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自己拖拉成性,卻想要孩子管理好時間,怎麼做?

“時間管理”這個詞近年來特别流行,而且到現在啊,都已經進化到第5代時間管理的理論了。也許是因為我們處在知識爆炸的時代,我們總覺得“我的生命是有限的,知識是無限的”;或者因為工作日裡有太多複雜瑣碎的事情,我們總是感到無助,于是我們曾經想要去努力做好時間管理。但在成為時間大師的路上,許多人意外地掉進了坑裡,好像怎麼樣都管理不好自己的時間,更不要提,看着老是拖拉的孩子,卻無從下手。

自己拖拉成性,卻想要孩子管理好時間,怎麼做?

我們的生活中經常發生這樣的情況,本來一個小時就能寫完的作業,因為孩子慢慢悠悠,不專心,可能會寫上五個小時。作為家長,我們要忍着怒火,陪着不說,孩子睡眠還大受影響,第二天聽課也沒有精神。

不僅僅是學習,在生活中也一樣,早上出門都得催着,就連刷牙洗臉這樣的小事,很多孩子也能墨迹個半個多小時。不管我們再怎麼着急,再怎麼講道理,孩子都快不起來。

那為什麼孩子總像個慢性子,做什麼都磨磨蹭蹭的,有什麼辦法能夠幫助孩子認識到時間的重要性,管理好自己的時間呢?今天我們就聊一聊《兒童時間管理訓練手冊》這本書,它是由幾位作者合著的。

自己拖拉成性,卻想要孩子管理好時間,怎麼做?

這些作者每一位都是資深的親子教育專家和心理咨詢師,其中的第一作者鐘思嘉,是美國俄勒岡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台灣資深的家庭教育專家。

這本書呢,還有一個非常值得一提的地方,就是這些作者還擁有非常豐富的一線教育經驗,線上下幫助過許多孩子和家長解決了時間管理的問題。也就是說書裡提供的這些方法已經被驗證過多次是可行的、可用的。

在這本書中,作者介紹了一套針對四到十八歲孩子的時間管理訓練方案,隻要三十天,也就是四周的時間,我們就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起時間觀念,讓他們的做事效率得到明顯的提升,讓孩子既能學得好,又有時間開心的出去玩。學習了書中的這套方式呢,哪怕自己現在還管理不好時間,也可以去教會孩子管理好他的時間。

這個時間管理訓練方案分為四周,也就是說我們要把它分為四個步驟。

第一,幫助孩子建立時間觀念。

第二,加快孩子做事的速度。

第三,提升孩子做事的準确度。

第四,提高孩子做事的效率。

在開始四周的訓練之前,作者先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來提醒家長做好心理上的準備。時間管理訓練是需要我們去引導孩子進行的,我們得願意每天至少花十到三十分鐘與孩子溝通,幫助孩子進行訓練,才能更加有效地達成目标。

是以你首先要有愛心和耐心。孩子對于時間的感覺能力比較弱,長時間保持專注的能力也比成年人差,很多時候,他們并不是主觀上要拖拉,而是真的不能正确地認識和控制時間。這個能力是需要慢慢培養的,我們大人一定要了解孩子,即使在訓練中遇到困難,也要避免對孩子發脾氣。

其次,為了避免把負面的情緒轉移給孩子,我們家長必須要做好自己的情緒管理。那當我們感覺自己馬上就要生氣的時候,應該怎麼辦呢?書中講了一個非常有意思,也非常好操作的方法,叫做一離二吸三涼水。

自己拖拉成性,卻想要孩子管理好時間,怎麼做?

一離的意思就是閉上嘴,邁開腿。當我們覺察到自己的情緒之後呢,要迅速地離開那個讓我們生氣的孩子或者是場所。比如說我們可以去卧室呀、陽台呀,安靜一下。孩子一看到我們發火就會害怕,就根本沒有心思聽我們講道理了。

二吸就是說我們可以用深呼吸的方法讓自己放松下來。比如說我們在衛生間裡對着鏡子深呼吸,調整一下,等待情緒逐漸恢複平靜,表情變得平和。我們再出去跟孩子進行交流,一般做完前兩步啊,我們就可以平靜下來了。

如果特别生氣,還是不能夠平靜下來,就可以用涼水洗一把臉,或者喝一點涼開水,這就是三涼水。總之一定要讓先自己恢複理智,再去應對孩子的各種狀況。

大家不要忽視作者的這些提醒,做好這些心理準備非常重要。因為時間管理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日之功,可以想想我們自己嘗試做時間管理的時候,有多難。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這個三十天童時間管理訓練方案具體是怎麼執行的。作者把這個方案分成了四周,每周一個目标,從簡單到複雜,給了孩子充分地适應時間。

自己拖拉成性,卻想要孩子管理好時間,怎麼做?

