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袁慧琴:打造北京城市文化符号

作者:光明網

"名國文化"

創造北京的城市文化符号

—— 專訪國家北平劇院副院長袁惠琴

作者 盧旅遊星

袁惠琴、國家北平劇院副院長、平劇老丹、國家級演員、研究所學生學曆、文化部優秀專家,享受國務院、中宣部頒發的專項政府補貼"四大"人才。

彼亦為全國政協常委、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中央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傳媒大學戲劇戲劇研究中心主任、文藝聯十屆全會委員。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三屆文化曆史學習委員會委員,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執行委員會委員。2002年,他憑借主演六集平劇《車丹英之後》獲得第22屆中國電視台"飛天獎"一等獎。2004年獲得第21屆戲劇梅花獎。

代表作有《後天》《暮光紫禁城》《花槍》《紅燈》《陽門少女》《李薇婆婆》《婆婆刺殺》《紅軍故事》等。

袁慧琴:打造北京城市文化符号

記者:你登上平劇舞台後,又從湖北來到北京學習工作,北京城市的文化氛圍給你帶來了什麼啟示?

袁惠琴:我記得16歲剛來北京的時候,一位老家老師帶我去見了平劇著名表演藝術家李金泉先生。為這次通路做出貢獻的還有國家北平劇院著名導演鄭弈秋。鄭先生執導的平劇《陽門少女》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和我都是湖北族村民,是鄭弈秋先生介紹給我李金泉先生的,讓我來北京見李先生。當時16歲的我隻是一張白紙上的孩子,但有幸有機會面對師傅,這也成為我人生中一個特别大的轉折點。

當我還是湖北的孩子時,我對北京這座城市充滿了向往,隻知道抽象名詞天安門,頤和園和天壇。但當我正式踏入城市,真正走到天安門廣場時,我真的感受到了一種非常莊嚴的感覺,覺得這座建築是如此的高大壯麗。而當我走進頤和園和天壇時,突然有一種從屬感,因為我在學習民族的傳統文化藝術,頤和園和天壇這種建築結構,給我的心帶來了震撼,我想他們和我的事業也催生了一種認同感。這些建築是如此厚重,充滿了神電的文化氣息。這就是我剛來北京時,這座城市給了我什麼。

這種感覺一直伴随着我,現在很多人會評價我作為一個戲劇演員,文化與綜合素質的培養、提高都很重要,這其實就是與我年輕時與人接觸,與北京市文化的接觸有着一種關系。我記得我見過鄭弈秋先生,他告訴我:作為新時代劇作家,你一定不能成為傳統的老藝術家,隻能在舞台上表演。有了國家北平劇院的培養風格,藝術家應該有一定的文化修養,這也造就了國家北平劇院的藝術風格。我們所有的舊劇都需要重新修飾,重新設計,并在演出時發揮其最佳狀态。鄭先生說,要想學平劇藝術,從現在開始,一定要多讀書,為自己打下深厚而堅實的文化基礎。是以當時我去了他家右邊的街道,記得那是一個院子裡的平房,家裡很簡單幹淨,最不能忘記的是,他家有一整面牆的書,既有外國文學,也有西方哲學和美學,還有很多中國古代書籍。這面書牆讓我眼花缭亂,我問鄭先生,你讀過這麼多書嗎?他說我每天都在讀書。是以,真正做到大家達到一定的水準,必須融入社會,通過西方學習,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很強,也絕對不是要保持自己的專業這個東西,而是博學、開放。這樣的經曆給一個16歲的孩子在心中種下了一顆文化向往的種子,讓我感到格外榮幸,真的可以說是上帝的恩惠,讓我在當時接觸到這個層次的每個人,來到了這個深厚的文化底蘊的城市。直到今天,我仍然願意每次開車,在長安街,是因為我喜歡她那種開闊的氣質,以及這種開朗的氣質,在培養出一種寬廣的胸懷和人性模式。

