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智能汽車專題研究:備戰軟體定義汽車時代|騰股分享

(報告出品方/作者:中信證券,陳俊雲、許英博)

1 汽車智能化:電動化驅動,産業趨勢确立

全球&中國電動乘用車市場有望進入加速導入期。2021年全球、國内新能源汽車銷量 分别為 639/352 萬輛(分别同比+97%、+158%),對應滲透率分别為 7%、13%。我們預計到 2025 年,全球&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分别增長至 2293 萬輛、1300 萬輛,對應滲透 率分别為 24%、38%。乘用車作為份額最大的細分市場,2021年全球和中國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分别為 596 萬輛、332 萬輛,對應市場滲透率 9.9%、15.5%,我們預計 2025 年, 全球&中國乘用車新能源汽車銷量将分别增長至 2194 萬輛、1258 萬輛,對應滲透率 32%、 42%。

智能汽車專題研究:備戰軟體定義汽車時代|騰股分享

我們認為:電動化作為智能化理想載體,疊加整車廠、産業配套、政策等層面合力, 汽車智能化正進入加速導入期。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汽車電子電氣架構由分布式向域集中式、中央計算架構演進,軟硬解耦推動軟體定義汽車成為必然趨勢。

從汽車電子電氣架構發展曆史來看,(a)過去主要采用點對點的單一通信方式, 即汽車領域中的特定功能,主要是依靠特定的ECU 進行實作。(b)目前分布分 層式域架構成為主流。伴随着汽車功能的增加,不同 ECU 之間的功能開始進行 整合,域控制器概念開始出現并逐漸成為主流。(c)未來看,我們認為,随着高 級自動駕駛的實作&電源管理系統集中的進一步增加,對車載算力、資料傳輸帶 寬等均提出了更高要求,域控制器的算力、資料傳輸能力等要求也不斷提高。

從産品的技術開發角度來看,汽車智能化的結果是實作了基于智能駕駛、智能座艙等等領域更全面的功能。而這些智能化的功能都離不開軟硬體的支援,更離不開電子電器架構的支援。傳統汽車上的電子電器架構是難以滿足智能化需求的。在汽車功能越來越複雜的趨勢下,特别是智能座艙、自動駕駛、物聯網、V2X、 智慧城市的出現和發展,倒逼車企在電子電氣架構上革新。目前階段,跨域集中式架構最好的載體就是電動汽車。

智能汽車專題研究:備戰軟體定義汽車時代|騰股分享

(2)硬體技術成熟、規模效應等推動核心傳感器成本不斷下移。智能汽車銷量大幅 提升帶來核心傳感器&器件成本的攤薄(雷射雷達、車載 CIS 等),各項傳感器成本下行趨勢顯著。相較燃油汽車,電動車天然是智能化最好的載體。伴随着車載攝像頭、雷射雷達、 毫米波雷達等硬體成本價格的降低,更多 ADAS 輔助駕駛功能引入智能汽車中,汽車智能 化發展有望進一步加速。

車載攝像頭:智研咨詢資料顯示,單目車載攝像頭由 2010 年的 36 美元/個降低 至 2018 年的 19 美元/個,降幅達 47.2%;未來有望由 2018 年的 19 美元/個降低 至 2025 年的 14 美元/個,降幅有望繼續下探 26.3%。

車載雷射雷達:ICVTank 資料顯示,車載雷射雷達有望由 2018 年的 2 萬美元/ 個降低至 2025 年的 500 美元/個,降幅達 97.5%;

車載超音波雷達:ICVTank 資料顯示:車載超音波雷達有望由 2018 年的 15 美 元/個降低至 2025 年的 10 美元/個,降幅達 33.3%。

智能汽車專題研究:備戰軟體定義汽車時代|騰股分享

(3)頭部廠商加大汽車智能化領域中布局,進階别自動駕駛滲透率有望快速提升。全球汽車産業電動化、智能化大潮下,造車新勢力、科技巨頭、消費電子廠商等跑步進場, 進一步加速産業發展速度。依據下遊整車廠規劃,我們預計全球、國内乘用車市場 L1/2、 L3、L4/5 自動駕駛滲透率有望由 2021 年的 45.9%/0.1%/0%、46.9%/0.1%/0%提升至 2025 年的 57.6%/7.5%/1.1%、58.6%/8.5%/1.5%。其中,預計 2025 年全球 L3-L5 級自動駕駛 滲透率約 8.6%,中國 L3-L5級自動駕駛滲透率約10%。

