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魯迅:無心作書家,卻完爆當下!

當代對于魯迅書法的接受,經曆了一個過程,由不了解到了解,由認識到深入,魯迅以他的手稿書法成為了那個時代文學與書法藝術的兩個标杆。西泠印社出版的《魯迅手迹珍品展圖錄》一書中,魯迅手迹被列入國家一級文物的有48件。

魯迅:無心作書家,卻完爆當下!

魯迅(1881—1936)

在2013年中國嘉德春拍古籍善本專場上,魯迅手書《古小說鈎沉》一頁手稿,拍賣到690萬元人民币。2015年12月5日,在匡時秋拍“澄道——中國書法夜場”中,魯迅一件不到一平尺的四句偈語,隻有16個字,以75萬元人民币起拍,拍出了304.75萬元人民币,相當于一個字19萬元人民币。

這從另一個側面可以看出魯迅書法不僅具備文獻價值,更具備深厚的書法價值。對魯迅書法的愛好,不是因為他是一個名人,而是他的書法的确達到了一個高度!

魯迅:無心作書家,卻完爆當下!

魯迅 行書緻胡适劄 1922

書法的高度,有法又無法,有形又無迹,有意又無意,這種高度的綜合在那種純粹的書法家身上是很難看到的,而恰恰是在魯迅的手稿裡,你能強烈地感受到,甚至能感受到在魯迅文雅的書法之間所蘊藉的那種血性與骨氣,那種來自深厚中國文化傳統的力量與背景。

魯迅從來沒有認為自己是書法家,他經常有把自己的文稿墨迹随便扔掉的事情,在蕭紅和許廣平的回憶錄上能看到。但他的書法透露了豐富的書法資訊,既有篆隸之功,又有魏晉之韻,既有唐楷之法,也有明清之态,這書法的不同風格被他整合成了一體。

如被人不斷引用的郭沫若對魯迅書法的評價:“魯迅先生亦無心作書家,所遺手迹,自成風格。融冶篆隸于一爐,聽任心腕之交應,質樸而不拘攣,灑脫而有法度,遠遂宋唐。直攀魏晉。世人寶之,非因人而貴也。”郭沫若對魯迅書法的評價,确為肯綮,是發自内心之言。

魯迅:無心作書家,卻完爆當下!

魯迅 緻蔡元培劄 1923

二十世紀從六七十年代,全國不少的地方的牌榜,一些雜志的刊名,在從發表的毛澤東字型中找不到合适的,都選擇了從魯迅墨迹中找字型,雖然是從不同的信箋與日記找來的字,搭配起來,卻是非常地諧和自然,大氣凝重。

即使當代最有成績的書法大家,所題匾額刊名,與魯迅先生一比,立刻讓人感到相形見绌。魯迅書法的大氣雄穆,是那種字型與書韻自然的流露,獨字積累可成篇,這是魯迅墨迹的一絕!不以為意為書法,誰料日後成匾額。

魯迅:無心作書家,卻完爆當下!

魯迅 緻許廣平劄 1926

魯迅:無心作書家,卻完爆當下!

魯迅 緻舒新城劄 1929

北京魯迅博物館現存有魯迅收藏的曆代金石拓片5100餘種,6200餘張,其數量僅次于他的藏書數量,他所購置的拓片也收入每年日記的書賬。

上海書畫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魯迅輯校石刻手稿》收錄了魯迅摹寫的石刻原文,還有眉批、夾注、案語等。魯迅做金石目錄時專門做了《僞刻坿》用于辨僞,将《六朝墓志目錄》修改增删後改名為《六朝墓名目錄》,這是怎樣的一種熏陶,又是怎樣的一種積澱。

魯迅:無心作書家,卻完爆當下!

魯迅 緻韋素園劄 1929

周作人在《知堂回想錄·金石獨幕喜劇》中說:“我在紹興的時候,因為幫同魯迅搜集金石拓本的關系,也曾收到一點金石實物……金屬的有古錢和古鏡,石類的則有古磚,盡有很好的文字圖樣。”

王鶴照曾經和魯迅一起去紹興石佛寺,兩個人說到了拓碑,魯迅先生就教他,“先把碑洗清爽,然後在碑面塗上一層淡漿糊水,再把連史紙鋪上,用棕刷按打,使字面上的紙陷在凹空裡,再用墨輕輕刷勻,就拓出來了。”

魯迅的一番言語,完全是一個行家裡手的經驗之談。這裡的魯迅,已經不是我們課本中的魯迅,而是一個老古董的魯迅,如同撰寫《語石》的葉昌熾。

魯迅:無心作書家,卻完爆當下!

