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青未了|春天小炒

文/鄭永濤

青未了|春天小炒

植物是最藏不住心事的,春風一來,便發芽的發芽,長葉的長葉,開花的開花,一掃冬日的枯寂,将世界重新裝扮得美麗生動起來。不過,春天裡的植物們也不光是用來觀賞養眼的,形形色色的野菜便是大自然額外的饋贈。但我最惦念的,卻是一種長在樹上的嫩葉——香椿芽,用香椿芽搭配雞蛋烹炒出來的香椿炒雞蛋,我謂之“春天小炒”。

香椿樹是一種遍布大江南北的喬木,尤以中原一帶居多。在我的故鄉冀南平原,香椿樹更是一種房前屋後随處可見的尋常樹木。因香椿芽食材易得,很接地氣,因而香椿炒雞蛋向來是鄉人們春天裡一道不可或缺的時令小菜,北方地區很早便有“三月八,吃椿芽”的諺語流傳。其實,中國人食用香椿久已成習,漢代時就已盛行。及至北宋,藥物學家蘇頌在《本草圖經》中對香椿的食用價值進行了确認:“椿木實,而葉香,可啖。”金元時期元好問的“溪童相對采椿芽,指似陽坡說種瓜”,明代李濂的“抱孫探雀舟,留客剪椿芽”,清代康有為的“長春不老漢王願,食之竟月香齒頰”,都是對古時人們采椿、食椿、贊椿的生動描寫。香椿的嫩芽營養豐富,被稱為“樹上蔬菜”,用來炒菜、涼拌、煎餅、烹鹵、做湯、腌制等等,不僅味道鮮美,還有食療功效,能有效祛除外感風寒、風濕痹痛、胃痛、痢疾等病症,非常實用。我之是以鐘情于香椿炒雞蛋,不僅是因為貪戀它的美味,更是因為它隻有在春天才可食用,是春天裡獨具特色的美味時蔬,是一段心情,是一種情懷。何況,“椿”本來就與“春”諧音,它就是為着春天而生的,是專門在春天來給人們增味助興的。而它逾期不候的脾性,似乎也教給我們一些道理,催促着我們勤謹。

青未了|春天小炒

香椿炒雞蛋的烹炒程式并不複雜。将香椿芽去根洗淨後焯水,用冷水沖涼後抓幹水分,然後切碎備用。将幾個雞蛋磕入碗中用筷子打成蛋液,接着放入切好的香椿芽和少許鹽等調料攪拌均勻。炒鍋放入食用油燒至七成熱後,倒進香椿雞蛋液,蛋液定型後翻炒至熟即可裝盤食用。

香椿炒雞蛋這道菜,真正把色香味俱全展現得淋漓盡緻。裝在白瓷盤中的香椿炒雞蛋,雞蛋金黃,香椿芽翠綠,黃綠相間,似一簇碧葉繁花。層層疊疊的香椿芽和雞蛋相擁相抱,散發着香椿芽自身天然的香、雞蛋的香和食用油的香,氤氲飄散開來,頓覺滿屋生香。用竹筷夾一口外焦裡嫩的香椿炒雞蛋送至舌尖,那種鮮嫩的口感、鮮香的美味,瞬時就能勾住人的整個心魂。一盤吃完,口齒留香,回味悠長,又覺意猶未盡,讓人不由自主地盤算起下一頓來。

香椿炒雞蛋的要領,全在一個“嫩”字上,是以選材要嫩,焯水時間要短,翻炒更不可過了火候。是以,能把香椿炒雞蛋炒得鮮嫩的人,都懂得火候的重要性,做菜、做事應當都不會太差。

我之是以送香椿炒雞蛋“春天小炒”的雅号,是因為這道菜的确是充滿了春天的情緻和雅趣。為此,我還專門組織過一次香椿宴。那年冬末春初,疫情鬧得厲害,大家都在家憋悶了好幾十天,彼時我早就想念香椿炒雞蛋了,于是便相約三五文友解封後一起去吃香椿炒雞蛋。久别重逢,文人雅集,那個春夜大家興緻格外好,除了小酌、暢叙、吟詩,還品嘗了當晚宴席上的主角——香椿炒雞蛋。大家吃着香椿炒雞蛋,吟誦或即興創作有關春天的詩詞佳句,心情都像春天一樣暢快,笑臉都如太陽一般燦爛。對于這道菜,對于這個春天,大家真的是盼了好久好久啊。

青未了|春天小炒

我小的時候,春天是最缺糧少菜的時節,因而鄉人們對香椿樹是懷有感激之情的。那時候,院子裡那兩棵不大的香椿樹,能供我們家斷斷續續吃上幾頓。母親讓我們小孩子采了香椿芽,就會炒上一盤我們期盼已久的香椿炒雞蛋,上桌前還要用筷子撥出一些留到下一頓吃。我記得一個中午,我們兄妹三個都餓極了,是以不一會兒就把母親盛上來的香椿炒雞蛋給搶完了,然後不管不問地跑出去瘋玩了。等到快上課時我跑回家拿書包,發現母親正掰着玉米面窩頭抿着菜盤子吃,那菜盤子已被抿得幹淨锃亮,完全不用再刷洗了。我問母親,你怎麼不吃留着的半盤菜呢,母親說她吃了留着的菜,晚飯大家就沒菜吃了。我聽了,瘋玩後仍高漲着的情緒一下子低落了下來。我默不作聲,提上書包,低着頭走向學校。路上我沒有說一句話,但我感覺在那一段路上我應該長大了一些。也是因為這件往事,香椿炒雞蛋在我的心中,其實也是一道很有分量的菜。

青未了|春天小炒

(圖檔源自網絡)

【作者簡介】鄭永濤,筆名土生,男,1984年生,河北邯鄲人,畢業于江西大宇學院中文系,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河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散文學會會員,邯鄲市作家協會理事,邯鄲市肥鄉區作家協會主席。作品散見于《解放軍報》《法治日報》《人民公安報》《中國城市報》《中國婦女報》《國文學習報》《作文周刊》《河北日報》《河北法制報》《河北農民報》等多家報刊,出版有散文集《土生土長》。

《當代散文》由山東省散文學會主辦,散文雙月刊,主要發表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作品,歡迎山東籍散文作家申請加入山東省散文學會。山東省散文學會常年舉辦各種散文活動,為作家提供圖書出版服務,歡迎聯系。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壹點号當代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