後來,我跟着李金泉先生經常去國家北平劇院開會,遇到了很多前輩。我16歲來到北京見李金泉先生,17歲正式拜訪老師,然後每年都會來北京和老師一起學習三個月。那三個月,我住在北一子83号北京市文化局招待所,那裡有一個特别友善的條件,就是早上起床,我去喊我的聲音時,我去護城河,然後下午去老師家學戲劇,晚上去吉祥劇院看戲。當時,吉祥劇院就在王府井,離我住的地方很近,晚飯後走路可以去劇院。那段時間我在北京國家劇院看了很多戲,有袁世海先生、馮小曉先生、劉長宇先生、李偉康先生、楊春霞先生等。除了平劇,全國各地都有來京演出的本土戲劇,也都是在吉祥的劇院上演的,真的是海娜百川,基本我都喜歡什麼樣的戲劇,而台上都是那些頂級藝人。這次經曆讓我突然開闊了視野,我住在那裡,學習,看戲,我的藝術和文化吸收真的是天賜之物,我看到了很多我以前從未見過的東西,從那時起,我覺得我不能留在湖北省宜昌市。我非常感謝家鄉培養我,但我需要更好、更系統地學習,我必須來北京。

2004年,當我來到北京國家劇院開始我的正式工作時,我覺得自己是這座城市的一部分,并且已經真正融入了這座城市。北京帶給我的是一種非常大氣的文化體驗,在這樣一個有着悠久文明曆史的古城裡,作為一個藝術家從事着如此悠久、古老的民族傳統藝術作品,我就能在這個城市裡找到一種特殊的認同感。我經常被問到,作為一個南方人,你能适應這裡嗎?我說我特别适應,走遍了世界,無論我住在哪裡,最後走過了那個國家,那個城市,我仍然喜歡北京。因為北京不僅是一座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而且海納百川、毒素,是一座集很多中西古色古的現代事物為一體的集市,對于我們的藝術家來說,這裡真的是一個非常好的創作平台,與其他城市無法比拟的工作氛圍。

記者:在建設民族文化中心的過程中,平劇藝術如何才能更好地貼近蔡琦書記提到的四種文化(古都文化、紅色文化、北京風味文化和創新文化)?

袁惠琴:來到北京國家劇院工作後,我沉浸在如此純粹的藝術氛圍中,在藝術上不斷創新。當時,我幾乎每年都有新作,比如平劇六集電視劇《千丹英之後》,在中央電視台播出後,一直被評為收視率前三名。也正是因為這部劇,吸引了大批年輕觀衆,而當初并不喜歡平劇的觀衆成為我的劇迷。2008年,我在好萊塢拍攝了中國第一部平劇數字電影《花槍旁》,這是第五部中美關系。電影節榮獲"金天使"獎。接下來我排成一排的《北國紅蘑菇夫人》,描寫了八個女人投河時的抗日戰争,屬于紅色文化的劇。2018年,我受中宣部文旅部委托,在宋晨主席的支援下,主攻一部紅色經典劇《紅軍故事》,選了習總書記所說的半帶半棉被子,将軍長這三個小故事創作成全劇。

說到北京文化,對于我們國家級的北平劇院,對于平劇的藝術,更别說說了,平劇本身就是北京品味文化本質最典型的代表。同時,我們一直站在傳統、民族、文化、藝術的視角做創新。要談起創新劇,我們一定要把國家北京戲院命名為國家劇院。曆史已經發展到我們的新時代,北京作為古都,她既是文化中心,也是政治中心,是以我們一直在創新之路上進行探索。例如,當我們的藝術家出國時,我們要求他們不僅要把戲劇拿出來,還要在國外開設藝術演講廳和著名的演講廳,将我們的古老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包括一帶一路沿線,我也做過講座,向他們介紹我們傳統的中國平劇藝術,介紹我們的北京文化和首都的曆史,讓他們了解東方的藝術、東方的哲學這些神秘的文化,同時傳播我們最具吸引力的文化形式,讓更多的人了解我們的傳統文化。現在,我們出國演出,在每次演出之前都有一個指導,可以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夠非常直接、快速地進入我們的藝術界,更容易了解演出的内容,領略平劇藝術的魅力。看完我們的演出或聽完我們的講座,很多外國朋友會說,一定要去北京,一定要去平劇。這讓我覺得我們近年來所做的工作非常富有成效,很多像我們這樣的藝術家一直在這樣做。在國外,觀衆在很大程度上将平劇與北京聯系起來。是以,北京這座城市可能比任何其他在平劇演出的藝術家都有更多的根基。

