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車企玩手機,手機企業造車,他們跨界是反哺主業還是擴大生态?

作者:汽車縱橫AutoReview

車企跨界投身手機,手機廠跨界投身造車。盡管雙向奔赴的各方意圖不一,但對産品間智能化發展的趨向則正在殊途同歸。

對比銷量,蔚來汽車似乎遇到了麻煩。2月,蔚來汽車共傳遞6131輛,僅為前月9652輛傳遞量的63.5%。與此同時,蔚來汽車銷量依然不及理想汽車、哪吒汽車和小鵬汽車,位居新勢力造車的第四位。在放緩的銷量增速現實下,蔚來汽車于早前獲得70億元融資時對賭的“2020年至2025年總營收4200億元”目标似乎又增添了些許不确定性。這使得蔚來汽車開始考慮在更多方面着手布局。3月10日,蔚來汽車采用介紹方式在港交所上市,并不涉及新股發行及資金募集,蔚來汽車方面聲稱,其目的是為投資者提供備選的交易地點,以期達到擴大投資者群體目的。而在吸引消費者方面,近期蔚來汽車則脫開主業,産生對手機業務的拓展興趣。

車企玩手機,手機企業造車,他們跨界是反哺主業還是擴大生态?

打開招聘網站并搜尋蔚來職位,可以很輕易地看到蔚來汽車正在積極擴充手機相關團隊,從無線測試工程師、通信測試工程師、車機互聯産品等招聘職位要求中,均提出了對手機、Android測試等開發方面的需求。同時另有消息稱,原美圖手機總裁尹水軍将負責牽頭蔚來手機業務。這一舉動着實令人驚詫,但又在情理之中。對向來以服務著稱的蔚來汽車來說,打破車機邊界或将成為新的服務亮點,而通過手機協同互聯能力,以更好發揮汽車智能化功能,似乎關系着其能否快速獲得新業務增長級。同時還可預見的是,手機可以提供更具個性化的内容服務,對建構産品生态商業閉環,增加使用者粘性大有裨益。

當然蔚來汽車并非跨界手機的“孤勇者”,吉利汽車的進度顯然要更快一些。2021年9月,吉利投資100億元人民币創辦湖北星紀時代科技有限公司,以示向手機行業“進軍”,随後又收購手機制造商魅族,意圖打造出對标蘋果的手機産品。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曾對進軍手機領域一事表态,“手機不僅是快速疊代的随身移動終端,也是電子産品市場驗證及軟體創新的應用載體。”期望能将一部分手機創新成果轉移到汽車中應用,以實作車機和手機軟體技術的緊密互動。

車企玩手機,手機企業造車,他們跨界是反哺主業還是擴大生态?

不過從吉利目前在多領域産業布局情況看,擴大手機業務的意向有限,動機依舊是為了汽車智能化轉型鋪路。TCL創始人李東生認為,吉利、蔚來等車企入局手機是行業發展競争使然,移動通訊終端正成為包括智能汽車在内的智能網際網路應用基礎,是以車企在投身智能化發展過程中,到手機行業尋求新的機會也順理成章。

車機、手機的一步之遙

在琢磨手機對車企的吸引力究竟如何前,先來關注一下目前汽車上搭載的車機系統情況。仍以吉利為例,吉利早在2011年便着手智能化方面的布局,特别是2016年吉利戰略投資億咖通科技公司之後,從智能座艙解決方案着手,至今已接連推出了吉利銀河OS以及GKUI極客智能生态系統,甚至還與聯發科合作釋出首款自主主導的E系列車機晶片。在控件生态方面,GKUI極客智能生态系統可以将常用應用以UI形式在桌面呈現,控件也會推送相關資訊以輔助使用者操作,同時加入更多諸如音樂、新聞、地圖等第三方開發應用,來提供類似手機的使用體驗。目前,該系統已經在吉利汽車旗下超過20款車型上實作搭載,累計使用者超過百萬。有趣的是,不論是GKUI極客智能生态系統還是其他有相似功能的車機系統,均對控件智能化發展提出來一系列新需求,包含AI雲、車輛、智能家居、智能手機、智能手表在内的生态閉環逐漸成型。

車企玩手機,手機企業造車,他們跨界是反哺主業還是擴大生态?

不過需求歸需求,回歸實際情況,不可否認這種車機相較于智能手機,響應速度慢、應用軟體少,使用體驗仍然隻是相似而非相同,處理晶片與手機晶片仍有差距。這一方面是受到傳統車企造車硬體為主、軟體為輔的觀念影響。但随着新勢力造車的興起,具備OTA更新疊代優勢的軟體智聯生态正在成為發展新思維,車機系統逐漸走向硬體拓展性能邊界,且将控制權過渡給軟體的方向,這種觀念正獲得扭轉。另一方面是由于車載晶片需要滿足嚴苛的車規要求,例如溫度适應範圍、震動、電磁幹擾等,是以符合車規級要求的晶片通過率較少,車企采用的晶片性能普遍落後于消費電子領域。是以面對發展過程中仍存在的車機智能化掣肘,車企與其讓車機系統按部就班緩慢發展,組建或收購手機技術團隊獲得相關專利,直接吸收手機系統的長處,似乎不失為一種新選擇。

車企玩手機,手機企業造車,他們跨界是反哺主業還是擴大生态?