在第一周我們的目标是幫助孩子建立時間觀念。剛剛我們說過,孩子對于時間的感覺能力是比較差的。在這一周裡,我們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感覺時間,把看不到的時間轉化成孩子能夠感覺到的時間。比如說我們可以在孩子面前放一個沙漏,放一個鐘,讓時間這個觀念在孩子的腦海裡不再那麼抽象。

在這一周,我們将會學到怎樣為孩子記錄時間日記,用時間ABC的方法篩選出孩子每天需要完成的任務,然後還要和孩子一起制作一個時間表。

我們父母可以通過記錄孩子每天的時間日記,幫助孩子明确要做的每一件事情。那時間日記是怎麼寫的呢?很簡單,就是詳細記錄下孩子每天都做了些什麼事,每件事兒都花了多少時間,從起床到睡覺,大事小事都不要落下。

同時我們還可以在每項任務後記一下孩子的表現,比如說起床開始的時間是六點半,用時四十分鐘,備注磨蹭,這樣堅持一周,我們就能大概知道孩子每天必須要做什麼,以及他們的時間浪費在哪兒。

在整理出孩子每天需要完成的任務之後呀,我們就可以幫助孩子對這些任務進行一個優先級的排序。這其實跟成年人的時間管理的方法原理是一樣的,就是要盡量保證有充分的時間去做最重要的事,然後再考慮那些沒有那麼重要的事。

在這一步呢我們可以使用書中提供的一個方法,時間ABC法先把事情按照重要和緊急的情況分成ABC三類,再合理安排各項的優先次序。

作者認為,對于孩子來說,吃好、睡好、學好、玩好是最重要的事。是以,A 類任務就包括健康的飲食,充足的睡眠,完成學校的作業,以及擁有适當的自主時間。

在這兒呢,要順便說幾句,為什麼說要讓孩子擁有一段自主時間是非常重要的。有些家長喜歡把孩子的時間表安排得非常滿,覺得這樣才能讓孩子不浪費每一分鐘。其實這麼做非常不科學,因為人類的大腦神經不能一直處于一個緊張的狀态,得需要減壓和放松,才能保持良好的運作。

如果孩子的精神總是繃得很緊,就會對身體和心理有很不好的影響。對于中低年級的孩子來說呢,周一到周五每天都至少要有一個小時的自主時間。在這段時間裡,孩子可以完全自己做主,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隻要沒有幹擾到他人或者做什麼壞事兒,哪怕他就是在那發呆呀,躺着呀,做些特别幼稚的事情啊,都沒有關系。這些都屬于最重要的A類任務。

B類任務就相對來說沒有那麼重要或者沒有那麼緊急。比如說适當地運動交友、親朋聚會等等。而C類任務就是在b 類任務的基礎上繼續遞減,一般是指那些既不緊急也不重要的事。比如說課外作業、練琴、學書法等等。

當我們幫孩子安排任務的時候,就要按照這個ABC的優先級去考慮。比如說保證孩子在充足睡眠的前提下,先完成學校的作業,確定孩子有自己的自主時間,然後是适當的運動,最後才是課外班的作業,練習書法之類的任務。

如果有特殊情況,像期中期末考試之前需要的複習時間比較多,可以先減掉C類的任務,比如說奧數班呐,練琴哪學起呀等等。然後适當減少B類任務,比如說縮短交友和運動的時間,但是不管什麼時候都不能夠減少A 類任務,比如睡眠和自主時間,因為這些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礎。

等到弄清了孩子每天都需要做些什麼,我們家長就可以跟孩子一起制定每一天的時間表了。先一項一項地列出每天需要完成的任務,再為每項任務安排一個合理的完成時間。時間表定好了,那從下一周開始,咱們就要執行。進行到這一步的時候,很多家長都會碰到一個問題,那就是孩子對于制定時間表并不感興趣。

這本書裡就講了這麼一個例子,小朋友小飛的媽媽制定好時間表之後,小飛隻看了一眼,就特别反感地推開,還很不耐煩的說,我不要這個時間表。這是為什麼呢?原來呀小飛媽媽在制定這個時間表的時候,并沒有和小飛商量,而是直接把表列好了給到小飛,還對小飛說,媽媽做了一個時間表,咱們以後每天呢就按照這個做就好了。小飛聽了呀,就覺得這個表是媽媽想要限制自己的工具,馬上就有了逆反心理。

