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易經》:你有多謙卑,就有多高貴

作者:京博國學
《易經》:你有多謙卑,就有多高貴

在《易經》六十四卦中,幾乎所有的卦裡都是有好也有壞,有吉也有兇,隻有謙卦裡六爻皆吉。

謙卦上卦坤為地,下卦艮為山。就卦象來看,高大的山隐藏于地下,就好像一個人雖然内滿如山,積累得很厚實,但是外表卻和常人一樣,别人看不出來。

謙虛的人,有修養,故而受人尊敬,即便地位低下,他人也無法超越。

謙,是為人處世的大智慧,更是一個人最好的修養。

01

謙遜,是做人的美德

謙卦卦辭說:“謙,亨,君子有終。”

謙則亨,不必有别的條件。君子能夠終生堅持謙德。

《尚書》也有言:“滿招損,謙受益。”

謙遜的人,能夠正視自己的不足,虛心求教,積極進取,獲得豐厚的回報。

北宋大文豪歐陽修,和謝希深、尹師魯二人,共同為一處驿舍寫文章。

三人深思熟慮,各自成文。謝希深的文章字數最多,尹師魯的最少,全文隻有三百多字。

但是尹師魯的文章結構嚴謹,遣詞造句恰到好處。歐陽修讀後,贊歎不已,深感佩服。

晚飯後,歐陽修便去找尹師魯,誠懇地向他請教寫文章的技巧。

尹師魯被歐陽修虛心好學的精神打動,就将自己寫文章的心得與他分享,并認真點評歐陽修的文章。倆人談詩論文,直至深夜。

回到家後,歐陽修便按照尹師魯的建議,字斟句酌,重新撰文。新文章内容精煉、用詞恰當,比尹師魯的文章還要簡短。

尹師魯讀後,不禁大贊歐陽修進步快,可謂一日千裡。

挑剔别人的缺點容易,正視自己的不足很難。

謙遜的人,懂得對自己負責,虛心求教進而完善自身。

心懷謙卑,積極進取,才能實作高遠志向。

《易經》:你有多謙卑,就有多高貴

02

謙和,是待人的修養

《易·系辭下》中言:“謙者,德之柄也。”

謙,是立德之本。德行高尚之人,都謙和有禮,與人為善。

所謂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修身立德是做人的根本,唯有謙德守禮、德行合一,才能赢得衆人擁戴。

曾國藩就是通過進德修業,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曾國藩初入京城為官時,浮躁、傲慢,不會處理人際關系,上司、同僚都不願意與他結交,導緻他在官場上舉步維艱。

但他沒有灰心喪氣,而是将“不為聖賢,便為禽獸”立為座右銘,每天堅持記日記檢討自己的言行,修身立德。

在與人相處時,他開始變得謙和有禮、平易近人,不再剛直方正、目中無人。

當時,自恃才高的金安清,想結交曾國藩謀官職,先後六次來拜見曾國藩。曾國藩知道他雖有才華,但心術不正,是個小人 ,是以避而不見。

但是,金安清不死心,第七次終于想方設法見到了曾國藩。曾國藩雖然心裡不願意與他結交,但還是放低姿态,謙和友善地接待了他。

衆人不解為何曾國藩會對一個小人這樣謙恭,他卻認為,這類人可以敬而遠之。

與人為善,尊重别人,别人也會恭敬相待。即使是小人,也會因為受到尊重而心存感恩,不會為難友善待他之人。

正因為他德行合一、謙和友善,曾國藩赢得了很多人的尊重和擁戴。

唐代名臣魏征曾言:“人謙下,德歸之。”

地勢低窪,水流會積聚;而人放低姿态,對别人謙和有禮,品德自然具備。

謙和待人,不是低聲下氣、谄媚奉承,而是彬彬有禮、以德服人。

修得謙和心态,則能抵達修身立德的至高境界,赢得衆人尊重。

《易經》:你有多謙卑,就有多高貴

03

謙守,是處世的格局

謙卦初六爻的《象辭》說:“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牧”是守的意思,“卑以自牧”就是以謙卑自守,以謙卑的姿态守住低處。

為人處世,唯有謙卑自守,才能得到别人的喜愛和尊重,為自己帶來好運和福氣。

曹操身邊有兩位謀士楊修、荀攸,二人都很有才華,命運卻完全不同。

楊修恃才自傲,不懂得收斂自己,最終因為“雞肋”事件,被曹操殺害。

當時,曹操和劉備争奪漢中,兩軍相持不下,曹操進不能取勝,退怕人恥笑,左右為難。

一天,軍中請示密碼。曹操說“雞肋”,衆人疑惑,唯有楊修開始收拾行李。

他解釋道:“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由此推測魏王曹操要撤兵。

衆人恍然大悟,也都開始收拾行裝,準備撤離。

曹操得知後大怒,說楊修惑亂軍心,便下令殺了楊修。

曹操生性多疑,不會容忍别人看穿他的心思,表現得比他睿智。

楊修才思靈活,可是聰明反被聰明誤,最終丢了性命。

而荀攸則懂得謙守、大智若愚,外表文弱膽小,但是内心卻洞察一切。

他軍事才能卓越,妙計百出,幫助曹操多次取勝,然而他從不多說一個字。

荀攸足智多謀,能夠保守秘密,又懂得藏拙,曹操十分器重他,為他請求封爵。

荀攸死後,被追加谥号敬侯,備受後人尊敬。

《易經》:你有多謙卑,就有多高貴

《老子》有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真正的智者會表現得笨拙、木讷,但是他們内心通透,洞悉一切,關鍵時刻他們才會顯露才華。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真正聰明的人,都懂得謙守藏拙,以全其身。

為人謙守,不張揚,不炫耀,人生之路才能平坦順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