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馬蒂斯:曙光

馬蒂斯:曙光

2022016

戰火與曙光

1947 年,戰火已經熄滅,歐洲一片狼藉。

幾年前,馬蒂斯( Henri Matisse )被診斷出患有嚴重的腸道疾病。經過兩次手術,他活了下來,但由于并發症,其身體再也沒有恢複到以前——他變得虛弱,不能長時間站立在畫布跟前,多數時候隻得與輪椅為伴。

馬蒂斯:曙光

馬蒂斯

為了調養身體,也為了擺脫人類互戕後遺留下來的殘敗景觀,78 歲的馬蒂斯移居旺斯。

在那裡,他遇到了當年手術時精心照顧自己的護士莫妮克( Monique Bourgeois )。隻是,此時的莫妮克,已不再是醫務人員,而是接受了神職的修女雅克( Jacques Marie )。

這位退役士兵的女兒,家教近乎苛刻。她被嚴格限制閱讀,從未化過妝,也沒有得到過母親的認可,更為傷感的是,家人口中的“你很醜陋”等刺耳詞語,伴随其整個成長期。馬蒂斯讀出了莫妮克的自卑與失落,他在畫中盡力展現她的美,幫她建立信心,兩人漸漸成為了朋友。

馬蒂斯:曙光

馬蒂斯畫筆下的莫妮克與修女雅克

多年後,相遇旺斯,已經更名的雅克,平淡了許多。

她告訴馬蒂斯,修道院缺少教堂,希望能夠得到幫助。馬蒂斯沒有猶豫。他将住所安置在修道院對面,傾盡全力,完成了其藝術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玫瑰小教堂( Chapelle du Rosaire de Vence )。後來,人們因馬蒂斯前來,并習慣稱它為馬蒂斯小教堂。

馬蒂斯:曙光

馬蒂斯小教堂

馬蒂斯:曙光

馬蒂斯小教堂頂部

步入教堂,使人驚訝——這裡展現的,不僅是宗教的莊嚴與神聖,更是戰争年代極為珍貴的曙光與希望。

馬蒂斯經曆過兩次異常殘酷的世界大戰,期間,他的女兒因參加抵抗運動而被納粹帶走關進了集中營,他的學生更是被殘忍殺。目睹并感受過傷痛的馬蒂斯,不想強化人們對死亡與離别的恐懼,他更願意描繪人們向往已久的甯靜和生命的燦爛,以此給人向上的希望。

馬蒂斯:曙光

教堂内景

馬蒂斯:曙光

這是一次艱難的創作。

因為視力問題,馬蒂斯隻能用一支長長的竹竿碳筆畫草稿;因為身體問題,他多數時候隻能躺在床上或坐在凳子上塗塗寫寫。不過,年邁的馬蒂斯還是交出了簡潔精彩的動人方案。

馬蒂斯:曙光

創作中的馬蒂斯

馬蒂斯:曙光

教堂中的馬蒂斯

我們所能看到的美好細節,均是由馬蒂斯設計完成——

小教堂頂部的藍白瓦片,與藍天白雲相接,數個彎月,高高升起,似是象征着白天與黑夜的自然交替;内部邊角處的小型裝飾,也是藍白色,與瓦片點綴呼應;室内一扇白色木門,被馬蒂斯以剪紙的形式,制作成了镂空狀,十分有趣。除此之外,他還設計了六套牧師衣服,它們色彩鮮明,少了幾分距離感,多的是彩色氣息。

馬蒂斯:曙光

瓷磚

馬蒂斯:曙光

彎月

馬蒂斯:曙光

镂空的門

馬蒂斯:曙光

牧師衣服

最能夠使人感受到安甯的,還是那彩色玻璃窗。

馬蒂斯共設計了三組玻璃,它們造型不同,全部隻有三種顔色:黃色、綠色和藍色。每當太陽升起,陽光便成為了畫筆,随着角度變化,它透過玻璃窗将三種生機勃勃的顔色灑在不同的物體上,塑造着不同的畫面。

馬蒂斯把這些“枝葉”稱為生命之樹,當生命之樹在小教堂内遊走,所有一切,也便有了生命。

馬蒂斯:曙光

玻璃窗及祭台

馬蒂斯:曙光

彩色玻璃窗

毫無疑問,馬蒂斯是珍視并熱愛生命的。

走進手術室的那一年,戰火還未停息,他真誠地祈禱道:希望可以再多畫幾年。走出手術室後,馬蒂斯的畫筆并沒有沾染灰色,他依然樂此不疲地進行創作,畫出色彩,如孩童般剪紙,享受着最後的時光。

馬蒂斯:曙光

生命之樹

1951 年,小教堂對公衆開放。

人們紛紛前來,感受生命之樹的輪廓與溫度。對于生命的真相,每個人各有答案,不盡相同。但對馬蒂斯來說,生命或許就是油畫布或玻璃上的色彩,它應被尊重,也應綻放出屬于自己的燦爛顔色,無論何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