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文化10:民間常說“晨鐘暮鼓”和“暮鼓晨鐘”,二者有何差別

“晨鐘暮鼓”和“暮鼓晨鐘”,究竟有什麼差別?

很多人都認為是一樣的,将其混為一談,其實兩者還是有本質差別的。

在古代,撞鐘和擊鼓都是報時用的。鼓樓擊鼓是定更,鐘樓撞鐘是報時。鐘樓和鼓樓,在古代城市建設中必不可少。兩者遙相呼應,一般位于城市中軸。

古時候将黑夜分為五個更次,每個更次為一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當于現在的2個小時。清朝乾隆之前,擊鼓撞鐘報時的方法比較複雜,乾隆後将其簡化為隻在夜裡報兩次更。分别為定更和亮更。

曆史文化10:民間常說“晨鐘暮鼓”和“暮鼓晨鐘”,二者有何差別

每天定更的時間是一更,為19點到21點,先擊鼓後撞鐘,是以叫“暮鼓晨鐘”。

每天亮更的時間是五更,為3點到5點,先撞鐘再擊鼓,是以叫“晨鐘暮鼓”。

無論是定更還是亮更,都需要擊鼓和撞鐘的,隻是先後順序不同。由此,就有了“暮鼓晨鐘”和“晨鐘暮鼓”的差別了。這并不是很多人了解的那樣:早上撞鐘,晚上擊鼓。

看來這兩個成語的用法,主要看當時的環境。如果在傍晚,聽到定更就是“暮鼓晨鐘”,如果在早上聽到亮更,那就是“晨鐘暮鼓”了。

曆史文化10:民間常說“晨鐘暮鼓”和“暮鼓晨鐘”,二者有何差別

在古代,定更時鐘響起,守城的官兵就會關閉城門,阻斷城裡與城外的交通;亮更時鐘響起,官兵們會打開城門通衢開市,如今想來,這種生活也是十分向往的。

另外,擊鼓和撞鐘的方法也是有講究的,俗稱:“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如此兩遍,共108下。”

曆史文化10:民間常說“晨鐘暮鼓”和“暮鼓晨鐘”,二者有何差別

古人用108聲代表了一年。一年有12個月,分為24節氣,和72侯,這些數字相加,整好為108。

對此,大家怎麼看?歡迎點贊、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