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農業大學李明:把思政課開在田間地頭

作者:新京報鄉村

中國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李明的思政課,有時候讓學生挺“累”的,因為他的講堂不僅在安靜的教室,也在廣袤的鄉村天地,在忙碌的田間地頭。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課堂搬到田野裡,這是農大的傳統,也是農大思政課一直以來的特點。

和學生們走進村落,與村幹部和農企交流,師生和鄉親們坐在地頭聊天甚至直接幫忙幹起了農活,這樣的教學場景,是李明執教生涯的一部分。“以立德樹人為根基,以強農興農為己任”,在思政課講台上站了30多年的李明深知,“‘大思政課’,過硬的理論是根基,也必須要向下牢牢紮根。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鄉村振興、保證糧食安全,學生們是未來的頂梁柱和主力軍,培養時代新人,思政課教師責任重大。”

中國農業大學李明:把思政課開在田間地頭

中國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李明。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和桃農一起裝大桃

科技小院,這是不少農大師生利用學識幫助當地農民實作豐産的教研基地,在北京與全國各地都有分布。去年李明就曾帶着學生一起來到北京平谷區西樊各莊村的科技小院,調研村子的基層黨建和鄉村治理,“對于學生來說,每次走入鄉村,走入農業生産一線,都是一次理論與實踐很好的結合。”

把教學、科研推廣延伸到田間地頭,把研究所學生人才培養與一線需求結合起來,零距離、零時差、零門檻、零費用服務“三農”,自2009年中國農業大學在河北省曲周縣白寨鄉建立第一個科技小院以來,至今全國各地已經推廣建設科技小院480家,其中包括京郊大地的50個“北京科技小院”。

西樊各莊村科技小院,正是京郊科技小院發源地之一。幾天的時間裡,李明和學生們一起在村裡和村民同吃同住,走進村務代辦中心、農業特色孵化區以及大型涉農企業。在傳回村莊的路上,正巧碰見當地村民在給剛剛成熟的大桃包裝、裝箱,二話不說,大家都上去幫着村民忙活起來,一邊幹活,一邊還和村民聊起了桃子的銷售情況與種植技術難點。

中國農業大學李明:把思政課開在田間地頭

學生們幫老鄉裝大桃。受訪者供圖

講了那麼多理論知識,總是期待學生們“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當看到學生們撸起袖子開開心心幫農民幹活的那一刻,李明知道,農大的思政課已經在學生心中結出了累累果實。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如何通過持續不斷的教學改革,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讓思政課真正成為大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課程,是此項教學改革的初心使命,也是根本目标。”中國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晖向記者介紹,目前學院把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緊密地聯系起來,在北京懷柔、北京亦莊、山東煙台、山東諸城、河北曲周、浙江缙雲等地都建立了思政課教學實踐基地,圍繞教學中需要深化了解的主要問題,制定出“全程化、菜單式”的實踐方案,目的就是讓學生帶着時代課題去觀察和體驗國情民情,在鍛煉中成長。

在十八洞村的一張老照片

不僅是讓學生走進鄉村,每次去鄉村考察回來,李明都要在第一時間在課堂上與學生分享自己的體會。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七旬老人石爬專坐在客廳的火桶旁烤着臘肉,笑容滿面。2019年,剛剛從湖南花垣縣十八洞村參觀學習後傳回學校的李明,開心地向學生們展示着這張照片。照片裡正是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和老人坐在一起交談的地方,屋子的牆上,還挂着總書記和十八洞村村民圍坐交談的合影。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考察調研、訪貧問苦,并首次提出精準扶貧戰略思想,十八洞村也由此聲名遠播。

中國農業大學李明:把思政課開在田間地頭

李明(左)在十八洞村。受訪者供圖

李明去十八洞村時,那裡早就實作了脫貧摘帽。如今村裡正在努力打造鄉村振興的示範村,猕猴桃、山泉水、苗繡、養蜂等産業在村裡遍地開花。

從小在新疆農村長大、和“三農”打了半輩子交道的李明,内心很是觸動。“村民們告訴我,過去村裡的路不好走,村民的房子也大多陳舊,但我去的時候,交通已非常友善,家家戶戶翻蓋了新房子。”李明還在十八洞村遇到了一位駐村幹部——一位來自香港的博士。“博士為什麼會到十八洞村呢?因為十八洞村是中國精準扶貧的首倡地,是中國解決貧困問題的一個縮影。”李明回到課堂上,将自己在十八洞村的所見所聞所感,通通講給了自己的學生們。

“學生們聽得很專注,對于學生而言,這就是一個真實的脫貧攻堅故事,也是一節有感觸、有獲得、有思考的思政課。”每當向同學們講到自己在各地鄉村見到的脫貧攻堅成果,李明總是激動之情溢于言表。“中國共産黨上司人民解決千百年的貧困問題,終結了近代以來人民飽受苦難的曆史,取得了人類發展史詩般的輝煌成就,這永遠是最鮮活的思政課大教材,是實作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标的最典型最形象的例證。”這幾年,無論是在思政課堂,還是理論宣講、黨課報告,李明最喜歡出示這張照片,他總也講不夠十八洞村的變化,用總書記精準脫貧首倡地的動人故事,感染和激勵一批批年輕學子。

“17歲的馬克思在思考什麼?”

