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央視推出了不少優秀的曆史題材。《楚漢傳奇》、《朱元璋》、《隋唐英雄傳》、《貞觀長歌》等都是其中的上乘之作。
在這些優秀的作品中,導演不僅重制了曆史上那些氣勢恢宏的戰争場面,更是在政治、文化上抹上了濃厚的一筆。
欣賞完畢,我們不禁感慨曆史上中華文明的光輝璀璨,更是免不了對這些英雄人物進行品頭論足。
甚至有時候,我們還會架空曆史,針對漢高祖劉邦、唐高祖李淵和明太祖朱元璋他們各自的軍事集團進行對比,看看哪一個集團的實力是最強的。
下面就讓我為大家來一場“關公戰秦瓊”的比較吧!

三位開國君主自身能力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
我們先來介紹一下這三位開國皇帝自身的能力。
1.漢高祖劉邦
按現在的話說,劉邦在早年間就是一個挂着鄉村街道辦主任職位的街溜子。
曆史書上評價他:不事生産,專好遊俠。說白了就是不務正業。
在他結交的朋友中,樊哙是殺狗的屠戶,盧绾是整日裡鬥雞的賭徒,周勃是專業喪葬隊伍裡的鼓吹手、夏侯嬰是縣衙裡趕車的“司機”,隻有蕭何教育程度高一些,也不過是縣衙門裡的文書。
然而就是這樣的一批人,竟然在秦朝末年那個動亂的年代,接連打敗了秦二世、六國舊貴族和西楚霸王項羽,最終統一了天下。
當然隻靠這些販夫走卒也不行,劉邦在挖掘人才和使用人才方面發揮了他超高的情商、展現了他博大的胸懷。
他把張良、韓信、陳平、郦食其、英布、彭越等人,紛紛吸納至麾下,并且根據他們的需求和特長能夠知人善用。
相比較自負、薄恩寡義的項羽,劉邦對這些人禮賢下士,他們在他的麾下才能得到施展,精神上得到了滿足,自然是歡天喜地,恨不得把身上的能耐都使喚齊了。
這樣一支隊伍,人擋殺人佛擋殺佛,别說一個項羽,再來兩個恐怕也不在話下。
2.唐高祖李淵
李淵在隋朝時候就是國家的元老重臣,被封為唐國公。
他不僅手握重兵,身後更是有實力雄厚的關隴貴族做靠山。
這樣的出身類似于現在一個省級機關的集團軍司令外加行政長官,一開局就是兵強馬壯。
這優厚的條件,是另外兩個出身布衣的開國皇帝綁在一塊都沒法比的。
但是他的起兵卻是被兒子們逼得。
原因也很簡單,他本來就是一方諸侯,又是隋朝的開國元老。這樣的榮耀和地位,即使養尊處優,踏踏實實,也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了的。
人到中年求得是穩定,而孩子們還年輕,更想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曆史書上說他在隋炀帝的行宮裡被屬下灌醉,無意中寵幸了皇帝的宮女,犯下了殺頭的大罪。
無可奈何之下,才起兵造反。
雖說孩子們有點坑爹,但是這一把賭赢了。
3.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家裡頭幾輩都是貧農。
元末的一場旱災,直接導緻了他父母雙亡,小小年紀就淪為了乞丐。
所謂“開局一隻碗,裝備全靠撿。”無依無靠的他在早年間加入了郭子興的起義軍,從一名小兵做起,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幸運一次次從刀山火海裡面拼殺出來。
這樣的經曆使得他雖受盡磨難,但是卻閱曆豐富,對自身的成長有着極大的幫助。
盡管他的身邊也不乏有徐達、常遇春、朱能、藍玉這樣功高蓋世的大将,也不乏劉伯溫、李善長、胡惟庸、朱升這樣的治世能臣,但是他自身的軍事能力和謀略是非常強悍的。
三家團隊哪家強
1.漢家團隊
漢高祖的團隊是經曆了幾次蛻變的,盡管早期跟随他的沛縣兄弟個個忠肝義膽,但是由于缺乏文化和軍事水準,是以實力擴充非常緩慢。
在他的團隊逐漸壯大的過程中“漢初三傑”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韓信在曆史上譽為“兵仙”。他用兵出神入化,經常性的出奇制勝,曆史上留下了很多關于他的典故。
“背水一戰”、“四面楚歌”、“十面埋伏”,他依靠這一系列的操作,硬是把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楚霸王項羽逼到烏江邊上自殺。
軍事上的勝利,直接奠定了大漢江山的基礎。
張良被譽為“謀聖”。傳說他是黃石公的學生,在軍事政策上和政治上在當世無出其右者。
一條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直接為劉邦打開了牢籠,從此開始大殺四方。
蕭何是沛縣的老人,此人在财政和後勤方面是功勳卓著的,劉邦軍隊的糧食、兵員補給全部靠他來負責,沒有他,劉邦怎能在群雄之中笑到最後。
其次,陳平、曹參也都是當時頂尖的大謀臣,周勃、樊哙也在韓信的統帥下逐漸在戰場上成為一代名将。
2.唐朝團隊
在唐朝的建立中,李淵更多發揮的是精神領袖的作用。
他的江山基本上都是他的幾個兒子打下的。
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皆有治世之才。
由于有雄厚的關隴貴族資本做背書,是以在起兵之初,他們的實力就非常雄厚。
除了一上場就擁有一支武器精良、訓練有素的正規軍,文臣武将們的教育程度和起點更是其他兩家無法比拟的。
其麾下的薛萬徹、李靖、程知節、尉遲敬德、秦瓊、侯君集等人都是當世不可多得的将才,在為大唐開疆拓土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房玄齡、杜如晦、岑文本、長孫無忌等也皆為治世之能臣,在治理天下的過程中,充當着重要的作用。
是以他的創業過程也是三家之中最短的,隻用了短短7年就統一了全國。
3.大明團隊
由于朱元璋和劉邦有着類似的出身,是以周圍一開始的創業夥伴們也大多都是起義軍和流寇。
武将方面:徐達、常遇春、朱能、藍玉這些人不是和朱元璋一起從小一起長大的鄉下幼童,就是他的窮親戚們。
這些人沒有什麼文化,全靠着一股子不要命的狠勁和道聽途說的兵法,一刀一槍地從死人堆裡拼殺上來。
這些人不僅僅掃平了南方的群雄,更是把北方強大的蒙古人趕回了草原。
文臣方面:朱升定下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九字真言,從此讓朱元璋在發展過程中盡量避免成為群雄們的首要目标。
劉伯溫更是在“先滅陳友諒,再下張士誠”的過程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被譽為明初“諸葛亮”。
其他如李善長、胡惟庸、宋濂等文臣也都在開國前後制定政策和禮制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綜合評價
這三家團隊其實在他們所處的那個時代都是最拔尖的,哪一方是最強的呢?
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
我們每個人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其實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的。再加上當時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各方所面對的敵對勢力不一,打仗用的武器等不同……這在一定程度上就讓這三家沒法比。
而作為後人的我們,我們自身的處境和經曆決定了我們的偏好。
是以這是一個無法回答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