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春秋》故事會(136):飲馬黃河問九鼎

作者:說書人老高

看春秋故事,就在“正一讀春秋”。

大家好,我是“正一天授”。

咱們之前在第129期《我可往,寇亦可往》裡曾經說過,“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楚莊王在他上任的第三年,楚國遭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大饑荒,赤地千裡,餓殍遍野。俗話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就在楚國處于最艱難的時刻,西邊的庸國、麇國、群蠻,南邊的百濮和北邊的陸渾戎,在這個時候都充分發揚了“趁你病,要你命”的叢林法則精髓,紛紛向楚國發動了突然襲擊。

《春秋》故事會(136):飲馬黃河問九鼎

五國攻楚,楚國的北部邊境、西部邊境、南部邊境,全線告急,差點就歇菜了。還好,大司馬蒍賈站了出來,準确地分析局勢,采取有的放矢、各個擊破的政策,聯合秦國和巴國,順利由被動防守轉變為主動出擊,最終滅庸降蠻,拒戎退麋、濮,取得了重大的戰略勝利。等大災荒徹底過去,楚國緩過勁來了,就開始磨刀霍霍,開始向當初欺負自己的陸渾戎捅刀子了。

到了楚莊王八年,兵強馬壯的楚國正式北上,向勢力強橫的陸渾戎宣戰,結果自然是楚國連戰連捷,在陸渾戎的地盤上狠狠撒了一把野,一直打到了陸渾戎西北偏北的邊境線,然後,打不動了。

為啥?因為他已經飲馬黃河,再打,就是周天子的老窩了。

《春秋》故事會(136):飲馬黃河問九鼎

其實楚莊王對周天子的老窩并不是沒有動手的心思,楚國的大兵都已經跨過陸渾戎和周天子京畿的邊境線,進入到周天子的地盤了。然後楚莊王想了想,心裡覺得還不是那麼有底兒。雖然周王室已經慫了百十年了,但是這周天子的老窩,現在是個豬窩還是個馬蜂窩,還是個未知數。

如果是個豬窩,那踹了燒了也搞不出來什麼亂子;但如果是個馬蜂窩,那可夠他喝一壺的,惹了天下的衆怒,那他就是那隻要挨槍子兒的出頭鳥,到最後肯定是吃不了兜着走。是以,楚莊王決定先輕輕捅捅這個周天子這個老窩,看看能捅出個什麼玩意兒來。

《春秋》故事會(136):飲馬黃河問九鼎

他捅窩的方式,就是問九鼎。

九鼎咱們大家肯定都不陌生,那是咱們中華的代名詞,華夏至尊神器,是國家統一昌盛、王權至高無上的象征。夏、商、周三代都奉九鼎為傳國之寶。

其實關于九鼎,一直有兩個巨大的争議。

第一個争議就是:九鼎最早究竟是誰造的?

一種說法是夏王大禹造的,禹分天下為九州,令九州貢“金”——也就是青銅,然後鑄造九鼎,《史記·楚世家》和《後漢書·明帝紀》裡都有相關的記載。

另一種說法是大禹的兒子夏啟造的。《墨子·耕柱篇》裡記載說:“昔者夏後開使蜚廉折金於山川,而陶鑄之於昆吾。九鼎既成,遷于三國。”夏後開,就是夏啟。這裡說的就是夏啟讓蜚廉鑄造的九鼎。

第二個争議就是:九鼎,究竟是一個,還是九個?

《春秋》故事會(136):飲馬黃河問九鼎

一種說法是,九鼎其實隻是一個鼎,非常大,然後上面刻畫的有九州地圖以及九州内的萬物以及法令,象征天下九州都是夏朝的,等于是一個集中濃縮版的《九州人文地理圖鑒》。

另一種說法就是我們目前通常認為的說法,說九鼎就是九個鼎,分别代表天下九州,九鼎内刻有所代表州境域之内的神鬼萬物以及祭祀敬語和法則。

至于九鼎是怎麼沒的,那就更是衆說紛纭、神秘莫測了。是以,九鼎是怎麼來的、是什麼樣子的、是怎麼沒的,現在全都沒有定論。

說完九鼎,回到飲馬黃河的楚莊王。

楚國大兵壓入周天子境内的時候,周王室剛經曆了周匡王病死、周定王登基的重大事件。外部不穩,内部動蕩,是以周天子也是慌得一匹,趕緊派王孫滿到楚國大營慰勞,然後談談判,争取讓楚莊王老老實實回去。