而一個城市文化的遺産,就像平劇的藝術一樣,應該是一種長期的文化積累,才能更好地傳承和發展。每個城市都必須有自己獨特的,非常重要的象征,就像我們去洛杉矶時,我們想去好萊塢影城,看看好萊塢大片是如何制作的。我在想,如果外國人将來來中國和北京,他們必須考慮去一個地方看看。我們可以做一個平劇創業園,但是我們到達北京的地方,我們必須去看看這個叫做"平劇創業園"的地方。首先,在這個花園中可以看到很多原汁原味的平劇站表演,真正感受到平劇藝術的魅力。其次,我們要為每一位著名的平劇藝術家,比如四位著名的丹梅山城軒,搭建一個展館。梅先生的一個展館展示了他的舞台服裝,他的作品和他的三維材料,我們都可以用現代媒體的工具展示。因為我們現在媒體手段很強,觀衆進來,想看什麼隻需要掃二維碼,展館裡的内容就能看到。四位著名和當代藝術家創作的作品可以放在這個展館裡。我希望參觀者看到整個作品的完成,包括背景合作,以及最終效果是如何呈現的。這樣可以讓他們感受到平劇藝術的魅力,體驗到原來演員不是單純在舞台上翻身和表演,還有早期的創作、表演的四面手法、歌唱和坐着以及虛拟化的諸多地方的表演,這些都是聚集了東方智慧的精髓, 東方哲學。通過參觀可以讓他們真正體會到,作為一個擁有數千年文明的古國,我們的魅力和智慧究竟展現在了哪裡。這樣的創業園區可以成為北京市的象征,想到北京可以想到平劇創業公園,想到我們的民族藝術。

北京帶給人們的資訊量非常大,我經常告訴我的朋友,如果我有機會在北京教育我的孩子,因為北京孩子的教育不僅包括他們在課堂上學到的東西,還包括整個城市的文化氛圍。城市的開放性和她在其中的資訊量無法量化,但它可以在無形中為兒童帶來很多很多的好處。作為藝術家,我們可能希望這座城市不僅能保留其古老的文化遺産和氛圍,還能使它成為一個現代化的現代城市。傳承和保護我們的文化是我們的責任,我們期待着為這座城市的發展做更多的事情。

記者:作為國家級北平劇院副院長,你覺得平劇在觀衆、宣傳、傳承等方面,哪些方面比較好,哪些方面有缺點?

袁惠琴:現在每次出國演出,我做的最多就是通過講座傳播我們的民族文化。有一次在瑞典法爾塞平市,一位前女市長聽了我的演講,對我說:我聽不懂也不懂平劇,但聽完你的講座後我明白了,我懂得欣賞這門藝術。從那以後,她就說自己喜歡平劇。是以隻要你有能力向觀衆展示最好的藝術,你一定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事實上,中國的一些年輕觀衆也需要我們來引導這種方式。對于傳統藝術來說,不是他們不喜歡它,而是我們沒有很好地引導它。首先,年輕人的藝術審美需要藝術家的良好引導,其次,當他開始時,我們必須給他最好的藝術風格,這樣我們才能一定吸引他,我一直相信這一點。是以觀衆對平劇一般有兩種狀态,或者沒有感覺,不喜歡,一旦介紹就會癡迷。一路上,我看到了很多觀衆,因為我喜歡我的戲,終于成為了平劇的鐵杆粉絲,這是一件好事。

我們的行業一直在追求傳承和創新,而傳統藝術也需要做大規模的推廣,但現在傳統藝術的推廣确實存在很大問題。這就要講到我們的宣傳,我認為在宣傳政策導向上,一定要有一些政策上對我們的傳統文化,比如平劇,比如藝術文化的傳播。同時,媒體宣傳内容要有基本的專業要求和規範,希望媒體能夠推廣我們民族的傳統藝術。目前,平劇作為我國的民族民粹主義,但在宣傳上并沒有真正做到與"民族民粹主義"的用語高位比對,包括宣傳的政策取向和我們國内對媒體的要求不比對。現在隻要媒體平台的開放,每天都是電影明星的私生活,這種特别無聊的内容占據了大部分的空間,這對我們的青春來說是一個非常不好的影響,也是一個特别大的傷害,讓他們不知道什麼内容好,哪個不好。是以,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上,我們一直在談論年輕人的教育問題。我也經常強調,作為一個藝術家,就是要成為一個觀衆,一個要為觀衆而戰,而這些網絡不好的遊戲,多媒體的競争對于我們的年輕人來說。在競争的過程中,希望我們的媒體多一些幫助,多宣傳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少關注交通明星的私生活。我們正在把年輕人拉到傳統文化的一邊,如果媒體不合作,這将是一件艱難的事情。如果我們30歲不向我們的年輕人灌輸我們民族傳統的優秀文化,那将是一件可怕的事情,這将影響我們對年輕人的教育。一旦教育出現問題,影響國家的大事就大事了。是以,我們現在要做的是與我們的觀衆,我們的青年社群競争這些壞事。

記者:對于促進平劇或戲曲藝術的傳承和發展,您有什麼好的建議或經驗嗎?