後來小飛媽媽就對小飛說,孩子呀媽媽覺得你每天玩的時間太少了,是以呢媽媽做了一個時間表,來幫你節省出更多玩遊戲的時間,等我們把上面的任務都完成了,就可以自由地玩了,完成得越快,玩的時間就越長,怎麼樣。小飛果然很快提起了興趣,和媽媽一起開始了這個節省時間的遊戲。

我們都知道孩子天性是喜歡自由的,他們不喜歡被管束。在制定時間表的時候,很多孩子都會出現小飛這樣的反應。如果我們不考慮孩子的心情,強迫孩子去執行,效果就會适得其反。

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家長多動腦筋,想方設法地讓孩子參與進來了。像小飛媽媽這樣的方法就很好,她把這事說成是一件非常好玩的事兒,而且還是為小飛着想的。小飛覺得感興趣,自然就願意參與了。

好了,經過第一周的訓練,我們家長已經對孩子的基本情況有了了解,還明确了孩子每天需要完成的任務,和他們一起制定了時間表,讓他們有了初步的時間觀念了。

那在第二周,我們的目标就是幫助孩子提高做事的速度。這一塊會用到三個工具:時間表、紅星表、禮物表,還會跟大家聊一聊怎樣對孩子進行物質和精神上的獎勵。

自己拖拉成性,卻想要孩子管理好時間,怎麼做?

我們先來看看時間表是怎麼運用的。從這一周開始,我們就需要每天督促孩子完成時間表上的任務,并記錄所花的時間了。在執行之前,我們父母要檢查一下,上一周準備好的時間表,看看它是不是包括了下面的這四項内容。

一、每項任務的名稱。

二、完成這項任務的實際時間。

三、完成這項任務的标準時間,也就是家長通過前面一周的觀察,估計孩子能夠完成任務的一個合理時間。

第四,完成任務後,可以節省出來的時間。

在一開始,我們要耐心地跟孩子解釋每一項的意思是什麼,然後要告訴孩子,隻要他能提前完成任務,節省出來的時間,就可以由他自己自由支配。這樣就可以讓孩子非常直覺地感受到,提前完成任務是非常值得的。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做父母要說話算話,不要因為孩子做得快就增加額外的任務,一定要兌現我們的承諾,讓節省出來的時間都成為孩子的自主時間,也不要讓孩子提前完成了,又在作業的品質上挑毛病。

在這個階段,我們的目的是盡快摸清孩子現在的能力,看看他們做事到底能有多快。到了下一個階段,我們再來關注品質的事情。當孩子完成了任務時啊,我們家長就要多鼓勵孩子。

自己拖拉成性,卻想要孩子管理好時間,怎麼做?

書中講到了兩種鼓勵方式,我們可以借鑒一下。第一種鼓勵方式是物質鼓勵,讓孩子通過自己的好表現去兌換禮物。我們家長可以為孩子設計一個紅星表,如果孩子在标準時間之内完成的任務,就可以得到對應數量的紅星當成獎勵。比如說鬧鐘一響就穿衣服,可以得到一顆紅星,早上上學準時出門,可以得到一顆紅星,每天按時完成作業,也可以得到一顆紅星。

同時我們還可以再給孩子做一張禮物表,寫清每個禮物需要多少顆紅星來兌換。等孩子積累了一定數量的紅星之後,就可以按照禮物表來找家長兌現了。

像這種物質鼓勵的方法,我們所有的父母一般都會用到,對于調動孩子的積極性會有很不錯的效果。但是同樣的方法有些家長用了效果卻并不好,孩子也不買賬。

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注意,是不是我們列出的禮物不是孩子所喜歡的,又或者是我們設計的兌換标準太高了,孩子覺得就算努力了,但是可能很久都實作不了,最好的方式是讓孩子自己寫下心儀的禮物,然後自己給确認一個合理的兌換标準。

當然了,紅星表和禮物表都屬于外部的驅動力,我們最終還是想讓孩子能真正地享受學習的過程,自己愛上學習。這就需要我們父母學會多給予孩子精神上的鼓勵,激發孩子的成就感和上進心,讓他們更有内驅力。

自己拖拉成性,卻想要孩子管理好時間,怎麼做?