《春秋》故事會(136):飲馬黃河問九鼎

是以,王孫滿是帶着周天子給的任務去跟楚莊王聊天的。但是楚莊王上來就問了他一個泰山壓頂一般的問題:九鼎之大小輕重。

這麼問的背後意思其實也很明白,那就是:這九鼎友善搬走不?友善的話我可就搬了。

可能您會問了,這楚莊王怎麼這麼大口氣,也不怕閃了腰?其他人就是有這個心思,也沒這麼直接問的。其實這個還是跟楚國和中原諸侯文化觀念的差異有關。楚國一向不認為自己和中原諸侯同種同源的身份,他自己對外直接的宣稱就是:我們就是蠻夷,不玩你們中原人那一套。是以,楚國是第一個稱“王”的諸侯國,等于直接跟周天子一個級别;楚國也是第一個敢直接問鼎的諸侯國,因為他壓根就覺得自己和周王朝是兩個國家。

《春秋》故事會(136):飲馬黃河問九鼎

王孫滿聽到楚莊王問的問題,自然知道楚莊王什麼意思,他也知道,現在他說話必須要謹慎謹慎再謹慎,小心小心再小心,不然,很可能就要天下大亂。

王孫滿想了想,然後還是做出了非常高水準的回答,原文如下:

對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用能協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遷于商,載祀六百。商纣暴虐,鼎遷于周。德之休明,雖小,重也。其奸回昏亂,雖大,輕也。天祚明德,有所厎止。成王定鼎于郏鄏,蔔世三十,蔔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春秋》故事會(136):飲馬黃河問九鼎

王孫滿從三個角度回答了楚莊王的問題,其實也是從三個角度堵住了楚莊王的嘴和他的歪腦筋。

第一個角度,鼎,不是什麼人都能玩的。

王孫滿上來第一句話就解釋了一個概念:鼎是鼎,确實是有實物在那放着;鼎又不是鼎,鼎其實代表的是一種信仰,一種百姓對“德治盛世”的期待。

擁有天下,其實核心本質是擁有民心。要得民心,就得有“德”,你得對老百姓好才行。當初大夏為什麼要鑄九鼎?就是要用鼎作為一個載體,上面刻畫九州地圖和萬物,還有律令法條,讓老百姓認清楚天底下都有什麼,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壞的,進而達到保護百姓的效果。是以,鼎隻是一個工具,而這個工具的核心,是德治天下、保護百姓的王者之心。

《春秋》故事會(136):飲馬黃河問九鼎

第二個角度,鼎,玩不好會死人的。

一個王朝的興起,在前期總會體恤百姓、休養生息,進而經曆興盛發達的階段,但是到達一個盛世之後如何長期維持下去,是一個很巨大的難題。夏、商、周的更疊換代,到最後都是亡于無德帝王之手,鼎沒了,他們自己的命也沒了。

第三個角度,鼎,現在的你是搬不動的。

從天命來說,大周王朝雖然現在不如從前了,但是這天下的子民還是奉行《周禮》的,文化認同和心理認同可是非常強大的力量。俗話說“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就是因為“扶之者衆”。你想弄我,不僅僅要看我同不同意,還得看看中原這些諸侯們同不同意。現在,勢力比你強的,有晉國;實力跟你差不多的,有齊國秦國。這幾位家底兒都比你厚實,他們都還沒敢動手,你不掂量掂量為什麼嗎?

《春秋》故事會(136):飲馬黃河問九鼎

是以,王孫滿在最後對楚莊王語重心長地說,“鼎之輕重,未可問也”。這是忠告,其實也是警告:小夥子,低調點吧,中國曆史課本我看過,九鼎啊,到不了你家口袋裡。

楚莊王聽了王孫滿的話,低頭想了想,确實是這麼個道理,現在的周王室,還是個馬蜂窩,最好還是不要捅掉比較安全。是以,他就沒再打滅周的主意,繼續往北搞晉國去了。

但是, “問鼎”這個詞,就這麼誕生了,并且和楚莊王的野心緊緊捆綁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