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Android 旗艦之王的過去與未來

從 2008 年 Google 推出第一部 Android 手機開始,我們所處的網際網路世界便闖入了快車道,Android 與 iOS 相愛相殺,讓我們見識到小小手機的強大,進而催生出移動網際網路産業,後者對現實世界進行了一番天翻地覆的改造。

在這段不長不短的年歲中,有一家美國公司一直伴随 Android 走到今天,他們同樣經曆着巨變。

骁龍,親曆智能手機時代出現的一切

智能手機時代早期,手機新品多點開花,晶片技術多方萌芽,彼時各家所占市場佔有率都不算多,畢竟蛋糕也還沒做大,但那時發展方向已經非常明确:諾基亞為首的半智能手機已成明日黃花,Android 勢頭正猛,即便形态、功能仍顯稚嫩,但取代塞班系統已成定局。

高通早在 2007 年便推出了首款骁龍晶片,從骁龍 S1 到 S4,見證着 Android、Windows Phone 兩大陣營從兩強相遇到一家存活。

骁龍 S 系列最早産品骁龍 S1 晶片,基礎頻率最高隻到 1GHz、單核,那個年代還是主要以 CPU 為主,沒有獨立圖形處理器,但當年也有不少主流裝置選擇它:HTC Wildfire、LG Optimus 系列等等。

Android 旗艦之王的過去與未來

▲ HTC Wildfire 系列,圖檔來源:Geekanoids

硬體能力的持續更新在不斷推動着移動應用體驗的提升,同時,移動應用也在反向推動硬體的更新疊代。對此,高通還一直在進行未雨綢缪的布局,比如在 2009 年以 6500 萬美元現金收購了 AMD 的移動圖形晶片資産,那是 Adreno GPU 的前身,這為後續手遊崛起完成了原始積累。

有了 Adreno,骁龍 S 在晶片組內建度上高人一籌,以此實作了定位躍遷,被越來越多旗艦手機采用。伴随着高通骁龍的不斷壯大,路上加盟的兄弟團成員越來越多,其中就包括小米。

2011 年,雷軍以小米創始人的身份,站在北京 798 藝術中心,釋出了第一部小米手機,台下人聲鼎沸,台上熱淚盈眶。

Android 旗艦之王的過去與未來

▲ 小米十周年演講上,雷軍用 PPT 回顧初代小米手機

彼時雷軍手上的機器,裡面就有一顆骁龍芯,具體來說是骁龍 S2 晶片。

從那時起,骁龍和小米就成了一對互相成就、共同進退的品牌。

在随後的數年時間裡,骁龍 S 系列一往無前,制程工藝從 65nm 提升至 28nm,核心頻率提升至最高 1.7GHz,記憶體規格從 LPDDR 到雙通道 LPDDR2。

一步一腳印,高通骁龍逐漸在旗艦領域站穩腳跟。

是時候開始下一個階段了,2013 年初高通對 S 系列重新規劃命名,推出骁龍 600 等晶片組,S 系列成為曆史。

新階段的前旗艦平台:骁龍 600 (2013 年)

骁龍 600 晶片組提供了四顆 Krait 300 核心,比骁龍 S4 Pro 處理器多了 40% 的性能提升。這等運算能力放在那時算得上鶴立雞群,為手機廠商們提供了一個秀肌肉的平台。

它內建了藍牙 4.0、802.11n/ac 無線網絡、NFC 近場通信、支援拍攝 1080P 高清視訊,還有 DTS-HD 和杜比數字增強技術。從那時起就能看出,骁龍的發展路線已經不再是單純地堆 CPU 算力,攢 CPU 核心,而是全面開花,争當一名六邊形戰士。

與此同時,三星和聯發科甚至推出了八核心架構,骁龍卻在這廂不慌不忙地把水桶的短闆補上。當時搭載骁龍 600 晶片組的機型有:HTC One M7、Nexus 7、OPPO N1、vivo Xplay。

Android 旗艦之王的過去與未來

那時的 Android 手機廠商們在高通骁龍提供的平台上,開始嘗試點亮不同的技能樹,衍生出「性能流」「影像流」「音頻發燒流」等路線。

至此,Android 陣營打開了一張差異化路線圖,「擁抱開放」成了 Android 和高通骁龍的共同話題。

同年,高通骁龍的另一條産品線正在蓄力,準備迎接屬于它的未來,那就是骁龍 800 系列。

骁龍的全新裡程碑:骁龍 800/801/805 (2013-2014 年)

骁龍 800 系列誕生于 2013 年 1 月,但直至次年 2 月誕生了骁龍 801 之後,才算正式走進人們的視野。

與此同時,骁龍 600 系列歸入高端市場。

骁龍 801 在骁龍 800 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些更新,采用四核 Krait 400 核心設計和 Adreno 330 圖形處理器,還提供了 QC 2.0、LPDDR 3 記憶體、藍牙 4.0 和對 2K 分辨率螢幕的支援,甚至有了 4K 視訊錄制的能力,建立在這款晶片之上,誕生了許多經典機型,包括 LG G3、HTC One M8、三星 Galaxy S4、索尼 Xperia Z3、小米手機 3、錘子 T1、OPPO Find 7、一加手機 1。

