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民以食為天 食因器增色

【學人談】

編者按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的大力倡導和有力推動下,“CD光牒行動”廣泛開展,喚起了全社會的愛糧節糧意識,形成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社會風尚。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如何讓老百姓從“吃飽飯”到“吃好飯”,這不僅僅是農業科研人員的使命,也是廣大設計師們關注的課題。怎樣的飲食器具設計能讓人們在吃飯的同時感受到文化藝術的暖意?如何運用更巧妙合理的設計來最大程度實作資源的循環利用?中國設計師們正孜孜不倦地以多元的創作視角探尋着當代飲食器具設計的新方向。

民以食為天 食因器增色

——中國當代飲食器具設計的多重次元

王立端(四川美術學院教授、四川美術學院綠色設計研究院院長)

食物滋養了人類。在中國,柴、米、油、鹽、醬、醋、茶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必備品,俗稱“開門七件事”。一年中,無論是遵循節氣的輪轉,還是慶祝傳統節日,我們總是繞不開一個“食”字,是以,自古以來就有“民以食為天”的說法。

設計造物的宗旨是服務于生活,融入于生活之中的飲食文化與設計的關系更是十分緊密。食材的儲存與加工,飲食的烹調與享用,就餐的氛圍與禮儀,飲茶的習俗與文化……生活中的吃喝諸事無不與飲食器具息息相關。食因器而增色,茶因器而添香。千百年來,随着飲食器具設計的發展,飲食文化得以不斷豐富和延展。近年來,随着大陸經濟社會發展水準和人民生活水準不斷提高,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展現在飲食器具方面。

民以食為天 食因器增色

食盒 何歡、張建平、羅顯怡

民以食為天 食因器增色

竹編焐庫 王晨雨

飲食器具在設計和生産中通常采用的材料包括陶瓷、竹木、金屬、玻璃、纖維等。以紛繁多樣的材料工藝設計制作而成的飲食器具,不但能夠滿足人們在各種類型的餐飲活動中的實用功能需求,而且能通過其造型變化建構視覺美感,傳達藝術觀念。不同材質屬性所綻放的質地之美,以及裝飾紋樣所承載的文化底蘊,為餐飲活動的參與者帶來精神層面的愉悅和滿足感。

當下,中國設計界擁有豐富的飲食器具創新設計。在近年來舉辦的衆多國内外飲食器具設計相關展覽和博覽會上,不乏優秀中國設計師的影子。許多作品在設計與制作的過程中遵循綠色設計理念,注重“守正創新”,既強調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又注重在其基礎上創出新意,展現出中國當代飲食器具設計的多元視角與多重次元。

民以食為天 食因器增色

砂器 廖桦

民以食為天 食因器增色

竹節·絲語 任宇

民以食為天 食因器增色

曬桌 趙宇、糜思堯

飲食器具作為生活用具,其實用性是一切設計的初衷。是以,如何在設計中不斷提升器物的實用價值,使其更加符合作為設計主體的“人”的生活習慣與習俗,是許多設計師探索的方向。以作品《曬桌》為例,其設計靈感來自中國農村在收割時節晾曬糧食這一習俗。設計者将八仙桌和簸箕的功能進行有機結合,運用現代設計中的解構手法來闡釋傳統的八仙桌,并以中國傳統漆藝裝飾簸箕等竹編器具。作品不僅在實用功能上做到了不同器具的結合與延伸,還以豐富的視覺語彙展現出傳統生活方式與現代設計觀念的相融互滲。泡菜制作作為延長蔬菜儲存期限的腌制方法,在中國傳統飲食文化中具有獨特而重要的地位。《新概念泡菜壇》的設計保留了傳統泡菜壇用水隔絕空氣密封保鮮的方式,針對以往泡菜壇體積過大、外觀粗糙等問題進行了再設計,使之适應現代家庭結構和整潔的居家環境。改良後的泡菜壇不僅在解決餐食之需的同時避免了因食物存量過多而造成的浪費,更成為居家環境中富有藝術美感的裝飾陳設。

