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書法學科提升為何而來

書法學科提升為何而來

【光明藝點】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頒發的新版《博士、碩士學位授予與人才培養學科專業目錄(征求意見稿)》将藝術門類劃分為七個一級學科,書法學則由原先隸屬于美術學的二級學科提升至與美術并列的一級學科。這樣的調整變化引發學界的廣泛讨論,焦點集中在書法能不能成為一級學科,其學科的支撐與學理依據是什麼,提升的意義何在,可以預期的影響又如何?這确實是一個值得思考、探讨的課題。在傳統觀念中,書法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寫毛筆字,怎麼寫着寫着就成為了一門學術,一門高深到可以培養博士這樣進階專門人才的學問,不僅如此,現在還要升格到獨立門戶、登堂入室,與大美術并駕齊驅?推動書法學科更新的深層内因是什麼?

書法的獨特價值在哪裡

首先,我們來回顧一下曆史,早在遠古時代,書法即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周禮·地官司徒·保氏》載:“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禦,五曰六書,六曰九數。”其中的“六書”即包含識字與書寫。《史記·太史公自序》亦雲:“夫儒者以六藝為法。六藝經傳以千萬數,累世不能通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司馬遷對“六藝”的文化屬性及其重要性作了進一步闡釋。在漫長的曆史演進中,書法經曆字型、書體、書風審美遷變,貫穿于不同時代的政治曆史人文,凝聚了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精髓,在華夏文明中可謂獨樹一幟、别具一格。

人類文明仰賴文字書寫而得以承遞延續,雖然人類文明史上有種類繁多的文字型系,但唯獨隻有中國的漢字書寫不僅發揮交流記錄的實用功能,而且衍化成為一門文化底蘊深厚、魅力獨具的藝術——中國書法。這是漢字與其他文字型系的重要差別,也是中國文化超越卓拔之處,換言之,世界上隻有中國的文字書寫兼具實用性與藝術性,無可比拟。回望曆史、着眼現實,書法的藝術性與文化性深深植入中國人的血脈之中,一筆一畫中形塑華夏文脈、鑄就中國精神。提升書法的學科地位,深入研究書法的文化内涵,增強文化自信,以漢字書寫與書法藝術為媒介傳播中華優秀文化,走向世界,無疑具有重要的文化戰略意義。

在現有藝術種類中,書法與文學、曆史、人文等中華傳統文化關系最為緊密,“以一馭萬、以簡馭繁”,具有很強的華夏民族文化符号性與代表性,也最能展現和凸顯中華文化的深邃内涵。将書法從“美術”中抽繹而出,與美術并置同觀,是書法在傳統文化中身份地位的重新認知與複位,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彰顯和自我确認,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現。

從中西比較與學科特色來看,書法有獨特和優越于美術其他種類之處。中國美術有國畫、雕塑、工藝等,西方有油畫、雕刻、工藝,對應比較、各有勝場。唯獨在西方藝術中,我們找不到可與書法相對應的藝術品類。書法有數千年的發展曆程,數千年的藝術與人文積澱,底蘊博大精深,其文化性、趣味性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獨領風騷,無可替代。書法學科地位提升之重要性與迫切性,已大大超越學科學理之一般認知與條框局限,其提升與突破之意義不言而喻。

書法學科是怎樣建成的

從人文學科特色來看,書法學科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最為明顯。如何将學科建設與國際教育文化交流相結合,做到特色鮮明、效果顯著,可操作性強,從書法表現形态的通俗性、趣味性、操作性、觀賞性、文化性五位一體來看,可謂最為契合,以書法為媒介足以生動叙說古老而神秘的華夏文明。基于此,在全球文化交融碰撞中,書法應該當仁不讓,主動出擊,抓住機遇,加強學科關聯,充分發揮學科特色優勢,以最樸素的“一支筆、一張紙”,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學子與國際友人,在一筆一畫中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無窮魅力,在筆墨氤氲中、在潛移默化中傳播漢字文化與中華文明基因,增進中國與世界交流互動、加強文化了解認同。

