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視訊】走進名家工作室 |湯小銘:全心全意,隻在畫布上耕耘

近期,羊城晚報策劃推出“文化強省深訪談”系列報道,反響熱烈。

在此基礎上,我們繼續深耕美術領域,推出“嶺南美術名家工作室”融媒體系列報道,走進美術名家創作現場,陸續展現廣東美術名家風采。

首批選取的是剛剛獲得文藝終身成就獎的湯小銘、林墉,以及中青年德藝雙馨藝術家的範勃、林藍四位美術家。相關報道同步在羊城晚報、羊城派APP、“雲上嶺南”文化博覽會、羊城晚報學習強國号等呈現。

“嶺南美術名家工作室”

融媒體系列報道

文、視訊/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宙輝 實習生 楊蕊

圖/受訪者提供

【人物簡介】

【視訊】走進名家工作室 |湯小銘:全心全意,隻在畫布上耕耘

湯小銘,1939年生于廣西桂林,1964年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油畫學會理事、廣東省文聯委員、廣東省美術家協會主席;多次被全國美展聘為評選和評獎委員,籌建廣東美術館的倡導者和最主要的參與者。

【走進工作室】

工作室隻要有畫畫的工具就行

湯小銘的工作室位于人民北路廣東畫院五樓的504房,面積大概有30平方米,是“ 文革”結束後,廣東畫院配置設定給他的。油畫《孫中山先生》《滿腔熱忱》《讓智慧發光》等代表作就在這間工作室誕生。(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工作室相對簡陋,擺着畫架、畫闆、顔料等畫畫工具;此外,還放着各種各樣的書籍,尤以畫冊、傳記居多。目前,該工作室收藏着2019年在廣東美術館舉辦的《銘刻時代—— 湯小銘藝術研究展》展出的作品。

【視訊】走進名家工作室 |湯小銘:全心全意,隻在畫布上耕耘

1979年,湯小銘創作油畫《讓智慧發光》

“小銘在搞創作時,非常投入,會連續畫上幾個小時。如果我不在旁督促他休息和吃飯,他可能會不停地畫上十幾個小時。”湯小銘的太太何淑慈告訴記者,湯小銘在腿腳不靈便後,她就寸步不離,坐計程車陪着他回去工作室畫畫。

中午,兩人就在工作室吃點東西,然後繼續創作。2011年時,湯小銘還能回工作室動動手,畫上幾筆中國畫和油畫。最近七八年,他沒法再回工作室創作了。

“小銘有個習慣,每要創作大作品前,都要翻很多文字資料,先畫多張小草圖,做足準備功夫。比如要畫隻手,他就找個人來擺個手部姿勢,自己迅速畫張素描。”何淑慈說,雖然當年他自己意識不到這些小草圖的價值,但她還是把它們都收集起來,“後來小銘辦展覽時,這些小草圖派上了大用場。”

除了廣東畫院提供的工作室,湯小銘到珠海、中山治病療養時,也分别在當地有過工作室。在何淑慈的印象中:“小銘對工作室的硬體要求不高 ,隻要有工具給他畫畫就行。他從來沒有過很大的工作室。在珠海創作人體畫時,他甚至是租用了一個爛尾樓來搞創作。”

【藝 談】

以肖像題材來作“主題畫”

在中南美專附中及廣州美術學院求學的九年時間,湯小銘無憂無慮地進行藝術探索,堪稱他的“ 黃金時代”。受“ 生活即是美”藝術觀的影響,他對生活充滿熱忱的愛,這種愛反映在他的創作上。《稻香時節》《春天的道路》是這一階段湯小銘的代表作。

在湯小銘的藝術生涯裡,20 世紀七八十年代是他創作的鼎盛時期。《永不休戰》《女委員》《虎門民兵》《滿腔熱忱》《讓智慧發光》《孫中山先生》……這些佳作皆出自這一時期。

這些曆史人物畫的對象包括魯迅、民兵、白求恩、李四光、孫中山等,無不反映了當時的時代精神。

藝術評論家梁江認為,湯小銘在廣東美術界屬于一個範例。他的很多作品印證了時代,代表了一個段落、一個社會的行進軌迹。他的作品内涵包含得非常深,而且準确。“如果現在把這些畫作放回到那個年代去看,就是我們社會的一個曆史段落,一個社會的精神史。”