魯迅 緻謝敦南劄 1929

讀魯迅書信手稿,1935年1月25日緻增田涉信說:“寫字事,倘不嫌拙劣,并不費事。”同意為增田代人所求寫字。同年4月30日緻同人信中說:“我的字居然值價五元,真太滑稽。”

這是能看到的唯一一次魯迅收潤筆的一個記錄。但這裡透露出這樣的資訊,日本人在那個時代已經相當喜歡魯迅的書法。

魯迅:無心作書家,卻完爆當下!

魯迅 緻章廷謙劄一通之一 1929

魯迅:無心作書家,卻完爆當下!

魯迅 緻章廷謙劄一通之二

我們這一代人是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開始接觸魯迅的墨迹,所見的是《毛主席語錄》,以不同版本流行的是《魯迅語錄》,其中不少的《語錄》書中都有魯迅的手迹。

以後,又陸續見到《魯迅手稿選集三編》(1973年4月版),《魯迅緻增田涉書信選》(1975年1月版),《魯迅手稿選集四編》(1975年8月版)。還出版《魯迅批判孔孟之道手稿選編》(1975年10月版),《魯迅詩稿》(1967年8月版)。

魯迅:無心作書家,卻完爆當下!

魯迅 緻章廷謙劄一通之三

在那個特殊的時代,根本看不到多少碑帖墨迹,魯迅墨迹傳達着一種傳統深邃的精神,對全國的書法愛好者們起到了一種潛在的熏陶過程。

王培元這樣記憶魯迅手稿對自己的印象:“上世紀70年代中期,我還在小興安嶺大森林裡當知青。一個書店的朋友,代為購得一冊《魯迅手稿選集三編》……他的很多文章在動筆之前,肯定都打好了腹稿。等坐在桌子前,寫到稿紙上之時,隻是從腦子裡把已經想好的文字、詞句,準确無誤地一一抄錄出來而已。”

魯迅:無心作書家,卻完爆當下!

魯迅 緻陳君涵劄一通之一 1929

魯迅:無心作書家,卻完爆當下!

魯迅 緻陳君涵劄一通之二

從魯迅憶舊文字和周作人的回憶錄看,魯迅寫字從描紅入手,很早就講究用筆的提按頓挫、一絲不苟。曾祖母戴氏能寫字對魯迅用筆也有影響。入三味書屋後,壽鏡吾先生也是當時的書法高手,對魯迅影響甚重。

魯迅在書法的學習上主要來自于三個方面,其一,少年時在三味書屋跟壽鏡吾先生的學習,以歐體為基礎打下的童子功。其二,在日本的時候,向章太炎先生學習“國小”,對篆書有了獨到的認知,也都有一定的訓練。其三,他自己特别的靈慧,對藝術有一種直覺的把握。魯迅抄寫古碑,研究碑碣、石刻、金文對他書寫實踐起着一種潛意識的外化效果。

魯迅:無心作書家,卻完爆當下!

魯迅 緻李霁野劄 1929

周作人在《魯迅的故家》描述魯迅在家裡抄書的情境:“最初在樓上所做的工作是抄古文奇字,從那小本的《康熙字典》的一部查起,把上邊所列的所謂古文,一個個的都抄下來,訂成一冊。”

除此之外,魯迅還抄過《唐詩叩彈集》《花鏡》《茶經》《二酋堂叢書》等,在外求學期間,他抄錄過地理、植物、古典小說、雜記,等等。特别到了20世紀初,在北京教育部任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教育部佥事期間,他經曆一段思想苦悶時期,對社會改革頗感失望,沉迷于收集研究拓本之中,校編謝承《後漢書》《嵇康集》,并抄錄了七年的古碑。

魯迅從很早的1903年的文稿《鏡湖竹枝詞》《二樹山人寫梅歌》和1904年的書信到1936年10月17日的臨終前的絕筆,都始終保持在很穩定的書寫格調。

魯迅日常書寫的最大特點是穩定,不管其書風的變化,内在情感多麼激烈,他的筆下始終保持着一種高古的從容不迫的狀态,定力非凡,悠然自得。

魯迅:無心作書家,卻完爆當下!

魯迅 緻李霁野劄一通之一 1929

魯迅:無心作書家,卻完爆當下!

魯迅 緻李霁野劄一通之二

魯迅:無心作書家,卻完爆當下!
魯迅:無心作書家,卻完爆當下!

魯迅 緻李霁野劄一通之二

《魯迅手稿全集》和《魯迅手稿叢編》中,他的手稿有的是緣色稿低,紅繭行路,并且采用了很多是花信箋,有臘梅、海棠、荷花、牡丹、牽牛花,還有人物、山水等等,炫麗多彩,無形中在甯靜和穆的字型中有了一種背景,一種形式感的襯托。把他的手稿書信,放在明清諸大家的信函相比,絲毫不遜色。

魯迅:無心作書家,卻完爆當下!

魯迅 緻許廣平劄一通之一 1929

魯迅:無心作書家,卻完爆當下!

魯迅 緻許廣平劄一通之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