2 造車新勢力初具規模,科技公司加速布局

截至目前,三種力量交彙在智能電動汽車市場,造車新勢力初具規模,科技公司加速布局。一是以特斯拉、蔚來、小鵬、理想為代表的有一定積累的造車新勢力,二是加速入 局的新科技企業,如小米集團、百度、華為、鴻海科技集團,以及潛在可能入局的公司, 如蘋果等。三是傳統車企覺醒後,加速智能電動領域的投資和産品投放。伴随着智能汽車 技術和産品端的逐漸成熟,整車和流量價格下探;智能裝置使用場景和習慣逐漸養成,需 求端漸起。2021 年全球智能汽車銷量超百萬量級,接近普及的引爆點。目前新勢力、科 技巨頭等,正積極參與全球汽車智能化程序,而傳統車廠則相對緩慢。

智能汽車專題研究:備戰軟體定義汽車時代|騰股分享

特斯拉:全球智能電動領軍者

特斯拉:全球智能汽車領軍者,智能汽車累計銷量已超 230 萬輛。作為全球的智能汽 車領軍者,截至目前,公司已量産 5 款車型。具體包括 Roadster、Model S/X/3/Y(又被 稱作 SEXY 組合)。其中,Roadster 主要是小批量生産,用于打造公司的品牌。SEXY 電 動車組合主要用于量産。公司未來仍有 Cybertruck、Semi 等多款車型處于産能規劃中, 預計将在 2022 年底和 2023 年陸續量産。截至 2021 年末,據特斯拉年報資料披露,其已 在全球累計銷售汽車約 233.6 萬輛,成為全球智能汽車品牌的領軍者。銷量快速提升帶動 公司營收不斷創新高,2021 公司全年營收 538 億美元(同比+71%),GAAP 淨利潤為 55.19 億美元(同比+666%),對應淨利率為 10.2%,Non-GAAP 淨利潤為 76.40 億美元(同比 +211%),對應淨利率為 14.2%。

國内外造車新勢力快速跟進

1、海外造車新勢力:Lucid 和 Rivian 加大在智能汽車領域中的布局,在手訂單、未 來傳遞量指引積極。

智能汽車專題研究:備戰軟體定義汽車時代|騰股分享

(1)Lucid:預計 2026 年産品傳遞量為 25.1 萬輛。(a)公司簡介:公司于 2007 年 在美國成立,2016 年更名為 Lucid。創始人團隊來自特斯拉、甲骨文,擁有深厚技術背景。公司定位于豪華電動汽車制造者(拟生産比寶馬、奧迪和奔馳更高端的電動汽車,兼具科 技、運動和經典),願景是通過開發最先進的技術,實作電動汽車和電動動力系統的真正 大規模工業化。2021 年 2 月 22 日,Lucid 宣布與特殊目的收購公司 Churchill Capital Corp IV 以 SPAC 方式在紐約納斯達克融資并購上市。2021 年 7 月 26 日,Lucid 在納斯達克開 始進行交易。

(b)車型規劃。截至目前,公司已經推出一款量産轎車 Lucid Air,共有 Dream Edition、Grand Touring、Touring、Pure 四個車型。車型規劃方面,公司計劃于 2023 年 推出第二款 SUV 新車型 Project Gravity。(c)産能規劃方面:目前公司在美國亞利桑那建有一座工廠(第一工程已于 2019 年 12 月完工),産能規劃為 3.4 萬輛/年,預計 2022 年 投産。公司預計到 2028 年,累計共建四座工廠,最終達到 40 萬輛/年的産能設計。(d) 未來經營資料&财務資料預測:Lucid 預計 2022年公司汽車傳遞量達到 2 萬輛,2026 年 達到 25.1 萬輛(CAGR=88%)。

