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影響了張大千的他,如何在書壇循古出新?

清末民國書壇,随着新材料的出土和照相、印刷等技術的出現,書家得以通過更多管道汲取曆代書法的養分,進一步探索書體創新的可能性。其中,曾熙是為數不多五體兼擅、融合碑帖的書家,他以碑法入帖,書風高逸穆靜,直逼晉賢。曾熙與好友李瑞清交情甚笃,二人共同設帳收徒,傳播書學、畫學,門下有張大千、呂鳳子、姜丹書、胡小石等。曾熙去世後,曾、李二人的弟子發起成立了“曾李同門會”,會址就在上海法租界張善孖、張大千兄弟寓所,影響至今。現精選曾熙臨摹篆、隸、楷、行名碑名帖作品,展現曾熙書風的演變脈絡,以飨讀者。

影響了張大千的他,如何在書壇循古出新?

曾熙(前排中)與張大千(後排右一)、王個簃(後排中)等友人合影

一、篆書

曾熙與篆書結緣最早,曾熙秉持“神遊三代,目無二李”的理念,主張跳過“二李”小篆範疇,從三代文字(主要是商周金文)中去汲取養分,凡《大盂鼎》《毛公鼎》《散氏盤》《頌鼎》《師酉敦》等各類金文,無所不臨,以此來建構書法之氣與骨。曾熙對各種風格的經典之作如數家珍,以至于可以望其仿佛而知其國别:“大抵雍容肅穆者,魯也;俊傑廉捍者,齊也;凝重笃實者,晉也;雄橫恣肆者,楚也。”而後根據不同地域書風的審美特質而進行不同程度的再現與表現,并進行巧妙地化用和嫁接。

臨《師酉敦》

影響了張大千的他,如何在書壇循古出新?

臨《頌鼎》

二、隸書

曾熙隸書在當時評價最高,曾熙一生遍臨漢碑不下數十種,如《禮器》《曹全》《張遷》《石門》等。一九一七年張祖翼去世後,《申報》刊文曰:“今張君作古,就記者所知,目前滬上工篆隸者。當推湘名士曾農髯為首屈一指矣。”曾熙的好友李瑞清對其隸書更是推崇備至,稱:“自魏晉以來,能傳中郎之絕學,惟農髯一人。”

影響了張大千的他,如何在書壇循古出新?

臨《華山碑》

影響了張大千的他,如何在書壇循古出新?

臨《夏承碑》

影響了張大千的他,如何在書壇循古出新?

隸書課徒稿之節臨《張遷碑》

三、楷書

曾熙于楷書無所不臨、無所不精,從擘窠大字到蠅頭小楷,皆能神似。從臨古作品的取法來看,其楷書主要取法《張黑女》《瘗鶴銘》《黃庭經》,将其獨特的“顫筆”融入溫雅簡淨的楷書書風中,更添高古之氣。

影響了張大千的他,如何在書壇循古出新?

臨《黃庭經》

影響了張大千的他,如何在書壇循古出新?

小楷冊

影響了張大千的他,如何在書壇循古出新?

臨《瘗鶴銘》

四、行草

作為典型的篆、隸、楷精能的碑學書家,曾熙的行草書成就長期不為世人所知。客觀來講,與李瑞清一樣,曾熙在經典法帖上所下的功夫與碑版石刻不能等量齊觀。對此,清道人曾坦言:“餘幼習鼎彜,長學兩漢六朝碑碣,至法帖了不留意,每作箋啟,則見困踬”。與李瑞清不同,曾熙以“南宗”著稱,所取諸碑多圓融暢達之類,以篆籀法出之,在進行行草書臨摹時并不需要意識上的刻意轉換,而古意自出。

影響了張大千的他,如何在書壇循古出新?

節臨《急就章》

影響了張大千的他,如何在書壇循古出新?

贈張大千論書橫幅

《曾熙臨古書法作品集》為紀念曾熙誕辰160周年所出版,曾熙曾孫曾迎三先生所編,中國國家博物館副研究館員王高升先生作序,題為“循古知源 博取會通 ——曾熙書法臨古的理念、風格與價值”。本書收錄曾熙臨古作品篆書、隸書、楷書、行草共百餘件。

| 内頁圖檔 |

影響了張大千的他,如何在書壇循古出新?
影響了張大千的他,如何在書壇循古出新?
影響了張大千的他,如何在書壇循古出新?

| 實拍書影 |

影響了張大千的他,如何在書壇循古出新?
影響了張大千的他,如何在書壇循古出新?
影響了張大千的他,如何在書壇循古出新?
影響了張大千的他,如何在書壇循古出新?
影響了張大千的他,如何在書壇循古出新?
影響了張大千的他,如何在書壇循古出新?
影響了張大千的他,如何在書壇循古出新?

《曾熙臨古書法作品集》

曾迎三 編

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