挖掘傳統,是為了更好地服務當下。中國有着豐厚的飲食文化傳統,深紮其中,并将具有代表性的技藝進行提煉,在現代飲食器具設計中加以應用,普通的生活用具便有了文化的靈魂。試看《八大碗——高腳餐具系列》,作品的設計靈感來源于漢代傳統器物的造型特征。設計團隊依據中國“天圓地方”的傳統理念,将器物設計為圓口方底,在充分展現“民以食為天”這一概念的同時,讓這組餐具具有更高的識别度和審美價值。茶具《竹節·絲語》則将中國傳統文化裡“竹”的意象進行提煉。作品所運用的“竹絲扣瓷”技法是一門制作考究的傳統手工藝。創作者以白瓷器皿為胎,用纖細如發、柔軟似綢的竹絲依胎編織。制作過程中,竹絲随着瓷胎的輪廓變幻,形成獨特肌理,彰顯出清新淡雅的東方文化氣韻。

勇于表達觀念與個性,嘗試探索飲食器具的設計邊界,這樣的設計理念越來越受到青年設計師們的推崇。他們或是以新的視角彰顯設計特點,或是發掘新的制作工藝,抑或是以新材料進行大膽實踐,許多作品讓人耳目一新。銅胎漆器食盤《葉問》借鑒中國畫的皴法重塑銅器表面肌理,大膽探索銅材質的藝術表現新次元。設計師以形同卷曲樹葉的器物為載體,運用傳統漆藝裝飾器身,通過光滑與褶皺的肌理對比,表達兩種材質的視覺豐富性和藝術魅力,同時展現出中國傳統繪畫的審美境界。《山海杯》的造型看似簡潔,卻一點也不“簡單”。作品由十餘個色彩豐富的水杯組成,囊括玻璃、大漆、陶、木、金、銀、銅、紙、竹等多種材質。精細的工藝和多變的質感讓這些器具構成五光十色的“山海世界”。

民以食為天 食因器增色

新概念泡菜壇 楊曼羚、鄒紅媛、周麗雯

中國的綠色發展理念、綠色發展方式和綠色發展智慧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不竭動力,也為開創全球綠色發展新格局提供重要牽引力。中國設計師在進行設計創作時,也将可持續發展意識貫徹其中,為節能環保提供思路和方法。不插電的食物保溫器《竹編焐庫》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焐飯窠”是中國傳統的保溫器具,将熱的飯菜放入稻草編織的容器中封存,能讓食物保溫兩到三個小時,以待田間勞作的家人歸來食用。作品《竹編焐庫》在“焐飯窠”的基礎上進行改良,在稻草編織的容器内外都加上竹編層,使其可以拆分晾曬,既彌補稻草參差不齊的視覺缺陷,又可以收緊稻草層使器物有更好的保溫效果。作品在延續傳統民間智慧的基礎上對其予以再設計,讓這個不插電的食物保溫器以全新的面貌進入現代家庭,為我們提供暖胃又暖心的食物。此外,紙胎漆器餐具《砂岩》将浸泡後的廢紙用作材料,引發使用者對環境保護的思考;《廢石餐桌》利用礦石開采中産生的廢棄餘料加工而成,為石材的再利用提供範本;《锔瓷造器——碎瓷重生器皿系列》食盤則将不可降解的碎瓷片進行打磨拼接,使其以嶄新的樣态“涅槃重生”,賦予瓷片廢料新的生命價值和審美意義。

不同時代的人們對飲食器具的使用與審美要求并非一成不變,除了烹調方式、餐飲形式、就餐環境的改變會帶來器具的變化之外,人們的文化藝術修養的提高和審美情趣的轉變,也會促進飲食器具設計的不斷發展。可以說,飲食器具的設計是動态的,為當代人的使用而設計才是當代飲食器具設計的真正意義。

此外,要讓飲食器具的設計與時俱進,還需要廣泛地開展學術交流活動,把我們的設計放置于更大的舞台,讓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飲食習俗的人們有機會看到它們、了解它們、使用它們,這對中國當代飲食器具設計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

《光明日報》( 2022年03月20日 09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