(2)Rivian:在手訂單充裕。(a)公司簡介:Rivian 是近年來垂直整合程度最高的 電動汽車制造商之一,甚至擁有自己專屬的充電基礎設施網絡,類似于特斯拉的超級充電站。其使命是“讓世界永遠充滿冒險精神”并把這種基因深深的刻在了每一輛車中。公司 總部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管理層由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Robert J. Scaringe 博士上司,他自公司成立以來一直在公司工作,并在麻省理工學院斯隆汽車實驗室獲得了 機械工程博士學位。

(b)産品規劃:這家電動汽車制造商目前為消費者和商業市場提供開發和制造電動皮卡和 SUV,産品線包括 R1T 皮卡車、R1S SUV 和 EDV 系列商用電動 貨車。(c)在手訂單充裕。To C 端,根據公司披露,截至 2021 年 10 月底,Rivian 在美國和加拿大市場上一共獲得了約 5.54 萬份 R1T 皮卡和 R1S SUV 車型的訂單,公司預計 能夠在 2023 年底完全傳遞。To B 端,2019 年 9 月,公司與亞馬遜簽訂合作協定:将基于 Rivian Auto 在電池、Skateboard 電動平台等方面的技術,為亞馬遜定制 10 萬輛電動 汽車 EDA 車輛。

2、國内造車新勢力:2021 年蔚來、小鵬、理想銷量分别為 9.1 萬、9.8 萬、9.0 萬輛, 我們預計 2022 年将增長至 18 萬、20 萬、18 萬輛,先發優勢顯著。

智能汽車專題研究:備戰軟體定義汽車時代|騰股分享

(1)蔚來汽車:2021 年全年銷量超 9 萬輛,累計銷量超過 16 萬輛。公司成立于 2014 年,總部位于上海,公司于 2018 年 9 月在美國紐交所上市成功。截至 2021 年末公司已 先後共釋出六款車型 EP9、ES8、ES6、EC6、ET7 和 ET5,其中 EP9 定位于純電動超跑, ES8、ES6 和 EC6 定位于純電動 SUV,ET7 定位于智能電動旗艦轎車,ET5 定位于智能 純電動轎跑。目前,ES8、ES6 和 EC6 已實作批量傳遞,ET7 和 ET5 預計将在 2022 年 先後傳遞。根據公司公告,2021 年蔚來汽車全年銷量達 9.1 萬輛,同比+109.1%,其中 ES8、ES6 和 EC6 銷量分别為 2.0、4.1 和 3.0 萬輛。截止 2021 年末,蔚來汽車累計傳遞 總量超過 16 萬輛。銷量的提升,帶動公司營收不斷增長,2020 年和 2021 年前三季度, 蔚來汽車總營收分别為 162.6 億元和 262.4 億元,同比+207.8 和+172.8%。2021 年前三 季度,公司毛利率和淨利率分别為 19.5%和-7.1%,虧損進一步縮窄,逐漸接近盈虧平衡。

智能汽車專題研究:備戰軟體定義汽車時代|騰股分享

(3)理想:2021 年銷量 9.0 萬輛,全球累計銷量為 13.0 萬輛。公司成立于 2015 年, 總部位于北京,2020 年 7 月公司于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成功,公司前身為“車和家-理想”。作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創新者,理想汽車主要緻力于設計、開發、制造和銷售高端智 能電動 SUV,并為家庭提供安全、便捷、高成本效益的出行解決方案。理想是國内首家成功 實作增程式電動車(EREV)商業化的公司,截至目前,公司共釋出了一款汽車—理想 One。

據公司 2021 年 Q3 财報電話會透露,公司拟于 2022 年 Q2 釋出第二款車型 X01。截至 2021 年底,公司智能汽車累計銷量為 12.0 萬輛,其中 2021 年傳遞 9.0 萬輛。銷量的提升帶動公司營收和毛利率不斷提升。2020 年及 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營收規模分别為 94.6 億 元和 163.9 億元,同比+3225.6%和+208.7%。2020 年理想汽車毛利率為 16.4%,2021年前三季度進一步提升至 20.6%,高于國内新勢力同行。在淨利率方面,公司 2020 年及 2021 年前三季度分别為-1.6%和-3.8%,有望在國内新勢力中率先實作盈利。(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科技公司跑步進場,加大在智能汽車領域布局

