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紫色土上的綠色變遷——甯化縣積極探尋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之路

作者:甯化縣融媒體中心

茂密的樹林覆寫着山巒,一群群鳥兒在水土保持科技示範園區飛翔……春回大地,甯化縣處處青山蔥郁,煥發着勃勃生機。

紫色土上的綠色變遷——甯化縣積極探尋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之路

昔日,甯化縣飽受水土流失之苦,是我省最嚴重的水土流失縣之一。據1995年全省衛星遙感普查,甯化縣水土流失面積455平方公裡,占縣域總面積的19.15%。秃嶺荒山中,一下雨,雨水就裹挾紫色土卷入河裡。當地百姓流傳着一句順口溜:此山一無毛、二無皮、三無肉,隻剩下光骨頭(母岩)。

紫色土流失面積大而集中,流失強度大,治理任務艱巨。多年來,甯化縣廣大幹部群衆發揚“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學習借鑒“長汀經驗”,圍繞打好水土流失治理攻堅戰、誓把荒坡變綠洲的目标,創新機制,精準治理,着力打造高标準的水土保持示範樣闆。

20多年來,全縣累計完成投資6.5億元,其中上級補助4.1億元、地方配套2.4億元,累計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30.87萬畝,先後獲得第四批國家生态文明建設示範市縣和首批國家水土保持示範縣,是粵閩贛五市十四縣流失面積減少最多的縣。

這些“國字号”招牌的背後,凝聚着甯化幹群的艱辛付出與努力。

甯化曾是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之一。在财力薄弱的情況下,如何破解治理難題?多年來,甯化縣創新舉措,探索建立了“政府主導、群衆主體,公司運作、大戶承包,土地流轉、農戶入股,機關包幹、社會參與,全面封禁、分類治理,長效管護、惠及民生”48字治理機制。

除了政府“真金白銀”的投入,甯化縣調動民間資本參與水土流失治理的積極性,多年來引導民間資本1.9億元共同參與項目建設。

紫色土上的綠色變遷——甯化縣積極探尋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之路

石壁鎮溪背村油茶種植示範基地

甯化縣厚德生态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杜秋生對參與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深有體會。2014年,他承包1萬多畝荒山開發種植油茶。這些年,縣水土保持中心幫助厚德公司立項國家水土保持工程建設“以獎代補”試點項目,獲得500多萬元的資金補助和技術指導,幫助改造坡耕地近4000畝、建設機耕路近16公裡、因地制宜配套建設截排水溝和蓄水池。通過治理,荒山變成了茂盛的油茶林,公司去年畝産茶油40公斤以上,年産值2400萬元。

水土流失治理,關鍵在于建構科學有效的防治體系。甯化縣完善治理規劃,創新治理舉措,探索出“魚鱗坑+山邊溝”“竹節溝+水保林”等五種模式,在各個地塊上科學配置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工程措施及農業技術措施,形成有效的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

甯化縣水保中心主任張運富介紹,除了工程措施治理水土流失,管住“柴刀”也很重要。縣裡實行燃料補助制度,積極引導群衆以電、煤、沼氣、液化氣等燃料代替柴草,累計發放非柴燃料補貼政策資金3942.5萬元,對全縣的水土流失區實行全面封禁治理。

據統計,甯化縣水土流失面積從1995年的455.34平方公裡減少到2020年的221.63 平方公裡,減少了233.71 平方公裡。經治理成功的地塊,植被覆寫度大幅提高;山地涵蓄水源、截留降水能力明顯增強,氣候得到調節改善,生态環境逐漸向良性發展。

山綠水清,生态環境好了,産業更加興旺,農民的腰包更鼓了。

紫色土上的綠色變遷——甯化縣積極探尋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之路

甯化縣在水土流失治理區,把推廣油茶、茶葉、果業、食用菌、林産業等特色産業與治理水土流失項目相結合,不但治理水土流失,同時促進産業發展。目前,甯化縣種植油茶20萬畝,每年給林農帶來直接效益達8000萬元。農民人均年收入由1995年的1919元增加到2020年的16783元,增長8.7倍。

水土保持,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守好綠水青山,才能換來金山銀山。經過甯化幹群20多年來的艱辛付出與努力,一幅“山清水秀、生态宜居”的大美畫卷正在甯化大地徐徐展開。

記者 劉博文 劉才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