吉利收購魅族手機一事便是這種思路的展現。據魅族手機公開資料,在知識産權方面,魅族專利申請達3358件,其中發明專利達2490件,包括mBack互動、一刀切天線、基于電荷泵技術的Super mCharge快充等技術。2019年魅族釋出的一體化真無孔全無線手機魅族zero,更是一次重新整理了超過100項專利成果。在研發團隊方面,魅族的Flyme團隊架構尚存,不論是其多年來對智能手機使用者使用體驗的深耕,還是簡約風格的設計理念,仍受到一批閱聽人支援。基于以上兩點,魅族的确具有加快吉利在車機智能化發展進度的潛力。

當然從商業角度看,除了改善車機體驗以反哺主業的選項,車企跨界手機也是謀求多元化發展的業務嘗試。魅族手機在2017年“機海戰術”失敗之後,業績就開始走向下坡路,以至于如今面對衆多國産廠商,無論是管道、研發還是資金儲備陷入全面危機。而吉利坐擁龐大的汽車供應鍊、晶片、資金實力,的确具有将魅族手機拉出困境的能力。同時,一旦手機業務起飛,吉利在數字化轉型浪潮中也能獲得更多主動權,可以實作更多生态關聯。李書福表示,“手機可以接車聯網、衛星網際網路,打造豐富的消費場景,做強生态圈,跨界打造使用者生态鍊,将為吉利建構一條新的護城河。”

為何“落子”汽車

車企跨界手機,反過來手機廠商同樣意識到自身在汽車智能化方面的優勢。消費電子産品相比汽車疊代更加迅速,得益于發達且完備的制造供應鍊,手機市場已成為全球競争内卷最為激烈的市場,在各個級别、價位均充斥着品牌衆多的競争者。而汽車行業正處于燃油與新能源的交界變革時期,傳統車企及造車新勢力在智能化方向的OTA更新才剛剛興起,但以OTA為代表的軟體系統技術在手機移動端早已得到成熟運用。是以向汽車行業“落子”,手機廠商似乎不乏機遇。

車企玩手機,手機企業造車,他們跨界是反哺主業還是擴大生态?

在官宣進軍新能源汽車之後,小米造車正有條不紊地進行。2021年6月,小米與旗下基金參與投資了縱目科技、禾賽科技、幾何夥伴等公司,着手在自動駕駛系統、雷射雷達、毫米波雷達領域布局。同年8月,小米又斥資7737萬美元收購自動駕駛公司深動科技,獲得ADAS系統的感覺、定位、規劃及控制算法等技術儲備。随後便是小米汽車科技有限公司成立,首期投資100億元人民币,總部落戶北京亦莊,并規劃了兩期年産能30萬輛的建設目标。雷軍表示,小米造車進展遠超他的預期,并預計小米汽車于 2024 年上半年正式量産。

建構智能硬體生态是小米的長處。雷軍曾在2021年10月的投資者大會表态:“做汽車業務并不是為‘出風頭’,小米從智能手機到智能家居及智能辦公,已建立起全智能生态,若能與電動汽車深度整合,将呈現出極具前景的擴張性。”目前小米全智能生态正全力向汽車業務傾斜,其中最直覺的表現是小米手機部對汽車業務進行技術輸送。小米手機部總裁曾學忠表示,小米手機部正在與汽車團隊進行多元度技術交流,範圍涉及電池、影像、軟體以及供應鍊。2022年,手機部還将向汽車團隊輸入一部分軟體技術人才。

車企玩手機,手機企業造車,他們跨界是反哺主業還是擴大生态?

華為“造車”更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3月16日,華為在全屋智能及全場景新品春季釋出會期間宣布AITO問界M5四驅旗艦版車型上市。從“不造車”到HUAWEI HiCar智能方案,從鴻蒙智能座艙再到華為和賽力斯合作品牌AITO,華為在造車這件事的參與程度越來越深。當然按照官方說法,華為的目标是幫助車企造好車、賣好車,定位依舊是一個供應商角色。但不可否認,通過多年深耕ICT和手機行業,華為在5G技術、車載傳感器、車機系統等方面的确有着十分明顯的技術優勢。

當然跨界投資機遇與風險同在,小米、華為等手機跨界汽車的先驅蘋果,其造車計劃則一路坎坷。早在2014年,蘋果CEO庫克便準許了蘋果電動汽車的“泰坦計劃”,到2018年,其自動駕駛測試車就已達70輛。但由于管理層對開拓汽車市場的沖突及猶豫,核心成員不斷離職,高管團隊經常換血,蘋果的造車項目直到2019年才算正式開啟,進度緩慢,Apple Car依舊神龍不見首尾。

車企與手機廠商雙向跨界,彼此之間至少有一點是相似的,其所處行業均在尋找新的轉型更新突破口。汽車的智能化發展愈發多樣,搭載的技術端口更加集中,相比過去,汽車本身更像是一個功能多樣的智能終端載體。而手機成熟的協同互聯能力,則讓汽車智能化拓展的邊界具備了更多可能。不過随着汽車、手機互相融合,廠家互相跨界或合作或将成為一種新常态。

車企玩手機,手機企業造車,他們跨界是反哺主業還是擴大生态?
車企玩手機,手機企業造車,他們跨界是反哺主業還是擴大生态?

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全球同步發售

點選“”,下載下傳PDF版報告

車企玩手機,手機企業造車,他們跨界是反哺主業還是擴大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