Android 旗艦之王的過去與未來

自這一代計算平台起,我們慶幸看到越來越多中國手機品牌登上曆史舞台,而且用不了很長時間,他們就會成為 Android 陣營裡的王牌。

開啟 64 位時代:骁龍 808/810 (2014 年)

2014 年,Android 迎來 64 位時代,得益于高通在這一年更新了采用 20nm 制程工藝的骁龍 808 和 810 SoC。

骁龍 810 首次在旗艦産品中采用八核架構(4 x Cortex-A75 + 4 x Cortex-A53),還有 Adreno 430 圖形處理器。

而骁龍 808 則采用了六核架構(2 x Cortex-A57 + 4 x Cortex-A53)以及 Adreno 418 圖形處理器。

Android 旗艦之王的過去與未來

▲ 華為代工的 Nexus 6P

口碑之作:骁龍 820/821 (2015 年)

高通在 2015 年推出的骁龍 820 系列中,啟用全新定制 CPU 架構 Kryo,采用三星 14nm 工藝制程和四核(2+2)設計,通過提升核心頻率的方式,實作綜合性能的提升,而且核心數量減少,整體功耗控制更佳。

這代采用的 Adreno 530 圖形處理器,相較前代有了 40% 的性能提升,同時功耗也實作了同等量級的壓縮,在遊戲性方面攻城略地。

這一年,高通高舉異構計算大旗,在骁龍 820 中內建了 Hexagon 680 DSP(數字信号處理器),分擔 CPU、GPU 的部分工作,包括計算機視覺、運動傳感器和部分圖像處理任務等等,有效降低了 SoC 整體功耗。

Android 旗艦之王的過去與未來

▲ 小米 5

這一概念在今天看來很常見,但在當時卻是一大創舉。也是從那時起,Google Pixel 的人工智能成了系列一大賣點,一部分功勞可以歸于高通骁龍的異構計算政策。

也是從這時起,系統級晶片 (System on Chips, SoC) 開始走向台前,在骁龍 820 上,內建了 CPU、GPU、LTE 基帶、DSP、ISP 衆多晶片子產品,這已經不是一塊簡單的計算處理器,而是集全能于一身的能量核心,手機全身上下所有子產品,都聽從它的發号司令。

一塊小小晶片卻坐擁如此高的內建度,骁龍有了難以匹敵的壁壘優勢。

值得一提的是,那年首款搶發搭載骁龍 820 的手機是樂視 樂 Max Pro,不過是以工程機的名義推出的,限量一千台。真正的量産産品依舊花落小米,彼時小米已不再青澀,他們已經準備推出第五代旗艦手機了。

高光時刻:骁龍 835 (2016 年)

有了骁龍 820 推動的良好口碑,高通骁龍在 2016 年 11 月迎來了另一個高光時刻,那是骁龍 835 誕生的一年,也是「小米釘子戶」小米 6 誕生的一年。

Android 旗艦之王的過去與未來

▲ 小米 6

骁龍 835 采用了 (4 + 4) Kryo280 架構,大核心頻率為 2.45GHz,小核心頻率為 1.9GHz,采用三星 10nm 工藝制成,比起骁龍 820 有了 27% 的性能提升,晶片尺寸卻減少了 30%。

強大機能成了骁龍多重功能的墊腳石,這代 SoC 支援 4K 分辨率螢幕、UFS 2.1、LPDDR4x 四通道記憶體、雙 14bit ISP(圖像信号處理器)以及 QC 4.0 快充等功能,骁龍移動計算平台在這時已初現原型。

在骁龍 835 的基礎上,高通在未來數年裡不斷精進,推出了骁龍 845、骁龍 855 兩代 SoC,在這之後,我們終于在骁龍 865 移動平台上,迎來了 5G 時代。

大舉進軍 5G 時代:骁龍 865/865 Plus (2019 年)

骁龍 865 的最大賣點之一,就是可以通過搭配骁龍 X55 5G 數據機,支援全球絕大多數地區的頻段組合,如毫米波以及 6GHz 以下的 TDD/FDD 頻段,還有非獨立(NSA)和獨立(SA)組網、動态頻譜共享(DSS)、全球 5G 漫遊和多 SIM 卡設計。

此外,它也擁有遠超同行的 7.5Gbps 峰值下行速率,人們直呼「買基帶送晶片」。

5G 網絡之外,骁龍 865 采用「三叢集」架構設計,此類「1+3+4」的核心架構一直沿用至最新一代骁龍移動平台上,它還将圖形處理器更新至 Adreno 650。

這代 SoC 還最高支援拍攝 2 億像素照片,錄制最高 8K/30fps 的視訊,此外它提升了對螢幕重新整理率的支援力度,從前代的 90Hz,一口氣提升至 144Hz。

