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2020年以前,或許我們從未親身經曆過持續時間如此長的疫情。2002年非典爆發,是很多當代人對疫情的第一次認知,然而非典來得快走得也快,2003年便被逐漸消滅。
新冠疫情爆發距今,已經有足足三年的時間。雖然大陸疫情防控措施做得很好,但是每年時不時都會出現一些案例,甚至國外疫情還在不斷演變。這種循環往複的情況既讓人們适應了疫情之下如何保持正常生活的節奏,又在内心焦慮着究竟要到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在人群密集的地方扯開口罩開心暢懷。

對現代社會的我們而言,疫情少見可怕而麻煩。然而在中國古代,疫情不僅可怕,還頻繁。
據《中國古代疫情》年表統計:從公元前兩百多年到上個世紀民國初年,兩千一百多年的時間内中國爆發的重大疫情總共有352次,平均下來每六七年便會爆發一次。而單清朝就有115次疫情爆發,平均不到三年便有一次。
這種類似“家常便飯”的疫情,讓中國古代的人民飽受其苦,同時在幾千年的抗疫史中總結了許多抗疫的經驗。
古代的疫情的記載
古人在很早以前便對疫情的特點和爆發原因有了一定的認識,并且這些認識我們能夠在史料上尋到相關的記載。如《周禮·天官·冢宰》:
“疾醫掌養萬民之疾病,四時皆有疠疾。”
疠疾在不同季節都會爆發,并且有專門的醫生來進行診治。
《素問·本能病》篇:“厥陰不退位,即大風早舉,時雨不降,濕令不化,民病溫疫,疵廢。風生,民病皆肢節痛、頭目痛,伏熱内煩,咽喉幹引飲。”
《黃帝内經》中指出,瘟疫的産生多是因為氣候反常導緻百姓染病,而這種病又會不斷地進行傳染擴散。
這些關于疫病的理論和記載,不僅證明了疫情早早存在,也說明古人對疫情有了一定程度的認知,進而積累了相應的疫情管控和防治經驗。
古代疫情的防治與管控
- 遷走隔離
因為疫病有很大的傳染性,是以關于傳染源的隔離與管控便很重要。早在秦朝的時候,便有專門用來隔離病患的處所了,在那時被稱之為“疠所”。染病的患者應該被立即上報,朝廷便會派醫官前來進行診治或帶走隔離。
漢代的時候,也會專門尋找空出來的院子作為隔離場所,将患者與普通群眾隔離開來進行醫治和防止疫病的傳染。
《漢書·平帝紀》:“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
到了後世,相關的疫情防控措施做得更加完善,專門的疫情隔離醫治機構也出現了。如在宋朝出現的将理院、明朝的惠民藥局等,都是官方為了防治疫情所辦的隔離機構。
- 藥物防治
雖然古代醫學技術并沒有如今先進,但是吃藥防治疫情也是他們的重要防疫手段。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不僅記載了疫病的相關内容,還囊括了許多如何防治疫情的藥方。
除此之外,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一書中,也記載了一些如辟瘟疫藥幹散、老君神明白散等防治疫情的方劑。
到了唐代,除了内服方劑進行防治之外,外用的防治手段也多了起來,如沐浴熏香保持身體健康。
- 淨化環境
古代疫情爆發的緣由大多是氣候大變如幹旱、洪災,或是戰争。而這些因素導緻災後死屍橫陳,病菌自然而然就擴散開來了。因為除了針對人的疫情防控和管理之外,古人對周遭環境也進行了處理,而這種主要手段便是熏香。通過熏香,不僅能夠改變人們周遭環境的氣味預防呼吸感染,還能有效地對空氣進行消毒。晉代葛洪便提出用雄黃等進行熏香,李時珍甚至提出了蒸汽消毒法,這種方法直到清代都仍在被應用:
“天行時疫傳染,凡患疫之家,将病人衣服于甑上蒸過,則一家不染。”
将病人所用的衣物通過蒸汽進行高溫消毒,之後全家都不會有染上疫病的後顧之憂。
無論是熏香還是消毒,都涉及到了對病菌的消滅。雖然古人沒有顯微鏡,也沒有發現病菌這一概念,但實際上早已采取了一系列的針對措施。
除此之外,在在治理病患的時候,無論是醫者還是其他人也會用面巾遮住自己的口鼻預防感染。
當然,由于古代封建迷信嚴重,也有很多奇葩但完全沒有任何作用的防疫措施。比如找高僧祈求佛珠或者找道士尋找符紙或符水。
這是因為在針對疫病無奈之下所産生的的一種恐懼,他們将疫情妖魔化,認為隻要有符紙便能鎮住妖魔,疫情自然也就不再有了。
尾聲
在科學水準不甚發達的古代,雖然沒有完全治療疫病的藥物,很多人在疫病面前隻能表現出無能為力的狀态,但是人們對于疫病的防治從來都沒有放棄過。從隔離病患任其聽天由命到研制出預防的藥方,甚至針對周遭環境進行消毒淨化等,都是一代又一代人在對抗疫情方面的智慧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