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豎雞蛋能帶來好運?春分豎蛋的習俗,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豎雞蛋能帶來好運?春分豎蛋的習俗,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雪入春分省見稀,半開桃李不勝威。

應慚落地梅花識,卻作漫天柳絮飛。

——宋·蘇轼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4個節氣,每年陽曆的3月19日至22日,太陽達到黃經0度,就是春分節氣了。春分這天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幾乎都是晝夜等長的。而過了春分之後,對北半球來說白天就開始長過黑夜了,一直到夏至日白晝達到最長。人猿相别之後,遠古的先民最初是沒有很清晰的時間概念的。晝夜長短的變化,這是先民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觀察到的時間現象之一。白天最長的一天、黑夜最長的一天以及晝夜等分的日子,這些關鍵的時間節點自然也就成為了先民們最早注意到的日子,于是就有了二分二至的概念。是以春分也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确立下來的節氣之一。漢代哲學家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即記載說:“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古人用陰陽觀念來解釋世間萬物的變化,晝夜平分就被解釋為陰陽相半了。

一、春分的三候

二十四節氣每個節氣占15天,古人又進一步将這15天等分為三,每5天一候,用來描述每個節氣的具體自然狀況。春分自然也有三候,分别是“玄鳥至,雷乃發聲,始電”。

豎雞蛋能帶來好運?春分豎蛋的習俗,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候鳥的遷移是古人最容易觀察到的随季節變化産生的自然現象之一。是以在二十四節氣對應的七十二候裡,有很多與候鳥活動相關的表述,比如雨水節氣的鴻雁來,再比如春分的玄鳥至。玄鳥就是燕子,是典型的候鳥。古人認為燕子春分時遷到北方,秋分時遷到南方,故以此來作為春分的标記。

二候雷乃發生,三候始電,這是描述春分時節的自然現象。古人以陰陽解釋萬物,雷和閃電都被認為是陽氣的一種表現。春分是“陰陽相半”,那春分節氣之後,天地間的陽氣就開始壓到陰氣占據優勢,于是天空中開始出現閃電,在陰陽的摩擦中也開始産生雷聲。

二、春分的民俗

春分作為四時八節之一,在古代中國不論是出于指導農業生産,還是單純出于陰陽觀念都是非常重要的時間節點。同時春分也是二十四節氣中曆史最悠久的節氣之一,是以曆史上的春分時節有非常多的習俗,這其中有個别習俗還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古代春分日是重要的祭祀時間點,春分日要祭祀太陽,這是從西周時期就流傳下來的官方禮儀。清代文人筆記《帝京歲時紀勝》中記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現在北京朝陽門外東南還有一個公園叫做日壇,這實際上就是明清兩朝舉行祭日典禮的地方。古代的二分二至都有官方的祭祀,分别對應着日月天地,現在北京的日壇、月壇、天壇、地壇等公園,就是當時官方祭祀的場所。

豎雞蛋能帶來好運?春分豎蛋的習俗,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今日的日壇公園

官方的春分祭日主要是祈禱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但實際上對太陽的崇拜和祭祀曆史非常悠久,在民間也普遍存在。比如早年北京人就有用一種叫做“太陽糕”的點心祭祀太陽的傳統。這太陽糕五個一層,用大米面和白糖做成,一般是圓形,上面往往還有金雞的圖案,這或許跟遠古太陽信仰中金烏的傳說有一定關系。

除了祭祀太陽之外,民間在春分日還有祭祖的習俗。祭祖活動除了請求祖先保佑風調雨順之外,在客家的一些地區,還有給“新丁”取名的傳統。也就是春分日祭祖的時候,父母把家族裡當年出生的男嬰抱到祖先面前,由族長給取名字。

豎雞蛋能帶來好運?春分豎蛋的習俗,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傳承至今的民間祭祀活動

除了各種祭祀,春分時節還有一些飲食方面的習俗。比如在很多地方都流行春分“吃春菜”的習俗。這裡的春菜,其實并不是某種特定的蔬菜,而是一系列這個時節能采到的綠色蔬菜的統稱。是以具體到某個地方,吃什麼樣的春菜也是由當地的物産情況決定的。但不管吃哪種菜,這類“吃春”“咬春”的習俗,都蘊含着對健康、豐收的美好祈願在裡面。除了吃春菜,在大陸的很多地方也有春分前後釀酒的習俗。比如在浙江是,據《于潛縣志》記載,當地就有釀造“春分酒”的習俗,這種酒“色赤,味經久不壞”。而在陝西陵川,人們除了在春分日釀酒,還要用酒來祭祀先農。

祭祀也好,飲食也罷,這些習俗在今天其實已經都比較少見,或許在偏遠農村還有遺存。但還有一種有趣的春分習俗至今依然流行,甚至已經通過網際網路漂洋過海,演變成了一種世界性的遊戲,這種習俗就是春分豎蛋。

豎雞蛋能帶來好運?春分豎蛋的習俗,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豎蛋的習俗據說已經有4000多年的曆史了。具體的做法就是在春分日這一天選一個形狀比較光滑勻稱的雞蛋,輕輕地放在桌面上,如果能立住就算是成功。豎蛋的遊戲有某種乞求吉祥、慶祝春天來臨的意願在裡面。至于中國古人為什麼會選擇豎蛋這種形式呢?這個說法就比較多了,有一種觀點認為這與中國古人的陰陽觀念有關。春分是“陰陽相半,晝夜均而寒暑平”的日子,中國古人就認為這是一種陰陽平衡的表現,非常的吉祥。為了慶祝這種陰陽平衡的吉祥日子,古人發明了豎蛋這種儀式。這些年也有人嘗試着用現代科學的工具來解釋這種民俗現象。有一種說法認為,春分這一天呈66.5°傾斜的地球地軸與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處于一種力的相對平衡狀态,是以雞蛋才可能豎起來。姑且當做一種說法吧。

參考資料:

邱炳軍:《中國人的二十四節氣》,化學工業出版社2018年版。

宋敬東:《中華傳統二十四節氣知識》,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年版。

宋英傑:《二十四節氣志》,中信出版社2017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李一鳴博士)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檔,除特别注明外均來自網絡搜尋,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删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曆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号!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