從學科發展曆史看,書法學科地位提升展現國家層面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重視,是文化自信在學界與教育界的踐行及推進,也是學科發展與學界努力的結果。書法學科發展經曆了一個較為漫長的學科積累,學界、業界、教育界對書法的學科認知也有一個不斷提升深化的過程。1906年,李瑞清在“兩江師範學堂”設立“圖畫手工科”,并親自執教書法課,這是書法與繪畫課程在中國新式學堂即“高等院校”首次開設。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發表《以美育代宗教說》一文,倡導成立書法研究社,1918年,第一次提出開設“書法專科”的學科構想。1944年,祝嘉發表《書學之高等教育問題》,提出在藝術學校、大學中設書學一系,或設立書學專門學校,培養高等書學人才。1963年,潘天壽呼籲并主持浙江美院(現中國美院),面向全國招收首批書法大學生,以實際行動踐行蔡元培“書法專科”學科思想,較為完整地建立了大陸第一個四年制大學書法專業課程體系。1979年,浙江美院陸維钊、諸樂三、沙孟海等教授招收全國第一批書法篆刻碩士研究所學生。1993年,首都師範大學獲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準許,率先設立以歐陽中石為導師的美術學書法藝術教育博士學位授權點。1998年,原人事部準許在首都師範大學設立書法項目博士後科研流動站。至此,中國教育史上書法學科教育的完整系列體系得以确立。從李瑞清、蔡元培、祝嘉、潘天壽,再到陸維钊、歐陽中石,前輩先賢筚路藍縷開創書法學科發展之路,回首這一百多年來書法學科曆程,雖幾經波折,但總體穩步向前推進。如今書法一級學科的設立不僅是學科地位提升的辨別,更是對曆史的積極回應。

未來還要接受哪些挑戰

從學科影響看,書法學科地位提升之後,書法如何從文人的“學之餘”到書家的“書之專”,再到學人書家的“書因學而貴、學因書而顯、書與學共享”?書法在人文學科中将扮演怎樣的角色?如何建設書法學科?這是一個關乎學科發展命脈的重要命題。啟功生前反對設立書法專業碩士與博士,不認為書法能夠成為一個專業,他說:“寫成什麼樣就叫書法博士了,寫成什麼樣就叫書法碩士了,沒有标準,無法判斷。”這種觀念在當時具有普遍性,現在也有一定的市場。筆者認為啟先生當年的目光與思考更多地停留在就書論書上,即就書寫談書寫,尚未由技進乎道,技道并進、由技觀道,未能從更宏闊的視野來審視書法。如果從近三十年書法學科發展曆程及所取得的成果看,書法學者就職崗位與書法博士招生培養大都依托于藝術、文學(文字學)、曆史、文獻、哲學、傳播、設計等諸多學科,學科背景積累多元豐富,書法學界在借鑒文學、曆史、哲學等社會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已然超越書法書寫表征認知,較為深刻地探讨、了解和闡釋書法蘊含的深厚人文内涵,經過學界同仁的不懈努力,書法史、書法理論批評、書法教育、書法創作、書法與文學、曆史、社會學交融等學科研究的形态業已初具規模。換言之,我們認知的書法不再是簡單的寫字,是人格與文化的折射、時代與社會的縮影,書法學是人文學科的重要構成,學科研究領域有着廣闊的空間。

書法獲得新的學術身份,學界對書法學科門檻、學科架構、研究隊伍、人才培養、學術标準等要求自然水漲船高,書法研究成果也将得到學界更多的關注與考量,書法必須有所作為,方能不負所望。書法的學術性、專業性以及核心價值如何呈現,書法學界能不能做出令人文社科學界刮目相看的學問,學術成果與人才培養足不足以支撐和展現一級學科的内涵要求,書法能不能發揮自身優勢特色,為相關藝術(美術、設計)、文學、曆史、哲學乃至科學提供參照、借鑒與啟發,推進相關人文學科與應用學科發展與提升?能不能借助書法形式與媒介表現,較為形象直覺地展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之精華,更加深入淺出、趣味生動地傳遞文化資訊與人文精神?這些都将是書法學人必然直面與回答的選項。

如上所述,書法學科的提升不是簡單的學科調整,也不單是書法學界的狂歡和雀躍,這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弘揚與彰顯,是文化自信與民族自信的再出發,是一場文化界、教育界吹響民族文化複興沖鋒号之前奏,是以美育與文化推進國民素質提升的重要舉措,值得期待。

(作者:蔡清德,系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光明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