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老照片:歲月台灣之母親的容顔

在子女衆多的貧困年代,母親的雙肩上壓着不可承受之重。

1960年,三十歲出頭的美籍牧師薛培德(Barry Schuttler)來到台灣,從事傳教工作,并協助物資救濟。當薛培德牧師觀看台灣的土地和人物時,台灣母親的各種形象,背着孩子的、辛苦勞動的、沉默的、微笑的,等等,無不吸引着他的目光,自然而然地成為他獵影的對象。

或許薛牧師并沒有刻意以母親為主題進行攝影創作,隻是極其自然地在各個角落裡留意到母親們含辛茹苦的身影,并不自主地按下快門。

母性是人性至高的表現,是一切愛的原點,如同初春的陽光撒在冰雪上,帶來溫暖、生機。盡管薛牧師相機裡的母親形象有着人類共通的情感,然而對于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的人們而言,母親的背後還代表了那個年代艱困持家的深刻記憶。

老照片:歲月台灣之母親的容顔

浣衣的媽媽

沒有家用電器:母親隻能依靠自己的雙手。她是全家第一個起床的人,一生不知道“貪睡”的滋味。天方露白,就忙着起身燒火煮飯,接着到蓄水槽或溪邊洗成堆的衣服,由于反複搓揉浸水的衣服,她們手掌變粗,手臂和腰部酸痛,直到全身麻痹。圖為幾名婦女在溪邊浣衣,傳統母親的角色除了養育子女外,也要肩負沉重的家務。母親堅實的背影,映着點點波光,令人動容。

老照片:歲月台灣之母親的容顔

阿嬷是母親的母親

一名背着孫子的阿嬷。由于兒女衆多,有時從事勞動的母親必須将幼兒交給阿嬷照顧,許多孩子成長過程中,與阿嬷關系親密,阿嬷終身勞作,滿面風霜,既是母親,更是母親的母親。

老照片:歲月台灣之母親的容顔

街邊哺乳的媽媽

一名母親與友人一邊交談一邊哺乳。公開哺乳對她們來說已輕松平常,社會也習以為常。通常婦女與友人坐在街邊閑聊,嬰兒偶有哭鬧,即喂乳安之,母親角色即此,無人見怪。

老照片:歲月台灣之母親的容顔

賣鳳梨的媽媽

沒有足夠的家用:母親必須幫忙照顧丈夫家裡的生意,哪怕是手搬肩挑的粗活,或在夜市擺小吃和水果攤。圖為一名母親背着孩子在夜市賣鳳梨。工作中的母親,無論是在工廠上班,或在市場賣東西,都隻能背着孩子勞作。

老照片:歲月台灣之母親的容顔

當縫紉工的媽媽媽

如果家裡沒自己的買賣,就到工廠做縫紉工,即使孩子出生才幾個月,也得自己背着,沒有育嬰假,沒有特别津貼,隻有賣命勞作。母親不僅是慈愛的象征,也是萬般辛苦的代名詞。

老照片:歲月台灣之母親的容顔

唱歌仔戲的媽媽

一名以表演傳統歌仔戲為生的母親,在背景帶着兩個孩子。歌仔戲班應各地廟會之邀,到處巡回演出,母親隻能帶着孩子四處奔波,稍為年長的孩子有時也會加入母親的工作,粉墨登場,幫忙掙幾分錢。

老照片:歲月台灣之母親的容顔

挑煤的媽媽

來自礦工家庭的一位母親,用扁筐裝煤塊,肩挑到他處,年幼的女兒在幫着媽媽鏟煤,童稚的臉龐沾上烏黑的煤渣。

老照片:歲月台灣之母親的容顔

喂孩子吃飯的媽媽

一名母親工作之餘,用筷子喂食背在後頭的孩子,母親嘴角的一絲笑意中有着無限的憐惜。

老照片:歲月台灣之母親的容顔

無言的母愛

一名年輕的母親用花布将孩子裹在背後,裝載了自己無限的愛意。母親樸實的身影,堅毅的臉龐以及充滿安全感的孩子,優美祥和的畫面,猶如一阙永恒的生命樂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