離開田間地頭,回到大學講堂,農大思政課是不一樣的氛圍。

上課時坐直,聽課記筆記,強調閱讀教材、文獻和經典,要寫馬克思主義研究論文,要學會獨立思考——李明“大思政課”的“嚴”是出了名的。曾經有學生在網上評論李明的課堂:“教學開始前大家就會關掉電腦收起手機的課。當時有幸坐在第一排,老師講起馬克思的墓志銘,終身難忘…… ”

在理論教學過程中,李明的教學方式在學生看來“傳統而嚴格”。有學生會很難了解一個大學教授緣何要在課堂上要求學生坐端正,還要求記筆記,甚至走在校園裡和李明教授偶遇,一些言行舉止如若教授看不過眼,比如吸煙,立刻會被當面批評。

上他的課,有學生感歎仿佛是被教授拿着“小鞭子”趕着。學生要認真聽講、閱讀經典、寫讀後感,但老師永遠比學生更勤奮,李明會一個字、一個标點地批改論文,連續8年為學生撰寫列印50多萬字的《通向精神家園》的課程讀物。2019年9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回信,李明立刻專門收錄到《通向精神家園》課程讀物裡,每年新生第一堂思政課必講習近平總書記的這封寫給農大師生的信。“我就是希望學生能通過閱讀這些文獻,培養他們對重要問題的正确認識,打好馬克思主義的底色,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李明說。

“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而獻身;那時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将屬于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将默默地,但是永恒發揮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将灑下熱淚。”40多年前,在新疆一個農村學校,坐在教室裡的李明第一次聽老師講馬克思17歲時寫的畢業論文;自擔任思政課教師30年來,在大一新生的第一節思政課上,李明總是會飽含深情地将這段話誦讀給他的學生們聽。“17歲時的馬克思在想什麼、思考什麼,而現在和馬克思同樣年齡的你們又在想什麼、思考什麼呢?”李明常常這樣追問自己的學生。在他看來,新生剛剛經曆過聯考,從高強度的學習模式中走出來,有些同學會進入“理想間歇期”,學習激情、奮鬥精神削減,甚至還有人“佛系”“躺平”。“學生們的理想,不該隻是進入一個理想大學或是将來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大學是追求真理學習知識的地方。什麼樣的生活是有意義的,什麼樣的追求是有價值的?這或許是大學生和研究所學生們最該思考的問題,幫助同學們樹立遠大理想,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接班人,是思政課最根本的戰略任務。”

近10年來,李明主持承擔博士生思政課“中國馬克思主義與當代”、碩士生“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中國共産黨‘三農’理論與實踐”課程并組建教學團隊。同時堅持守正創新,不斷推進教學改革,形成以教材、經典、文獻“三閱讀”為基礎,“讀書、思考、讨論”為基本,馬克思主義信仰對話互動六步教學法為基幹的創新型課程,2020年獲評北京高校優質大學課程。他還帶領青年教師開設“《共産黨宣言》導讀”課,2018年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之際首次開設便受到學生熱捧,成為每年200名同學“秒搶”課程。有同學在網上這樣給師弟師妹推薦:“馬克思的墓志銘,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各種名句,老師張口可背誦,曾有幸上過李明老師的黨課。”

向下紮根任重道遠

“‘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習近平總書記的悉心指導,為“大思政課”建設指明了方向。張晖告訴新京報記者,近三年來,中國農業大學開設了“請黨放心、強國有我”、“大國三農”系列課程、用心用情講好“脫貧攻堅故事”暖心課等10堂“大思政課”。其中,農大學生積極服務脫貧攻堅,發起“全國農科學子聯合實踐行動”,5年間已有全國50所高校、7萬餘名師生參與。開展“脫貧攻堅·青春建功”社會實踐,學校每年組織近3000學子赴百餘縣開展社會實踐,書寫學農為農的華章。

“學生跟着老師一起到農村去,看到真實的中國鄉村,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的同時,學生們也會主動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幫助農民銷售農産品。每一次對于學生來說都是一次非常難得的鍛煉、提升的機會。”

中國農業大學李明:把思政課開在田間地頭

學生們跟着老師一起到農村去,到老鄉家裡學習調研。受訪者供圖

李明說,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思政課程改革仍然任重道遠。堅持在教學實際中進行課程教學改革探索,開展對話式互動式讨論式教學,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建構和諧有效課堂,進一步提升課程建設品質,是一項長期的艱苦的探索性工作。如何用馬克思主義的真理之光照亮學生前行的路,更是思政課教師永恒的課題。

幾年前,李明曾陪年逾九旬的老父親回到自己生活過的新疆小村子,這個自己少年時代的村莊已然不再是兒時記憶中的模樣。“我甚至連路都找不到了。40年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讓家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為改革開放的同齡人和親曆者,自己的人生和命運必然和偉大時代緊密相連,我也将繼續把自己的經曆和思考講給新一代的同學們,希望他們在未來擔負起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使命,在書寫新百年偉業‘三農’華章中煥發青春貢獻力量。”

李明說,自己紮根于骨子裡的農村情結、教育情結将一直延續。他甚至還有一個夢想,将來有一天,他會重新回到家鄉,回到美麗的新疆,像自己少年時代聽老師講青年馬克思的理想一樣,給家鄉的孩子們繼續講馬克思,讓馬克思主義的真理之光把孩子們的前路照亮,讓家鄉廣袤的田野更加充滿希望。

新京報記者 曹晶瑞 攝影 王巍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郭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