這就要用到第二種的鼓勵方式,家長語言上的鼓勵。通常情況下,很多家長鼓勵孩子會習慣性地說,你真棒啊,你太厲害了呀。其實這樣的鼓勵往往隻是一帶而過,并沒有展現出孩子具體哪裡做的好,是以相應地,孩子能夠從鼓勵中獲得的成就感也就比較弱。

那麼怎樣更有效地鼓勵孩子呢?書中就講到了一個叫做鼓勵三段論的方法。我們做家長的不妨試一下。鼓勵三段論,是說在我們家長的鼓勵中,要包括三點:好現象,好感覺,好行為。

舉個例子,如果孩子提前二十分鐘寫完了作業,我們就可以這麼鼓勵他,首先描述我們看到的好現象,也就是看到你提前二十分鐘完成了作業,然後描述我們的好感覺,為孩子感到驕傲,也很開心;最後用具體的言辭描述孩子的好行為,比如說你的英語作業寫的比昨天還要快,連最頭疼的數學作業今天都按時寫完。

在這三點中,好行為是需要多強調的。如果你不知道怎樣說出具體的細節,就可以問問孩子,哎,你是怎麼做到的呢?作者線上下實踐的過程中發現這句話特别神奇,既可以引導孩子多多思考,也可以讓他們更有意願去重複好行為。

為什麼這句話這麼有用?我們再來看書中的一個例子,豆豆一直寫作業很慢,每一天至少要花上四個小時。有一天豆豆居然提前了一個小時,寫完了作業,媽媽很納悶,就問他,豆豆,你今天這麼快寫完了作業,為自己節省出了一個小時玩的時間,好厲害呀,你是怎麼做到的呀?

豆豆就特别高興說,媽媽,今天學校大課間的時候,我沒有出去玩,寫了一部分,回家就趕緊寫剩下的,中間也沒有看卡通片,沒有吃零食,我一會兒就寫完了。你看,當我們用稱贊的語氣問孩子,你是怎麼做到的?其實就是在和孩子進行深一步的溝通,既引導孩子思考了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又讓他積極地表達了出來。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行為是會被不斷強化的,孩子說出的好行為越多,那麼他再次做到的可能性就越大。等下一次孩子有了好的表現,你就可以試一下這個方法。

接下來,就要開始第三周的訓練了,在第三周我們的目标是幫助孩子提高做事的準确度。

經過前兩周的訓練,孩子做事的速度會有一些提高,但是有些事情孩子做的快了,品質卻下降了。是以在這一周,我們就要培養孩子的耐心和細心,讓他們不但可以做得更快,還能做得更好。在落實這一步的時候,先介紹兩個方法,一是用分解目标的方法幫孩子完成比較難的任務,另外一個是利用紅星表來提高孩子的作業品質。

如果家長發現孩子對于某個任務總是完成得不太好的時候,我們先來幫孩子分析原因。如果是因為目标太大或者太困難,我們就要幫助孩子分解目标,将大目标分解成一個一個的小目标,像爬樓梯一樣,帶着孩子一小步一小步地去完成。

書裡有一個叫做鬧鬧的小朋友,他的注意力很不集中,每次寫作業錯誤非常多。于是爸爸就幫他想了一個方法,不再讓他一口氣寫完所有的作業,而是每個學科分開寫。寫完國文作業可以玩半小時,寫完數學作業可以再半小時,寫完英語作業也是如此。把又大又長的任務進行分解之後,鬧鬧感覺寫作業好像沒有那麼難了,于是反而變得更加專注,也不像之前那樣愛出錯了。

除了幫孩子分析困難的問題,還需要有針對性的幫孩子找到改善的方法。這一周我們還可以在紅星表上增加對于任務完成品質的獎勵。孩子完成任務的品質越高,可以獲得的紅星數就越多,這個操作起來比較簡單。

我跟大家講個例子,就明白了,還是拿寫作業,這個我們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來說。我們來看看怎麼用紅星表來幫助孩子提高作業品質。我們要注意培養孩子寫完作業主動檢查的好習慣,盡量不要孩子一寫完就直接幫他檢查。如果孩子寫完作業,在拿給我們檢查之前,自己就已經非常認真的檢查過,而且作業全對的話,孩子就可以得到六顆紅星的獎勵。

如果我們在檢查時看到了錯誤,讓孩子再次檢查之後,作業就能夠全部改對了,孩子仍然可以拿到四顆紅星。那如果我們第二次檢查還是有錯誤,當孩子修改後可以全部對了,孩子就可以得到兩顆紅星。如果我們檢查了三遍還有錯,必須要指出來,孩子才能發現自己的問題,那這個時候孩子就隻能得到一顆紅星了,你看是不是很好了解,書裡把這個方法叫做6421法。

