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成本漲幅510%!這些車型成本很低 但現在還值得買嗎?

表面上,大陸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進入新階段;實質上,大陸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步入深水區。

前者的理論支援是,“十三五”時期,大陸新能源汽車銷量從2016年的50.7萬輛提高到2020年的136.7萬輛,年均增長率達到28%;“十四五”伊始,大陸新能源汽車産業交出了一份更為靓麗的答卷,2021年新能源汽車産銷量雙雙突破350萬輛,同比均增長1.6倍。産銷量連續7年位居全球第一,累計推廣量超過900萬輛。資料展雄心,勃勃生機盡在不言中,據此說,大陸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已進入規模化快速發展的新階段。

成本漲幅510%!這些車型成本很低 但現在還值得買嗎?

後者的現實問題是,補貼退坡,明年将徹底退出;輔以原材料瘋漲,新能源汽車跟着漲價;國際局勢動蕩,晶片短缺,新能源車提車難……

如果再加上老生常談的電池安全問題、續航焦慮問題、充電補能問題以及一些新出現的電機損壞問題、OTA更新鎖電問題、更新換電問題、駕駛故障問題、充電相容性差問題、冬季續航縮水問題、車機故障問題,等等等等,導緻新能源汽車成為使用者投訴的重災區,因為事關消費者的切身利益,往往感覺會更加明顯,是以,不僅要問一句,新能源車還能買嗎?

成本漲幅510%!這些車型成本很低 但現在還值得買嗎?

當然,出現以上這些問題的原因是五花八門,但總歸不外乎外因和内因,外因多不可控,消費者也能了解;内因多是新能源車企自己“作妖”,實屬不可原諒,消費者需要動用法律武器和輿論壓力為自己讨回公道。

然而,考慮成本、精力、實力以及諸多不可預知的風險的情況下,消費者往往對這種曠日持久的消耗戰沒有充足的信心;如果能在法律層面進一步提升消費者話語權,提升效率和打擊力度,那麼或許就不會出現消費者因為“胳膊擰不過大腿”而自認倒黴的事情了。不過,我們今天隻聊外因導緻電動車集體漲價、提車難問題,并試圖理清其中邏輯關系,以供消費者參考。

成本漲幅510%!這些車型成本很低 但現在還值得買嗎?

想必很多人都了解,國内新能源汽車産業能有今天的規模和水準,主要得益于“五大護法”:補貼、牌照、路權、免稅、雙積分。其中财政補貼與消費者購車關系最為緊密,不過财政補貼并不是無限期的,也不是應有盡有,而是經過了一輪輪的縮減、撤退,從10年前的“是車就補6萬塊”的野蠻階段,到今年最高隻剩1.26萬元(續航400km以上純電動車),明年将徹底清零,财政補貼将正式成為曆史。

成本漲幅510%!這些車型成本很低 但現在還值得買嗎?

不過,一個好消息是,今年的财政補貼規模沒有上限(2021年是200萬輛),意思是有能力的新能源車企可勁兒造吧,賣多少就補貼多少,補貼規模擴大,這也将是新能源汽車踩着政策最後的狂歡。

補貼退坡帶來的第一個反應就是産品漲價,輔以晶片供應緊張、原材料漲價、電池産能不足等諸多問題,購車成本勢必會轉嫁到消費者頭上,畢竟車企也要活下去,是以,從2021年底開始,新能源領域的漲價潮就一浪高過一浪,而像特斯拉這樣的,從去年11月份至今,已經完成四輪漲價了,最近兩次更是時隔僅有5天,是新能源企業中漲價最積極的。

相比之下,中國品牌新能源車企起初是硬扛,後來實在扛不住了,要麼直接漲價,要麼迂回漲價(通過改款、配置調整變相漲價),要麼停止接單等。截至目前,國内市面上大多數新能源車企都已經完成漲價,漲價幅度低至1千元,高至2萬+,粗略估計這一輪平均漲價在5000-7000元以上。

成本漲幅510%!這些車型成本很低 但現在還值得買嗎?