1、立訊精密:參股奇瑞&建立合資公司,為未來進軍智能汽車領域打下基礎。2022 年 2 月,公司釋出公告,(1)上市公司主體與奇瑞控股、奇瑞股份、奇瑞新能源于蕪湖簽 署《戰略合作架構協定》,公司與奇瑞新能源拟共同組建合資公司,專業從事新能源汽車 的整車研發及制造;(2)公司控股股東立訊有限與青島五道口簽署《股權轉讓架構協定》, 約定立訊有限以 100.54 億元購買其持有的奇瑞控股 19.88%股權、奇瑞股份 7.87%股權和 奇瑞新能源 6.24%股權。交易完成後,立訊有限暫不對奇瑞控股、奇瑞股份及奇瑞新能源 構成控制。

2、索尼進軍智能電動汽車制造領域。2022 年 CES 展會上,索尼公司帶來了一款全 新純電動 SUV——VISION-S 02 概念車,新車将搭載電動車載雲平台、5G 車聯網技術以 及 40 個傳感器等。索尼預計會提供一款搭載遊戲和音頻裝置的汽車滿足乘客的娛樂需求。同時,索尼也在展會上宣布,索尼汽車将于今年春季正式成立。

智能汽車專題研究:備戰軟體定義汽車時代|騰股分享

3、鴻海集團:2021 年 10 月,鴻海集團正式釋出純電動汽車品牌—Foxtron,并公開 了鴻華先進公司打造的三款新車——Model C、Model E、Model T。公司預計首款車型 Model C 将于 2023 年首發,預計 2026 年電動汽車業務将為公司帶來 2300 億元的新業務 收入。

Model C 定位純電動中型 SUV,該車擁有 4.64m 的車長擁有 2.86m 的軸距,提 供 5+2 人座的寬敞舒适空間,以及豐富的置物空間配置,優異的空間規劃,可 在擁擠的都會區穿梭自如,也能享受大型車才有乘坐空間。

Model E 定位純電動中大型轎車,該車是鴻華先進以電動車開放平台模組化、彈 性化及可客制化等特點為基礎所延伸之旗艦電動乘用車。

Model T 定位純電動大巴車,公司預計将于 2022 年 3 月開始實作傳遞。

智能汽車專題研究:備戰軟體定義汽車時代|騰股分享

4、小米進軍造車,或将于 2024 年投産,同時加大産業鍊相關布局。(a)小米進軍造 車領域。2021 年 3 月 30 日,小米公告表示,拟成立一家全資子公司,負責智能電動汽車 業務。首期投資為 100 億元人民币,預計未來 10 年投資額 100 億美元,雷軍将兼任智能 電動汽車業務的首席執行官。2021 年 8 月,小米收購 DeepMotion Tech Limited,後續拟 加大在自動駕駛領域中的研發投入。2021 年 11 月,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與小米科 技簽約儀式舉行,随着雙方簽訂《合作協定》,正式宣告小米汽車落戶北京經開區。小米 汽車項目将建設小米汽車總部基地和銷售總部、研發總部,将分兩期建設年産量 30 萬輛 的整車工廠,其中一期和二期産能分别為 15 萬輛,預計 2024 年首車将下線并實作量産。(b)小米依靠順為資本、小米集團、小米長江産業基金等投資主體積極布局智能汽車& 自動駕駛相關領域的布局。2020 年以來,小米加大了在自動駕駛和智能駕駛方面的投資 與布局,方向涉及 OEM、雷射雷達等傳感器、自動駕駛軟體算法、晶片等領域。其中投 資主體主要包括順為資本、小米集團、小米長江産業基金等。IT 橙子資料不完全統計,2020 年以來,小米在智能汽車領域&自動駕駛領域,累計投資為 54 次,涉及相關企業總共 45 家,其中 2020 年投資個數累計為 11 次、2021 年前三季度累計為 21 次。

5、阿裡巴巴:成立智己汽車,親自下場參與造車。阿裡巴巴在智能汽車領域的布局 始于 2015 年,與上汽集團共同成立斑馬智行,意圖研發對标蘋果 Carplay 的車載操作系 統。2020 年 8 月,阿裡參與了小鵬汽車基石輪投資,投資額為 5 億美元。此外,阿裡巴 巴還投資了衆多智能交通領域的公司,如 Optibus、千方科技、智慧暢行、信聯科技等