家長在使用的過程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去靈活修改。總之在第三周我們家長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提醒孩子去注意到完成任務的品質,然後不斷想辦法引導孩子去改善,包括幫助孩子分解目标。

在紅星表上增加對于任務完成品質的獎勵之後,我們就要準備第四周的訓練了。經過前面三周的訓練,孩子的努力其實已經初見成效了。

第一周結束之後,孩子就初步建立了時間的觀念。

第二周孩子提高了做事的速度,可以又快又好的完成。

第三周他又提高了做事兒的準确性,可以又快又好的完成任務。

到了第四周,我們的目标就是在幫孩子提高做事的效率了,讓孩子在同樣的時間裡可以做更多的事。

在這一步,我們要學會如何用三分之一法則去重新調整時間表,還會介紹時間管理訓練需要用到的最後一個工具—黑星表。

自己拖拉成性,卻想要孩子管理好時間,怎麼做?

首先,當孩子能夠高品質地完成以前的一些任務時,我們就可以重新安排一下時間表,适當增加一些任務了。當然前提還是要跟孩子溝通好,讓孩子不要去排斥這件事。比如我們可以跟孩子說,由于你的表現太棒了,在節省時間這個遊戲中已經闖到了第四關,現在不得不把遊戲的難度提高一點了,但是對應的獎勵也會變得更好。

重新安排時間表上的任務時,我們要遵循三分之一法則,也就是說有三分之一的任務是簡單的,三分之一的任務是中等難度的,三分之一的任務是比較難一些的。這樣孩子在執行的時候,才不會覺得特别困難。

如果給孩子帶來太多的挫折感,他們很快就會拒絕訓練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家長還要用心觀察,要是連續幾天孩子都沒有完成某項任務的話,就說明難度有點高,我們就得及時調整時間表,調整完了,紅星表也要做出對應的調整。

比如說孩子完成簡單任務,可以得到一到三顆紅星,完成中等難度的任務,可以得到三到五顆紅星,完成複雜任務可以得到五到十顆的紅星。調整時間表和紅星表的目的是幫助孩子設立目标,并鼓勵他們在相同的時間裡可以逐漸完成更多的事,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家長們一定不要着急。

在第四周快結束的時候,我們還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個黑星表,黑星表是和紅星表配合使用的。紅星表,鼓勵好的行為,幫孩子培養自信心,黑星表是提醒孩子減少不好的行為,讓他們懂得承擔責任。

我們家長需要事先告知孩子的哪些行為是錯誤的,和孩子意見要統一,從下一個三十天的時間管理訓練開始,如果還這樣,就會得到對應數量的黑星,在兌換禮物時,就會抵消同等數量的紅星。在使用黑星表的時候,我們父母必須特别注意把握尺度,不要太過嚴苛。同時還要牢記一條原則,在評價孩子的行為時,一定不要使用雙重标準。什麼是雙重标準呢?就是說對孩子的好行為要求很高,對孩子的壞行為卻特别敏感,這樣我們就會忽略孩子的進步,進而削弱孩子内心的成長動力。

作者在平時的咨詢中,經常會碰到很多家長說,我的孩子老是寫着寫着作業就走神,非得讓我一次又一次的提醒他,注意力要集中。作者就會反問那個家長,那孩子那個寫着寫着的過程有多長呢?家長一般會回答十分鐘啊,二十分鐘之類的。你看孩子專注了這麼長的時間,家長卻完全忽視了他的好行為,而他們剛一走神就被家長抓住批評了,這就是因為很多家長都擁有雙重标準,他們更容易看到孩子不好的行為,而對他們的付出視而不見。

這麼做,既會讓孩子倍感壓力,我們自己也會非常容易情緒失控,對孩子發脾氣。不僅僅是在整個訓練的過程中,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也要時刻牢記這一條原則。我們要呵護好已經在努力進步的孩子。

等到第四周結束,這個三十天兒童時間管理訓練方案也就完成了整整一個周期,為了幫助孩子鞏固習慣,建議家長可以再陪孩子多進行幾個周期的訓練,直到孩子可以自己掌握時間管理的能力。

自己拖拉成性,卻想要孩子管理好時間,怎麼做?

最後我想說,上面這些方法不僅僅可以用在孩子身上,你也可以用在自己的身上。對于成年人的時間管理,我更希望你能明白一點,其實所謂的時間管理,本質是要我們做好目标管理,隻有我們明确了自己的目标,我們才有動力去做好時間管理,也就是當這個内驅力存在的時候,我們才會有這個外在的行為産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