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市場經濟造福大多數人 | 觀瀾

社會的發展往往超乎人的想象,二三十年前,很難想象汽車像燕子一樣飛入尋常百姓家。如今,不要說大城市已是車滿為患,交通堵塞成為一大社會治理難題,即使在偏僻的鄉村,許多人家都有車,一到春節,大多數人開車回家,村裡成為汽車展覽場,而今農村裡娶媳婦的條件就是蓋新房,買新車。

市場經濟造福大多數人 | 觀瀾

汽車是工業時代的産物,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有許多影響深遠的技術被發明,譬如說電燈、電話等,與汽車相關的便是電車以及内燃機。1886年,德國汽車奔馳創始人卡爾·本茨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輛汽車,70年後的1956年,大陸才生産出第一輛汽車——解放CA10汽車。盡管大陸生産出了第一輛車,但是由于還處于計劃經濟時代,汽車在人們眼中,依然可望而不可及,個人想擁有一輛車連想都不敢想,轎車進入百姓家更是遙遠的夢想。那麼,這個夢想到底是如何實作的呢?一切都是改革開放後的事情,一切都是因為市場經濟所帶來的成果。

亞當·斯密揭示國民财富生産的秘密就是市場經濟,參與市場的主體進行勞動分工,又被一隻無形的手指揮來進行合作,資源朝着最有效率的地方配置設定,分工越細,合作的程度越高,效率也就越高。汽車産業是一個分工合作極為複雜的現代生産體系,一輛汽車擁有上萬個零部件,如果隻由一個廠家生産所有的零部件,其生産成本會非常高昂,生産效率也會非常低下,普通人根本無法承擔天價的成本,也就談不上買車。隻有靠大規模生産,高科技的普遍應用,才能實作工業化大生産。很難想象,如今,在一個現代化的生産工廠中的房間,上萬個零件,平均不到1分鐘就能裝配完一輛車。

市場經濟造福大多數人 | 觀瀾

大陸第一家轎車合資企業是于1985年成立的上海大衆,從合資辦廠到國産汽車,汽車生産走過了30多年曆程。這30多年,正是大陸改革開放高速發展的時期,也是市場經濟高歌猛進的時期,汽車就是這樣進入千家萬戶。到2021年大陸汽車保有量已突破3億輛,每4人就有一輛汽車,僅2021年大陸乘用車産量就有2140.8萬輛,這是30多年前的人們不能想象得到的。

汽車從奢侈品到成為代步的普通交通工具,讓普通人能享受到現代工業的成果,隻有在市場經濟下才能實作。不單是汽車如此,與人們有關的一切生活物資都是如此,衣食住行通訊工具,都是因為市場經濟。

市場經濟造福大多數人 | 觀瀾

以通訊工具為例,1876年,美國人亞曆山大·貝爾發明了有線電話機。1973年,馬丁·庫帕發明手機。也是在改革開放後,市場經濟迅猛發展,1980年後還被稱為大哥大的手機逐漸走入了人們的生活。移動通信以超過人們的想象快速發展,從1G發展到了今天的5G,智能手機已成為現代人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電話與手機曾經作為奢侈品,隻能為少數人所擁有,隻有通過市場經濟這隻無形的手,電話與手機才能降格為普通通訊工具,而這一切也是拜市場經濟所賜。

計劃經濟是指令經濟,必定帶來短缺經濟,而市場經濟則是人類财富增長最好的體制,它從根本上解決了生産激勵問題,即一個人如果要從市場上獲利,他必須為他們創造價值,提供更好的産品與服務,并獲得消費者滿意,在自願與公平的環境中進行平等交易。正是因為如此,才能大規模地生産,才會有物質生産的極大豐富,普通人才能享受到市場經濟的成果。(作者系文化學者)

圖檔: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編輯:王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