智能汽車專題研究:備戰軟體定義汽車時代|騰股分享

2020 年 12 月,上汽集團、張江高科、阿裡集團三方注資 100 億元成立“智己 汽車科技有限公司”,阿裡也開始親自下場造車。智己汽車由上汽集團出資 54 億 元,持股 54%,張江高科與阿裡巴巴各出資 18 億元,分别持股 18%,員工與使用者則持有另外 10%的股份,其中 5.1%為 ESOP(核心員工持股平台),4.9%為 CSOP(使用者權益平台)。人事方面,智己汽車由上汽集團總裁王曉秋擔任董事長, 上汽集團副總裁、總工程師祖似傑,上汽集團副總裁、乘用車公司總經理楊曉東, 張江高科董事長劉櫻,以及阿裡達摩院院長張建鋒分别擔任董事。

三方強強聯手,攜手共造智己新品牌。上汽是全球第七大、國内第一大汽車制造 商,在制造能力和供應鍊能力等方面賦予智己汽車“硬實力”。阿裡巴巴在電商 和雲計算等方面擁有深厚積累,同時在新零售和客戶營運等方面能為公司提供支 持。張江高科則在晶片、軟體、資料、智能等新能源相關的領域度都擁有人才儲 備優勢。

智己汽車定位于高檔智能純電動汽車品牌,緻力于以更領先的智能駕駛解決方案 創造未來出行方式。目前公司旗下主要有兩款産品:定位于豪華純電智能轎車的 智己 L7 和定位于豪華純電智能 SUV 的智己 LS7。2021 年 4 月 19 日,智己汽車 首度亮相上海車展,分别展示了智己 L7 和智己 LS7 實車,以及一款概念車 Airo。Airo 由著名建築事務所 Heatherwick Studio 設計打造,采用對開門式設計,車内 配有四個對坐的獨立座椅,但沒有傳統汽車的方向盤、油門踏闆等配件。

6、百度自動駕駛:貨币化方向逐漸明晰,驅動長期增長。百度自動駕駛孵化于 2013 年李彥宏牽頭的百度 AI 實驗室,經過 7 年發展,業務逐漸覆寫 L3、L4 級别自動駕駛業務, 以及車聯網、智能交通等業務,并建立 Apollo 自動駕駛開放生态。經過數年發展,百度已 成為國内網際網路公司中發展時間最早、積累最為深厚的自動駕駛領跑者。經過長期業務發 展與調整,逐漸形成了共享無人車(Apollo Go)、汽車智能化(ASD)、智能交通(ACE) 三大業務闆塊,并在 2021 年組建集度汽車。

智能汽車專題研究:備戰軟體定義汽車時代|騰股分享

共享無人車 Apollo Go:獨立品牌釋出,商業化時間表逐漸明晰。2021 年百度 世界大會上,公司釋出了全新的 Robotaxi 商用品牌“蘿蔔快跑”,意味着百度 Apollo Go 的全面加速。參考國内 Robotaxi 的時間表,我們預計百度共享無人車 業務将在 2023-2025 年進行載有安全員的大規模營運,後續在法律以及 V2X 建 設基礎上,實作無人營運。

ASD:聚焦智艙與智駕兩大業務,2025 年 TAM 接近 4000 億元。根據百度在 2020 年 Apollo 生态大會的披露,百度 ASD 業務主要聚焦兩部分:圍繞智能車娛、聯 網的智艙業務,以及具備正常場景下的 L2+、能夠滿足特定場景 L4(ANP)的智 駕業務。根據公司測算,智能化市場規模有望達到 4000 億元量級。而随着技術 的更新,公司預計 2025年智能化滲透率将超過 70%,其中智駕滲透率接近 45%, 将為公司未來業務增長打開巨大增長空間。

車路協同:以雲和智能化方案為載體,中長期 TAM 可觀。在軟體及網絡端,百 度車路協同将 Apollo 汽車系統與路測系統緊密結合,将車輛運作、道路檢測資訊 進行融合打通,在道路端進一步加強對百度 Apollo 車載系統的智能化能力。對于 地方政府而言,智能交通的投入将對地方交通運作、管理效率提升帶來質的飛躍。根據百度在 2021 年世界大會的預測,中國智能交通的滲透率将在 2025 年達到 25%,智能化預計将帶來千億元量級的 TAM,百度作為最早參與相關業務的科技 公司,中長期有望持續受益。

