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換電的春天真的來了嗎?

【E說就懂-實用知識手冊】10年前,電動汽車續航裡程還不算太長,充電樁的數量也很有限,以色列企業家Shai Agassi當時大膽提出并嘗試了僅需幾分鐘的更換電池包服務創意。遺憾的是,因為電池标準化得不到車廠的支援,這個看起來近乎完美卻曲高和寡的補能方案,成為了電動汽車行業發展初期的先烈。

10年後,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為多種補能方式協同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換電路上再起波瀾,蔚來、甯德時代、吉利等企業的相繼入局,讓換電發展有了加速的迹象。

彭博新能源财經預計,2040年中國電動汽車保有量将超2.56億輛,若換電模式占比10%-20%,換電市場規模将達到1440億-2880億元。這是塊誘人的巨大蛋糕,給了新玩家以擴張機遇,曾經一度不被看好的換電模式正開始與智能電動汽車時代同頻共振。

換電的春天真的來了嗎?

走向春天

與Shai Agassi的Better Place換電服務幾乎同時期,大陸也開始探索換電模式并開展了相關示範項目。

2011年,國家電網最先研究了乘用車換電技術,确定了“換電為主,插充為輔,集中充電,統一配送”的思路,但因新能源乘用車市場尚未規模化啟動,導緻推廣力度不及預期,繼而選擇大力發展充電基礎設施。

都說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是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後勤保障。近十年來,随着大陸新能源汽車産業快速穩健成長,不斷增長的新能源汽車産銷與充電樁數量不足之間的沖突,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新能源汽車的普及。

公安部資料統計顯示,截至2021年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784萬輛,充電基礎設施保有量達261.7萬台,車樁比例僅約1:3。

2021年,新能源汽車因為充電難多次沖上熱搜。國慶假期高速排隊充電、冬季淩晨4點搶充電車位的話題都引發熱議。2月15日,中國消費者協會釋出的春節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提到,“高速充電難,無解決方案”就是一個典型問題。這顯然降低了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信心。

與相對成熟的充電相比,換電還處于發展初期。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資料顯示,截至2021年底,全國充電站TOP10省份充電站數量有7.47萬座,換電站保有量僅有1298座。

自2020年起,利好政策開始垂青換電,國家首次将電動汽車換電模式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将其列為鼓勵發展的新業态,并納入“新基建”範疇。

同年11月,國務院釋出《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規劃(2021-2035 年)》指出加強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形成“慢充為主,應急快充為輔”的充電網絡,鼓勵開展換電模式應用,将助力換電模式快速發展。

2021年底,工信部印發《關于啟動新能源汽車換電模式應用試點工作的通知》,将11個城市納入試點範圍,包括綜合應用類城市8個(北京、南京、武漢、三亞、重慶、長春、合肥、濟南),重卡特色類城市3個(宜賓、唐山、標頭)。

與充電互補

換電模式是指通過集中型充電站對大量電池集中存儲、集中充電、統一配送,并在電池配送站内對電動汽車進行電池更換服務或者集電池的充電、物流調配、以及換電服務于一體。本質是挖掘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價值,實作企業和消費者利益再配置設定。

換電的春天真的來了嗎?

目前換電應用在私人端、營運車端、商用車端,主要解決日均行駛裡程多,補能效率需求高的問題,彌補充電樁不足現狀,在消除裡程焦慮和提升安全水準方面具有一定優勢。

與充電相比,換電的優勢是能夠大幅縮短補能時間,通過機械方式,快速将動力電池更換,過程一般不超過5分鐘,另外換電在降低車企成本,延長電池使用壽命和電網削峰填谷上也有較大優勢,對有營運成本壓力的計程車、商用車更為友好。

但換電模式也有缺點,也就是換電站前期投入成本高,除了用地、人力、裝置購置等成本外,還需要巨額電池儲備成本和電池的充電、用電成本。建成後的營運資金需求也較大,例如電池投資、車位選址、布線改造等。

同時,換電站的後期營運成本也較高,充電站幾乎可實作無人值守,而換電裝置的操作及維護保養、電池統一充電、存儲和調配都需要從業人員。

目前,計程車、網約車應用換電模式最為廣泛,私家車換電市場正在培育,采用電池租賃、收取租金的方式,降低購車門檻,減少了消費者的初期投入和使用成本。相比網絡密集的加油站,現階段充電難、充電慢的問題依然存在,這為換電提供了市場空間,成為提升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的重要推手。

未來的“換電”服務将不止于“換電”,還将包括電池營運、退役電池儲能利用、報廢電池再生處理等産業鍊環節。

玩家魚貫入場

換電領域的玩家有三個派系:整車廠、電池企業和營運商,他們共同參與協同作戰。

車企中小有成績的代表是主攻計程車換電的北汽新能源,以及主推私人換電的蔚來汽車。

根據蔚來汽車的NIO Power 2025換電站布局計劃:從2022年至2025年将在中國市場每年新增600座換電站,2025年底,蔚來換電站全球總數将超4000座,其中中國以外市場的換電站約1000座。

營運商的代表企業有,緻力于商業化營運的奧動和兼顧技術開發與商業營運的伯坦科技。奧動從2016 年開始與北汽新能源達成戰略合作,大規模推廣換電模式。奧動計劃5年内完成10000座換電站投建。

2021年資料顯示,蔚來擁有789座換電站,占比60.8%,奧動擁有換電站402座,占比31%,杭州伯坦擁有換電站107座,占比8.2%。

電池企業中,甯德時代最為突出,2021年蔚來推出BaaS 換電模式,成立了蔚能資産管理公司,甯德時代就是股東之一,補足商業模式下電池一環。甯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曾表示,作為電動車的能源來源,換電、快充在經濟性和成熟度上都比氫能好,該公司和車企有洽談相關合作。

1月18日,甯德時代釋出EVOGO換電品牌,以及“組合換電整體解決方案”,由巧克力換電塊、換電站(快換站)、App三元素構成,強調适配全球80%已上市及未來3年要上市的純電平台車型,并且具有換電僅需1分鐘、可充電可換電等優勢,EVOGO 将選擇在中國 10 個城市率先啟動換電服務。這标志着甯德時代的換電産品将面向全部車企,正式進軍換電市場,志在經過兩三年的時間,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換電服務網絡。

此後,吉利聯手力帆也強勢進入換電賽道,聯手成立的“換電出行品牌”——重慶睿藍汽車定位新一代換電出行新勢能,将在B端和C端一起發力,力圖滿足網約車、私家車、計程車、物流車等不同市場的需求。 正是此前“智能吉利2025”戰略釋出會上吉利汽車集團CEO淦家閱提出即将推出的全新。根據規劃,吉利要在2025年前建立5000家換電站,目标是成為國内首家集換電車型研發、換電站研發、換電營運、出行服務于一體的換電生态服務商。

國家政策的空前支援,讓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研發和投入換電産品和營運模式,東風、長安、上汽等整車廠從2021年開始發力入局。國家電網、國家電投、中石化、協鑫能科等均在“十四五”期間有4000座以上的充換電站規劃。

巨頭深入參與進換電市場,無疑會有利提升換電技術的推廣,目前,市場上的換電車型逐漸增多,以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2021年第12批)為例,在511款車型中,換電式車型有41款,占比8%。

雖然換電模式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利好,但初期很難實作盈利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這需要不斷的資金投入和更多玩家的加入,随着各方力量魚貫入場,換電賽道會越來越熱鬧,政策和标準體系的完善,以及相關技術的不斷成熟,會讓換電在時間、空間、資源、效率等各個次元得到進一步優化,換電模式終會成為最優的補能方式之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