Android 旗艦之王的過去與未來

▲ OPPO Find X2 Pro 竹青版

也是從那一年開始,高刷屏不再是頂級旗艦才有的「特權」,成了各價位産品的标配項,這對消費者的體驗提升巨大,人們對高重新整理率的感覺,遠比單純提高像素密度要強。

骁龍 865 的代表機型有三星 Galaxy S20 系列、一加 8 系列,OPPO Find X2、小米 10 系列。這個時候,國産品牌已經成了 Android 陣營主力軍。

5G 開始成為标配:骁龍 888/888 Plus/870 (2020 年)

2020 年底釋出的高通骁龍 888,是第一款采用三星 5nm 制程工藝的高通骁龍移動平台,并內建了骁龍 X60 5G 數據機,八核三叢集架構維持不變,Cortex-X1 大核最高核心頻率為 2.84GHz,圖形處理器更新至 Adreno 660,圖形渲染速度提升 35%。

另外骁龍 888 支援 QC 5.0,這時旗艦手機的快充功率已經達到百瓦級别。對于這代 SoC,高通在 AI 能力上花了不少功夫,其內建了第 6 代 AI 引擎,全新的 Hexagon 780 處理器能夠實作每秒 26 萬億次運算(26 TOPS)在 AI 引擎的幫助下,人工智能在移動影像方面,發揮着愈發重要的作用,計算攝影成了當年旗艦手機的品宣主力。

Android 旗艦之王的過去與未來

▲ vivo X70 Pro+

除了人工智能對計算攝影的助力,骁龍 888 本身也擁有不俗的影像能力,它是首款支援 3 個 ISP 的骁龍晶片,它的運算能力強大到能夠同時錄制 3 條 4K HDR 視訊,另外支援三重并發特性,若手機配有三個不同焦段和像素水準的攝像頭,這三個攝像頭可以在背景同時運作,聽候使用者調用,切換鏡頭時就會更絲滑。

此時骁龍已經在移動手機領域成為無可争議的龍頭,是 Android 陣營裡的頂級旗艦繞不開的選項。我們熟悉的機型就有 OPPO Find X3 Pro、一加 9 Pro、vivo X70 Pro,它們無一例外都把影像能力放在宣傳頁面中最顯眼的位置上。

未來,骁龍無處不在

到了 2022 年,骁龍旗艦移動平台啟用了新的命名方式,抛棄原有骁龍 800 系列命名,換成了更簡潔的骁龍 8 Gen 1,或者直接叫它骁龍 8。全新的系列名稱,也意味着全新的産品政策。

在性能方面,骁龍 8 依舊強悍,一個 Cortex-X2 3.0GHz 超大核,三個 Cortex-A710 2.5GHz 大核,加上四個 Cortex-A510 1.8GHz 小核,組成熟悉的三叢集八核架構,性能排程政策更加合理,成果斐然。

Android 旗艦之王的過去與未來

新的 Adreno 圖形處理器渲染能力提升 30%,這在我們的實測過程中得到了驗證,對于原神這類高負載遊戲,骁龍 8 已經能夠長時間穩幀運作,配合 Vulkan 的多項優化,甚至可以将移動遊戲性能提升 60%。

在此性能基礎上,骁龍 8 帶來了第 4 代 Snapdragon Elite Gaming 技術,其中包含 VRS Pro(可變分辨率渲染進階版)、Adreno Frame Motion Engine(圖像運動引擎)、立體渲染等多項針對遊戲性而推出的新技術,為移動電競鋪路。

另外,骁龍還推出了 Snapdragon Sight 骁龍影像技術,其中打包了整套影像提升技術,包括 18-bit ISP、8K HDR、超級多幀引擎等等,目的很一緻:拔高影像基礎,讓有能力的廠商調教出更出片的相機功能,進而讓有能力的使用者拍出更具質感的照片,在綜合影像能力上,領先其他晶片廠商一個身位,終端廠商們自然更願意優先選擇骁龍芯。

Android 旗艦之王的過去與未來

▲ iQOO 9 Pro

從骁龍 820 啟用 SoC 理念起,骁龍就在 CPU、GPU 之外不斷尋求大的突破:多 ISP、人工智能、快充、5G 基帶、數字音頻、資料安全,這些成了骁龍後期更為注重的特性,因為随着 CPU 算力達到某個高度,單純的 CPU 算力提升能為使用者在體驗層面帶來的甜蜜程度不再明顯,意識到這一點的骁龍,為自己找到了新的發展方向。

數年積攢下來的整合能力,幫助骁龍開拓新的邊界,尋求多個次元進化,最終在骁龍 8 時代徹底蛻變成更完善的移動平台。

往前回看,正是高通在智能手機發展程序中進行的一次次調整和進步,造就了如今的骁龍品牌。

當下,骁龍不再拘泥于手機領域,已在汽車、XR、PC 等領域耕耘多年,壯大成高通旗下最不容忽視的獨立品牌。我們定然會在更多形态的消費産品上見到骁龍的身影,這位巨龍,未來還将書寫更多奇迹。

Android 旗艦之王的過去與未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