智能汽車專題研究:備戰軟體定義汽車時代|騰股分享

百度聯合吉利造車,預計将于 2023 年底上市。2021 年 1 月 11 日,百度宣布與 吉利控股合作,組建智能電動汽車公司。根據百度官方的披露以及對媒體的回複, 新公司獨立于百度母公司體系,覆寫設計研發、生産制造、銷售服務的全産業鍊。根據百度官網的披露以及公開回應,新組建的智能汽車公司由百度主導,吉利控 股作為唯一外部出資方,合資新公司獨立于百度母公司體系,保持自主營運。2 月 18 日,在百度 2020 年财報電話會議上,董事長李彥宏表示,新公司 CEO 和 品牌名稱已經确定,名為集度汽車。2022 年 CES 大會上,百度和集度宣布,公 司旗下首款車型預計将于 2023 年上市。

7、華為以Tier 1 身份進軍智能汽車領域,業務範圍不斷拓寬。(a)華為以Tier 1 角 色進軍智能汽車領域。2019 年 6 月任正非簽發公司組織變動檔案,華為成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Business Unit)部門,進軍汽車領域。華為稱,公司并不造車,而是基于 ICT 技術,成為面向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零部件供應商,業務主要覆寫與智能汽車相關的智能 座艙、智能駕駛、智能網聯、智能電動和智能車雲 5 大業務領域。

(b)業務範圍由汽車零 部件産品生産與銷售向汽車銷售業務拓展。回顧公司在智能汽車領域中的布局,可以看出 華為在智能電動汽車領域中的布局也随着組織架構的變化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其中,公司 早期的産品主要是圍繞車聯網領域中的車載通訊子產品展開。2018 年華為釋出 MCD 車載計算平台,并于 2019年成立汽車解決方案 BU 部門,進一步豐富在智能電動汽車領域中的産品布局。目前,華為在自研 CC 架構的基礎上,先後推出了智能座艙全棧式解決方案華 為 HiCar、MDC 車載計算平台、雷射雷達、4D 雷達、三合一&多合一動力系統、HiCharge 等産品,覆寫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電動、智能網聯、智能車雲五大領域。2021 年 4 月 19日,華為消費者官網上架了與小康股份聯合打造的“賽裡斯 SF5”,業務範圍在原來 汽車零部件産品生産與銷售的基礎上,新增加了汽車銷售服務。

8、蘋果積極布局車載智能系統 Craplay 和無人駕駛軟體技術的開發,後續有進軍智 能汽車造車領域的可能。(a)2013 年,蘋果推出 Carplay 車載智能系統,将公司在互聯 網領域中的生态接入到智能汽車中。(b)2014 年啟動自動駕駛 Titan 項目入局自動駕駛領 域。

智能汽車專題研究:備戰軟體定義汽車時代|騰股分享

Carplay 車載智能系統已應用在超過 500 款量産車型中,覆寫車載娛樂和導航功 能。車載智能系統作為網聯汽車的流量入口,全球科技公司、整車廠和造車新勢 力紛紛推出了自己的車載系統以搶奪市場。截至 2020 年 9 月,蘋果 Carplay 與 全球 63 家車企就 500 多款車型展開合作,處于全球的第一梯隊。與之類似的是, 阿裡巴巴的斑馬智行系統與全球 8 家車企就 31 款車型展開合作,騰訊車聯的 TAI 智能系統與全球 45 家車企就 28 款車型展開合作。

Titan 項目積極整合智能汽車産業鍊。為完成上述布局,蘋果一方面積極完善 Apple Map 功能;另一方面積極整 合産業鍊:2013 年收購室内智能手機定位公司 WiFiSlam、2017 年與博世建立 合作關系、2019 年與自動駕駛 LiDAR 傳感器供應商進行了會談。