袁惠琴:對于傳統藝術的傳承和發展,我們正在努力一步一步地前進。10月8日,我帶着團隊第三次來到新疆克拉梅,完成了國家級北平劇院"平劇文化中心"的剪彩工作。稍後在克拉梅,我們将派老師到校園,到社群教平劇。平劇可以稱為"民族民粹主義",不僅限于在北京的傳播,她依然是全國人民喜歡的藝術。是以,我們必須讓我國的每一個角落都有平劇的身影,讓這些偏遠地區的觀衆也能像平劇一樣,唱平劇。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從政治角度看,我們要講民族團結,講平劇,學習平劇的過程,加深不同民族之間的了解;

現在,我們在消除貧困的鬥争中做了很好的工作,偏遠地區的老少老人民在物質生活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就是植入我們的文化藝術教育,尤其是藝術教育。藝術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非常重要,特别是對孩子的綜合培養。藝術可以帶給人們豐富的想象力,多少科學家也是藝術愛好者。我經常呼籲,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偏遠地區的兒童藝術教育或曠課是不允許的,這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作為我們的首都,北京在文化交流方面也發揮着核心作用。今年6月,我和鐵甯主席上司的中國文化聯盟一起第一次去了克拉梅,一個多月後,我帶着一個32人的團隊來到克拉梅,那裡的少數民族朋友和上司人說你是來得最快的藝術家。在那次活動中,我們在三天内舉行了五場演出和兩場藝術講座,觀衆們特别興奮。少數民族朋友說,袁先生你回來了,我們很開心。你說,你說我們都聽的。他們的話讓我特别感動,對于一個藝術家來說,在邊疆傳播文化也是對社會的責任和責任。特别是首都的藝術家,代表着首都人民,帶着民族文化的精髓,來到了偏遠地區的老少少,這些邊疆的觀衆都對我們充滿崇敬,那麼我們就辜負不了他們的期望。邊疆人在物質生活中有一定的滿足感,也想追求文化和精神上的滿足感,這取決于我們如何引導他們。

在北京,我們的戲曲藝術進校園已經做了十幾年,效果非常好,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大學都有平劇俱樂部,吸引學生到學校學習平劇藝術。在國家北平劇院附近,我們還有一個平劇教育訓練中心,考試水準,來自全國各地的孩子來參加考試,當然是北京學生最多的。北京朝陽國小三個分校都有平劇班,其他很多中國小,我們過去也派老師來教書。通過戲劇走進校園,我們不斷播下美麗的種子,我堅信這些種子一定能夠生根發芽,開花,開花。在這些孩子中,有的可能後來從事職業表演,有的會成為職業評論家,有的會成為平劇藝術的忠實粉絲。總之,這種播種對于傳播藝術、傳承有着很大的作用。希望這些孩子,無論将來去哪個城市,至少在人們問你們國家最具代表性的平劇藝術是什麼樣子的時候,至少他能給你們一個我們民族文化的一般介紹,展現出我們的文化自信,這很好。

另外,在創作方面,我認為國家級北平劇院作為國家級院校,藝術創作水準還是要與城市的文明程度相比對,與經濟發展的速度相比對。這就要求我們的藝術家在創作中,必須有非常廣闊的視野,站在國際化的高峰,輻射我們的創作内容,這樣的藝術作品才能與城市的氣質相比對。

多年來,國家北平劇院也做出了許多新的嘗試,包括将一些國外的著名戲劇搬上平劇的舞台,如《圖蘭多》等經典作品。我們也在繼續談論國外的戲劇合作。但首先要更好地繼承我們的民族藝術,在紮實傳承的基礎上,再做創新,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引領行業的國家院校。

從事這種古老的藝術,我們要時刻思考,如何讓我們的古代藝術插入現代媒體的翅膀,讓她飛得更高,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