實話講,新能源汽車漲價大多出于無奈,補貼退坡隻是一方面,新能源積分不值錢也可以忍受,但原材料瘋漲卻無法忽視。我們以三元锂電池為例,作為正極核心原料的電池級碳酸锂,去年價格為5萬元/噸,至3月7日已經飙升至50.25萬元/噸,漲幅高達510%!

成本漲幅510%!這些車型成本很低 但現在還值得買嗎?

而且不光是碳酸锂,動力電池其他原料價格也都在失控瘋漲,資料統計顯示,從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電池級钴、硫酸鎳、電解液分别上漲119%、55%和190%……換算到新能源汽車成本方面,粗略估算一下,僅碳酸锂一項,裝配電池容量為30kWh的純電動車電池成本就要上漲7000-9000元,如果再加上其他原材料的成本上漲,上面所說的一輛新能源車增價5000-7000元屬于合理範圍。

新能源汽車漲價,消費者心裡叫苦不疊,新能源車企心裡更不是滋味,畢竟,在各種“護法”漸次褪去的情況下,目前新能源汽車的“翅膀”還沒有硬到能與百年磨砺的燃油車赤手空拳PK的程度。如今又遭逢行業缺芯、漲價的大振蕩,不僅消費者心中已經形成的“早買早享受、晚買有折扣”的買車定律被推翻,新能源車企也要接受市場更加嚴苛的“拷打”和時代的拷問。

成本漲幅510%!這些車型成本很低 但現在還值得買嗎?

還沒完,如今新能源行業突出的沖突難題還包括:消費者的需求量與新能源車産能不足導緻的提車難問題;不穩定的國際局勢,導緻資源流通受阻,或将進一步加劇漲價的風險。比如因為俄烏戰争影響,汽車産業鍊中重要的原材料氖、钯、鎳、鋁等都受到嚴重影響,LME鎳漲幅達73.93%,最高漲至55000美元/噸,LME鋁突破4020美元/噸,重新整理曆史新高,這種瘋長的勢頭,對于整個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将造成巨大的影響。

而這種幅度的增長,即便新能源車企之前就已經和供應商确定了合作關系、簽訂了供應合同,也幾乎無法靠自己将增加的成本消化,是以,隻能将壓力釋放于終端市場。

成本漲幅510%!這些車型成本很低 但現在還值得買嗎?

目前來看,新能源車漲價、提車難的問題還将持續下去,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肯定是件壞事,隻能早定早買被動接受。不過,對于整個市場來說,這也會起到“大浪淘沙”的作用,淘汰一批“鑽空子”的産品,留下真正有實力的車型,長期來看,這種良性循環對于消費者是件好事。

成本漲幅510%!這些車型成本很低 但現在還值得買嗎?

同時,對于新能源車企也是一次“去蕪存菁”的機會,趁機理清産品定位,加強供應鍊體系建設,提升應對風險的能力。比如,已有越來越多的新能源車企和電池供應商深度綁定,并且提前支付預付款,以便更早、更便宜、更穩定地拿到電池等核心零部件。更有甚者,一些新能源車企,如特斯拉、長城、比亞迪等,親自下場“打貨”,布局锂、鎳等原材料資源開發,以此應對終端成本、傳遞壓力。可以說,為了順利交車,新能源車企也算是費盡心機了。

成本漲幅510%!這些車型成本很低 但現在還值得買嗎?

是以,面對新能源車漲價、提車難的問題,新能源車企除了要在産業鍊上遊多做努力外,同時也應該在銷售終端層面與消費者加強有效溝通,不能一方面讓消費者積極訂車,定了車又交不出車,給了承諾不兌現,導緻車主與車商之間的沖突激化。

畢竟有時候車企的困難是消費者不知道的,而消費者的訴求車企也可能看不到,這樣,一面是準車主在不斷的漲價潮中驚魂未定的苦苦等待,一面是新能源車企千方百計防止成本增加而導緻的虧損。誰都不輕松,何必互相為難呢?

多一分溝通,多一分諒解,相信眼前這難熬的日子總會過去的,新能源市場最終會趨于正常,我們拭目以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