收購 Drive.ai,加強在進階别自動駕駛領域中的布局。Drive.AI 成立于 2015 年 4 月,主營業務是利用深度學習技術提供 L4 級别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其中, Drive.ai 由人工智能專家吳恩達所帶領的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實驗室的 8 名人工 智能研究員共同創立,吳恩達曾為谷歌開發團隊 Xlab(此團隊先後負責了谷歌無 人駕駛汽車和谷歌眼鏡兩個知名項目)開發人員、百度首席科學家(主要負責百 度自動駕駛業務)。2019 年 6 月,蘋果完成了對自動駕駛初創公司 Drive.ai 的收 購,收購金額未公布,以加強在進階别無人駕駛領域中的技術布局。

智能汽車專題研究:備戰軟體定義汽車時代|騰股分享

3 智能手機複盤:從功能機到智能手機,競争格局、商業模式等劇變

從功能機向智能手機發展的曆史來看,市場競争格局經曆了“先集中再分散的情況”, 市場佔有率向頭部集中,中國廠商拿到了超過 40%市場佔有率,我們認為其主要原因包括:(a) 行業競争格局重塑、(b)從 BOM 成本結構變化來看,功能更新并未帶來制造難度提升;(c)Turnkey 解決方案降低手機制造成本,加快産品疊代速度;(d)中國強大的市場佔有率 使得相關企業有機會進行快速的産品疊代,進而參與全球市場競争。

1、智能手機市場競争格局在發生重塑。伴随手機從功能機向智能機方向更新,整個 行業的競争格局在發生突變。2007 年蘋果推出第一代 iPhone 之前,諾基亞長期占據全球 約 50%市場佔有率。2007 年随着智能手機滲透率的快速提升,諾基亞市場佔有率由 2007 年的 50%降低至 2015 年的 0.6%,蘋果市場佔有率由 2007 年的 3.1%提升至 2015 年的 16.1%。

2、從功能機&智能手機的 BOM 成本結構變化來看,功能更新并未帶來制造難度提升。以諾基亞 1050 為功能機代表、三星 Galaxy A9S/S10+/Fold 為智能手機代表,可以看到:随着智能手機功能的增加,BOM 成本主要集中在顯示、主機闆&副闆元器件(處理器、射頻晶片等)、結構件三大領域,BOM 成本占比超過 70%。智能手機功能的更新,并未帶來制 造難度的提升。

智能汽車專題研究:備戰軟體定義汽車時代|騰股分享

3、Turnkey 解決方案降低手機制造成本,加快産品疊代速度。2012 年聯發科、高通、 博通和展訊等晶片設計公司陸續推出智能手機 Turnkey(一體化)解決方案,大幅降低智 能手機開發成本。以高通公司為例,2012 年高通推出針對大衆智能手機市場開發而設立 的第三代 QRD(高通參考設計)生态系統平台,依托該平台,開發一台智能機的時間從 此前的 6 個月縮短為 3 個月,成本大幅度削減 40%。

4、中國強大的市場佔有率使得相關企業有機會進行快速的産品疊代,進而參與全球市 場競争。手機開發難度大幅降低後,産品主要競争力展現在産品疊代力、品牌、管道等方 面。中國相關企業憑借龐大的中國市場、成熟産業鍊配套、規模化優勢等,在國内率先突 破,并成功進入全球市場。

智能汽車專題研究:備戰軟體定義汽車時代|騰股分享

4 汽車産業展望:有望經曆“先分散再集中”格局,看好國内廠商跻身全球一線梯隊可能

回顧全球汽車産業過去二十年的發展,可以看出全球汽車行業總量需求基本穩定,全球汽車行業前十名企業的名字在過去 20年幾乎沒有發生變化。進入 2020 年以來,汽車智 能化浪潮下,帶動全球汽車行業競争格局發生巨大變化。特斯拉、Lucid、Rivian 進入全球 前十大車企市值公司,蔚來、理想、小鵬、小康股份等公司進入中國前十大車企市值公司, 展現出市場對智能汽車賽道的樂觀預期。

從智能手機的曆史複盤來看,我們認為:智能汽車時代,整車的技術研發、産業鍊分工協作、商業模式等均在發生根本性變化,智能手機 時代的發展曆史及規律有望複制到智能汽車領域。我們認為,智能汽車作為下一代消費電子智能終端産品,未來行業的主導者仍在整車終端領域。消費電子中每條細分産業鍊上的 公司都可以分為主導企業和配套企業:主導企業負責科技創新,引領産業的創新和發展;配套企業負責工藝的改進,通過快速學習和跟進,促進産業鍊的快速滲透和大規模普及;主導企業産品周期興衰決定其開創或主導的産業鍊周期興衰。中國整車&科技企業憑借強 大的市場需求、完備的産業鍊供應關系、較強的自動駕駛軟體開發能力,未來有望跻身全 球一線陣營。

