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視點 | 如何從根源上改進金融系統性風險監管?

作者:IMI财經觀察
視點 | 如何從根源上改進金融系統性風險監管?

編者按

本文内容來源于IMI研究員、京東科技集團研究院副院長朱太輝和IMI特約研究員、中國銀行研究院主管邊衛紅發表于《金融評論》2018年第5期的文章《如何從根源上改進金融系統性風險監管?——基于實體經濟債務視角的研究》。文章指出在債務風險的時序性方面,實體經濟部門先于金融體系,是以,對金融系統性風險的監管在關注金融體系本身的同時也應當增加對實體經濟的監測。

以下為文章核心内容:

近年來,各國杠杆率快速攀升或者高企,在實體經濟展現為過度負債,在金融領域展現為信用過度擴張,實體經濟的高杠杆(高債務)已成為宏觀金融脆弱性的總根源。但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的金融系統性風險監測方法和監管政策主要是針對金融體系本身來設計的,難以對上述兩個問題進行合理的解釋。

事實上,金融系統性風險是經過多個階段的發展積累,而後才在金融體系爆發和傳染的。是以,在風險監測上,如果僅僅局限于金融機構的财務資料或者金融市場的名額表現來評估金融系統性風險,那麼監測結果的前瞻性和全面性将受到較大限制;在風險監管上,僅僅從金融機構的特征和金融體系的信貸規模來制定實施政策措施,并沒有把握風險的根源和觸發點,監管的深入性和有效性也将受到極大挑戰。

根據明斯基的“投資的融資理論”以及“金融不穩定假說”,經濟金融發展“融資—投資—盈利—償債”不斷循環反複的過程。在整個國民經濟中,金融體系屬于配置資金的中介部門,實體經濟(企業部門、家庭部門和政府部門)的債務風險最終會反映在金融體系特别是銀行業的風險和穩健性上;實體經濟的債務對應着金融機構的資産,實體經濟部門的債務變化在時序上先于金融機構的資産變化。

是以,系統性金融風險防控的主體雖然是金融機構和監管部門,但系統性金融風險防控的關注點不能隻停留在金融體系自身或者金融機構的資産負債表上,而是要前移到監測實體經濟部門的債務變化和債務風險。

視點 | 如何從根源上改進金融系統性風險監管?

實體經濟債務風險與金融體系風險變化的時序關系

從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的關系來認識金融系統性風險,進而從實體經濟債務視角來研究完善金融系統性風險監測和監管制度,才能從根本上改善金融系統性風險監管。

本文的研究表明,在系統性風險監測方面,增加實體經濟債務規模、債務結構、償債能力等方面的變化監測,有助于更好把握金融系統性風險的來源和提高系統性風險防控的前瞻性和全面性;在宏觀審慎監管方面,基于實體經濟債務變化(負債率)來優化逆周期資本緩沖監管标準,擴大貸款價值比(LTV)應用範圍來優化債務結構,并通過設定企業債務償付能力名額降低銀行貸款的違約機率,有助于提高宏觀審慎監管的深入性和有效性。

近年來,大陸同步推進實體經濟去杠杆和金融體系化解系統性風險,從實體經濟債務視角改革金融系統性風險監管的思路和措施具有較強的政策啟示。一方面,相關部門應強化對實體經濟負債率、償債率以及債務結構變化的監測,動态掌握去杠杆和結構優化政策的實施進展,并對金融體系的潛在系統性風險大小真正做到“心中有數”;另一方面,目前大陸金融系統性風險研究架構和宏觀審慎監管體系正在建立健全過程中,相關部門應抓住實體經濟杠杆率和金融體系系統性風險高企的特殊時期,堅持風險和問題導向,從實體經濟債務視角研究完善宏觀審慎監管體系的架構和措施。

在研究範疇上,本文将系統性風險的監測、評估和監管前移至實體經濟部門債務,開拓了金融系統性風險和宏觀審慎監管研究的範疇。這有助于推動該領域研究更好地發展,也有助于學術界和監管層更好地認識實體經濟債務與金融系統性風險之間的關系、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關系。

視點 | 如何從根源上改進金融系統性風險監管?

來源 《金融評論》2018年第5期

編輯 徐詩惠

責編 李錦璇、蔣旭

監制 朱霜霜

為了增進與粉絲們的互動,IMI财經觀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歡迎大家參與。

入群方法:加群主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時備注個人姓名(實名認證)、機關、職務等資訊,經群主稽核後,即可被拉進群。

歡迎讀者朋友多多留言與我們交流互動,留言可換獎品:每月累積留言點贊數最多的讀者将得到我們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視點 | 如何從根源上改進金融系統性風險監管?

關于我們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專注于貨币金融理論、政策與戰略研究的非營利性學術研究機構和新型專業智庫。研究所聘請了來自國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門或金融機構的90餘位著名專家學者擔任顧問委員、學術委員和國際委員,80餘位中青年專家擔任研究員。

研究所長期聚焦國際金融、貨币銀行、宏觀經濟、金融監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領域,定期舉辦國際貨币論壇、貨币金融(青年)圓桌會議、大金融思想沙龍、麥金農大講壇、陶湘國際金融講堂、IMF經濟展望報告釋出會、金融科技公開課等高層次系列論壇或講座,形成了《人民币國際化報告》《天府金融指數報告》《金融機構國際化報告》《中國财富管理能力評價報告》《宏觀經濟月度分析報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論和政策影響力的學術成果。

2018年,研究所榮獲中國人民大學優秀院屬研究機構獎,在182家參評機構中排名第一。在《智庫大資料報告(2018)》中獲評A等級,在參評的1065個中國智庫中排名前5%。2019年,入選智庫頭條号指數(前50名),成為第一象限28家智庫之一。

隻分享最有價值的财經視點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