這貪婪、心機又蠻不講理的媳婦;豆瓣人則自诩理中客,要看出這種兩極化評理的文藝内涵,認定是童謠的演技不及海清,以至于并不很占理的媳婦反而獲得了更多同情。

讓群衆想評理是家庭劇的第一生産力

借他人之酒杯,澆自己之塊壘。誰親誰疏,誰對誰錯,一場評理站隊簡直就是評委們的“自爆身份”。家庭劇重要的不是提出解決方案,而是“引誘”觀衆建言獻策,變成一場集體參與的茶話會。

姑嫂大戰為買房

有人說,姑嫂關系是僅次于婆媳關系的家庭和諧第二大殺手,此言不虛。在弟媳眼裡,大姑姐早晚出嫁,不該對家事過分指點。在大姑姐眼裡,沒出嫁弟弟家就是自己家,打心底沒把弟媳當一家人。

《紅樓夢》裡王熙鳳和探春就有過一次姑嫂交鋒。探春剛開始管家就遇到趙姨娘鬧事,要給其兄趙國基的喪葬費添銀子。王熙鳳打發平兒去說:“今請姑娘裁決,再添些也使得。”如果添了,探春便落口實。但她不徇私情,最終使王熙鳳敬服:“好個三姑娘!我說不錯。隻可惜他命薄,沒托生在太太肚子裡。”

《心居》裡的姑嫂沖突倒不是管家,而是弟弟媳婦海清想要買個學區房。本來海清已經讓老公背好說辭,準備在姐弟倆的生日聚餐上開口。結果大姑姐童瑤一句“我剛好也要買房”,給海清澆了一盆冷水。

讓群衆想評理是家庭劇的第一生産力

海清一計不成又把心思轉向公公,公公看兒媳離家出走态度堅決,就拿出50萬給夫妻倆做首付。豈料童瑤拉着父親和弟弟,在卧室開小會說要防着海清。海清内心悲憤,拉着行李箱要往樓下沖。她老公在樓梯上攔阻,摔到過道裡的玻璃門上意外身故。

姑嫂的極限拉扯,最終演變成了“誰是害死弟弟的禍首”。童瑤埋怨海清,都是你買房鬧出來的。海清不甘示弱,要不是你開小會我能沖出家門嘛。“你真以為我是傻子呀,聽不出來你話裡藏刀啊。你是不是覺得自己特别得意啊,一通話颠來倒去地講,殺人不見血。你當所有人都寵着你,你就是王母娘娘、玉皇大帝啦?”

讓群衆想評理是家庭劇的第一生産力

情緒上頭後,海清更是祭出“玄學”殺招,認定是大姑姐把弟弟的福壽給克沒了。不想童瑤還當真了,瑜伽做着做着就埋頭痛哭起來。親人離世并沒有恩怨盡消,反而給兩人埋下了更多的誤解和沖突。海清努力證明自己可以養大兒子,童瑤又擔心她再組家庭帶走侄兒。

有人覺得海清很作,好好的非要買房,首付都全靠借。嫁給顧磊,就是圖上海戶口,管老公堪比管兒子,一刻也不得放松;也有群衆代入海清,一大家子等着你一個人忙活完吃飯還管刷碗,沒一個人幫忙,還處處提防,這一家人難道沒有吸海清的血嗎?

讓群衆想評理是家庭劇的第一生産力

說到底,人人心裡都有一本“收支平衡賬本”。海清付出了,希望得到顧家人的尊重和幫助,既是經濟上的,也是精神上的。而不是送外賣出車禍回來,還發現大姑姐冤枉自己和其他男人有染。童瑤把家裡照顧老人的活全扔給海清,還覺得是理所應當,海清不應該有其他的要求,甯說這收支平衡嗎,能不吵架嗎?這家裡的事啊,就是說不清理,又讓人格外想評理。

誰的演技在裸泳?

除了家庭糾紛,《心居》的感情線也占了較大篇幅。30+待字閨中的童瑤,一邊和初戀馮紹峰重逢,感慨物是人非;一邊不拒絕舔狗張頌文的幫助,明知對方對自己有心卻不說破、不點明。

讓群衆想評理是家庭劇的第一生産力

離開了表演舒适區,才知道誰的演技在裸泳。海清演的媳婦,買房從《蝸居》買到《安家》再買到《心居》,也算锲而不舍了。在媳婦這一垂直細分領域,還有同齡演員能超過她嗎?不論是和童瑤撕破臉的吵架,還是丈夫離世後默默流淚到天亮的無聲之傷,海清的演技應該說是瑕疵極少的。

同樣是演精英女性,童瑤在《心居》裡顯然不如《三十而已》如魚得水。這當然是人設不大讨喜的原因,一個把家庭當職場的大姑姐,想想都覺得透不過氣。開篇把男朋友“掃地出門”還有點姐就是女王的霸氣,後面和張頌文糾纏不清當男閨蜜,倒顯出其用人手段的高明和功利。

