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雲教绾頭上髻,明月與作耳邊珰”這句詞出自李賀的《大堤曲》,描寫了水鄉船家女子貌美,其中提到的耳邊珰就是一種耳飾。今天呢,我們就來聊聊耳飾的發展史。

耳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的玉玦。說起玉玦,很多人都知道它是一種佩飾,其實它最早是一種耳飾。目前,最早的玉玦是在興隆窪文化遺址發現的,它呈淡綠色,是帶缺口的半環形,直徑隻有3.3厘米,而且是在遺骸的耳部發現,玉玦上的裂口可以剛好塞進耳洞,是以可以推斷這是戴在耳朵上的。
在新石器時代的其他墓葬中,也發現了類似的玉玦,位置多是在遺骸耳部。除此之外,同時期發現的人偶像耳部也有穿孔,更加可以佐證玉玦作為耳飾的功能。
除了玉玦,還有另一種耳飾,那就是我們一開始提到的耳珰。耳珰的形狀有兩種:一種是蘑菇形狀的,一種是腰鼓形狀的。佩戴方式與玉玦略有不同,但是也要求有耳洞,是直接塞進耳洞的,利用耳珰的邊緣卡住。
不過,随着人類社會的發展,觀念變化,除了少數民族還有佩戴耳飾的習慣外,中原文化開始認為損傷自己身體來戴裝飾品,是一種野蠻的、不道德行為。耳飾是以逐漸從人們的生活中淡出,進入發展的低谷。
根據記載,一直到了宋代,耳飾才真正被世俗與禮教所接受。從材質上看,宋代的耳飾多以金銀為主,有的耳飾上還嵌有少量的寶石,其中,尤以珍珠最為珍貴,隻有皇室女子才可佩戴。現藏于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宋仁宗皇後的盛裝像中,皇後的耳朵上及耳旁,便戴有長串的珍珠耳飾。
元代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遊牧民族原本就是不論男女都帶耳飾的,穿耳帶飾是稀松平常的。對于蒙古的男性來說,耳飾并不單單是一種飾品,更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征。在元代的曆任帝王像中,耳上均帶有不同樣式的配飾。而蒙古的女性,對于珠寶首飾的追求更是十分的狂熱,出現了大塔形葫蘆環、“天茄”式耳環、牌環、花果蜂蝶紋耳飾等極具異域風情的耳環樣式,然後鑲嵌各類珠寶,使得耳飾更加色彩斑斓。
到了明朝,耳飾成為女子必戴之物,耳飾的工藝更是十分的考究。這種盛況一直延續到了清朝。
清代的耳飾大緻可以分成2種,一種為漢人佩戴,以金銀、玉石為主,再搭配上各種寶石;另一種為滿人佩戴,講究“一耳三鉗”。後來,随着文化的融合,這種“一耳三鉗”的樣式逐漸退化。不過,如今的新潮男女,也會打多幾個耳洞,就如同當年的一耳三鉗。
耳畔流光映千年,時代傳承至今,耳飾已經成為當今女性首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思想的解放,耳飾的種類和款式越來越多。耳飾,見證了中國的朝代更替,耳飾的發展折射出的是時代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