【視訊】走進名家工作室 |湯小銘:全心全意,隻在畫布上耕耘

油畫《永不休戰》

1970年秋季,湯小銘從英德茶場的文藝幹校借調回廣州,在廣東省文藝辦公室指揮下幹着救火隊式的工作 ,哪 裡任務急就往哪裡趕。就在這一年,廣東省的魯迅紀念館趕着恢複展覽陳列。按内容編排,應有一張魯迅晚年的照片,但始終沒有找到合适的。

館方想到,可畫一張油畫來代替,這個任務就落到湯小銘身上。他本人恰好也對魯迅這一主題早有興趣,便四處查找資料和圖檔醞釀創作。

當時能找到的一張魯迅晚年照片,面容憔悴,不太符合展示要求,需重新塑造形象,難度很大。湯小銘唯有通過諸多照片琢磨比較,通過文字資料去尋繹魯迅的神采。

湯小銘把自己關在一個鬥室裡, 反反複複改動,終于花十幾天時間畫出一幅素描稿。畫面凸顯了病中仍在執筆疾書的魯迅——膝上蓋着一張毯子,背後靠着枕頭,畫中出現的鬧鐘、藥瓶和厚厚的書籍文稿等,都是多次推敲确定。

畫面中心的魯迅形象,神情堅定而深邃,目光宛如他的雜文一樣犀利,突出了“ 橫眉冷對”的鬥士特質。

素描獲得通過定稿,湯小銘再花了一星期左右時間,完成了油畫《永不休戰》。他着意弱化了光線和陰影對比,營造出當時很少見的“ 冷、灰”色調。

湯小銘回憶:“當時有些部門提出要求,這個作品‘要紅要光要亮’,這樣才烘托得起革命氣氛。而我覺得畫這個題材跟‘紅光亮’沒有什麼關系,魯迅在這種病痛中,工作戰鬥的情形下,不可能有‘ 紅光亮’。”

【視訊】走進名家工作室 |湯小銘:全心全意,隻在畫布上耕耘

油畫《滿腔熱忱》

不久,省裡籌備畫展,為此湯小銘相繼完成了油畫作品《女委員》和《虎門民兵》。《女委員》和《虎門民兵》,加上《永不休戰》三幅油畫都入選了同一屆的全國美展。

“ 那時入選的作品中,有許多是以集體的名義創作,而我個人入選了三幅,被人戲稱為‘ 單打冠軍’。”湯小銘開心地說,“打這以後,我在美術界開始有了點小小的名氣。”

他說自己雖然對作肖像畫比較感興趣,但感興趣的還不是本義上的肖像畫,而是以肖像題材來作“主題畫”。

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李勁堃認為,20世紀六十、七十年代,包括接近八十年代的這一段時間,是湯小銘學習以及創作的一個很重要的時間。他的重要作品《永不休戰》《滿腔熱忱》等,或者更早一點學生時代的一系列作品,都具有中國當時社會的生活氣息,在當時的油畫界奠定了他非常重要的學術地位。

“藝途漫漫,求索也漫漫”

盡管已年逾八旬,湯小銘依然精神矍铄,思路清晰。

談到藝術,湯小銘說:“ 自認為自己沒有太大的天賦才能,我類似那種苦行苦修的方式去做人做事。藝術之道是相通的,其實在哲學層次上應該講是異曲同工的。‘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還處于這樣的階段,藝途漫漫,求索也漫漫。

讓我繼續走那未走完也走不完的路,全心全意地,隻在畫布上耕耘。倒不是一定能弄出什麼輝煌的成果,弄出的東西也不一定有用,但我隻需要進入藝術創作的那種氛圍,置身于創作的過程中。”

對于自己獲得第三屆廣東文藝終身成就獎,湯小銘充滿了感恩。他說:“這個獎除了我的努力,背後還有妻子無微不至的助力以及社會上老師們、朋友們的指點和幫助。如果沒有這些因素的配合,我可能一事無成。”

湯小銘與羊城晚報有過多次交集。他記得,曾經寫過一些藝術短論 ,先後發表在羊城晚報等報紙上。在2007年,他還被選為由羊城晚報主辦的“ 當代嶺南文化名人五十家”之一。

“《羊城晚報》在廣州地區很有群衆基礎,辦得生動靈活,資訊面比較廣。”采訪的最後,湯小銘祝《羊城晚報》一如既往,辦得更有活力,更有創造力,赢得更多讀者的喜愛。

【視訊】走進名家工作室 |湯小銘:全心全意,隻在畫布上耕耘

2022年3月20日《羊城晚報》A6

總策劃:杜傳貴 林海利

總統籌:孫愛群 陳橋生

執行統籌:鄧瓊 吳小攀 朱紹傑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吳小攀

編輯 | 朱紹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