畢竟,誰會拒絕一個天天噓寒問暖、有事幫你花錢搞定的大佬呢?可當初戀馮紹峰出現後,她先是遊移不定、既而戀愛腦上頭。誠然人性是複雜的,不過顧清俞這種設定确實容易招黑。

讓群衆想評理是家庭劇的第一生産力

職場戲裝模作樣走過場倒還不露怯,可是一到深夜無人時刻,童謠的演技就崩塌得厲害。硬糖君知道她想表現“白天堅強女性夜裡的脆弱”,可怎麼看都像是顧影自憐的矯情。尤其是在她無懈可擊的行事邏輯下,絲毫看不出她内疚追悔産生的心理層次。整體表達不說一無是處,至少是難以讓觀衆共情的。

同樣讓人感到失望的,還有張頌文老師。和《風中有朵雨做的雲》以及《隐秘的角落》相比,《心居》裡的展翔實在太沒挑戰性了。為了追心中的女神童瑤,他像跟蹤狂似的出現在别人生活工作的每一個角落。不知道童瑤怎麼想,硬糖君感覺有點騷擾的程度了。

為了跟上女神的節奏,展翔苦練蹩腳英語,在家裡聽音樂會演奏聽到睡着,呼哧帶喘地跟着女神爬長城。但是生日送的鑽石項鍊被拒絕,求婚的戒指不小心掉進火鍋裡。總之這麼一個努力且笨拙的追求者,被張頌文演得同樣努力且笨拙。

讓群衆想評理是家庭劇的第一生産力

又因為角色隻需要演出興奮、失落這樣的單一情緒,很多時候會覺得張頌文發不出力,反而不如一些定型演員發揮得好。一個老夫聊發少年狂的中男,把展翔換成靳東的臉會不會效果好些?說不定女神一高興就答應了。

或許再好的演員都需要挑角色。海清在舒适區發力,令人看完很有評理的沖動。童瑤在舒适區演不讨喜的角色,對人物情感的揣摩還不到家。張頌文則跌下神壇,讓我們看到角色不合适,影帝也白搭。

消費邏輯建構家庭劇

海清的角色買過多少次房,房價就漲過多少次大潮。家庭劇的永恒主題,除了夫妻倆的房事,就隻有老百姓的房市。它們集中展現了各色人物在物質主宰的消費時代中彷徨失措,走走停停,一路尋找,一路失去。

13年前的《蝸居》發生在上海房價突飛猛進的時期。那一年,上海商品房平均售價1.3萬/平方米,月工資5000元左右。看起來有點貴,但墊墊腳尖還有希望;兩年前的《安家》,上海房價已經是5.7萬/平方米,不過海清已經不是海萍,而是成了婦産科醫學博士,往極限逼頂着壓力買了二房。

讓群衆想評理是家庭劇的第一生産力

今年的《心居》,海清精挑細選看中一戶老破小,交了三萬定金卻沒買成,房東轉手就賣了250萬。劇中的展翔說自己90年代買房的時候,一套隻花了30萬。隻不過《蝸居》《安家》《心居》裡的海清,都沒趕上那種“撿房”的好時候。但那會兒的30萬,算上30年的通貨膨脹也是很貴的。

在人性被物質化、幸福被具體化、理想被現實化、婚姻被貨币化的當下,馬克思的交換與消費理論被詳盡地展示在國産家庭劇中。好像所有核心沖突都是買房,隻要不買房就生不出那樣多的煩心事。但實際上呢,買房隻是沖突的火藥庫和導火索,人性的裂隙早就先于買房出現了。

讓群衆想評理是家庭劇的第一生産力

《蝸居》裡的郭海萍,攢錢7年隻為買房,連孩子都送回老家養。最後她不得不通過妹妹海藻,憑借市委秘書宋思明的幫助才得以安身立命。但在這個過程中,所有人都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如果可以再選一次,不知道她是否還會如此執着?

《安家》中的宮蓓蓓,她對“二房”的渴望,完全來自和公婆同一屋檐下的巨大生活壓力。她懷孕月份已經很大的時候,半夜回家還要繼續熬夜寫論文,而家裡的丈夫和婆婆卻早已鼾聲四起。為了不影響家人休息,又躲到衛生間繼續工作。

同樣的,《心居》中的馮曉琴想要買房,也是要求一個立足之所。在顧家,丈夫的奶奶嫌她香椿炒得鹹,丈夫覺得她管得嚴,大姑姐覺得她圖謀多。她唯有抽離出來,才能在顧家人面前挺直腰闆,否則一直會是吸血外地人的形象。

讓群衆想評理是家庭劇的第一生産力

當買房已經成為一種根深蒂固的消費意識形态,它就無可避免地成為了家庭劇的主要沖突和萬惡之源。沒房的,想要擁有來寄托魂無所依的肉體。有房的,則帶着懷疑的目光審視那些新加入的家庭成員。嫁到我家來,不會是圖什麼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