智能化、電動化浪潮下,全球汽車行業迎來劇變

1、全球汽車行業總量需求基本穩定,中國在過去 15年是全球汽車消費增長的主引擎。中國汽車銷量從2005年的576萬輛增長到2020年的2531萬輛,2005到2020年的CAGR 為 11.3%,遠超過全球其他市場同期 0.6%的 CAGR。中國在全球市場的銷量占比也從 2005 年的 8.7%提升至 2020 年的 32.6%。

2、從産量來看,全球汽車行業競争格局相對穩定。過去 20 年,即便中國市場規模飛 速成長,但是全球汽車行業的競争格局保持相對穩定。從産量資料來看,全球前 15 名車企合計占據總産能的 87%以上釋放份額。展望未來:我們判斷将會有更多的智能電動車公 司進入 Top10 名單,變化正在進行中。

智能汽車專題研究:備戰軟體定義汽車時代|騰股分享

3、2020 年以來,全球車企市值排序變化顯著。進入 2020 年以來,全球車企市值排序 不斷發生變化。截至 2021 年底,特斯拉、RIVIAN、Lucid 進入全球前十大市值車企,市值 分别為 1.1 萬億美元、1005 億美元、842 億美元。同時,中國市場亦不斷發生變化,比亞 迪、蔚來、小鵬汽車、理想、小康股份均進入中國前十大市值車企,市值分别為 8278 億 元、3881 億元、2802 億元、2401 億元、916 億元。

4、汽車智能化背景下,整車 OEM 廠商角色定位在不斷重塑,國内相關廠商規模優 勢顯著。傳統燃油車時代,主機廠與供應商主要是圍繞背後的軟硬體架建構立關系。在從 傳統汽車到智能汽車的轉變過程中,整車電子電氣架構集中度不斷提升,OEM 整車廠與 供應商的業務模式與分工也逐漸發生改變。我們認為:智能化時代,傳統的垂直鍊式行業 格局将被打破,未來有望向一種以主機廠為中心的全新模式演進。主機廠的角色更像是一 個“組局者”,供應鍊從原來的垂直化向“圓桌式”演進。中國相關企業已初步具備競争 力,2021 年國内新能源車市場本土品牌銷量占比超過 60%,其中比亞迪、長城、蔚來、 小鵬、理想銷量分别為 60.4 萬、13.7 萬、9.1 萬、9.8 萬、9.0 萬輛,預計 2022 年有望增 長至 150 萬、42 萬、18 萬、20 萬、18 萬輛,對應增速+50%、+148%、+206、+120%、 +122%、+100%,領先優勢初步确立。

智能汽車專題研究:備戰軟體定義汽車時代|騰股分享

5、未來智能汽車的行業主導者仍在整車終端領域。從智能手機的曆史複盤來看,我 們認為:智能汽車時代,整車的技術研發、産業鍊分工協作、商業模式等均在發生根本性變化,智能手機時代的發展曆史及規律有望複制到智能汽車領域。我們認為,智能汽車作 為下一代智能終端産品,未來行業的主導者仍在整車終端領域。

從産業鍊分工角度來看,伴随着造車新勢力全棧式布局智能汽車産業鍊,設計研 發&生産制造&生産銷售&服務維修等業務的邊界在不斷模糊。随着汽車産業與數 字化技術的快速融合,傳統汽車産業鍊的邊界不斷模糊,同時汽車增量生态服務 将衍生出更多機會。

從消費電子的發展曆史來看:消費電子中每條細分産業鍊上的公司都可以分為主 導企業和配套企業:主導企業負責科技創新,引領産業的創新和發展;配套企業 負責工藝的改進,通過快速學習和跟進,促進産業鍊的快速滲透和大規模普及;主導企業産品周期興衰決定其開創或主導的産業鍊周期興衰。(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智能汽車專題研究:備戰軟體定義汽車時代|騰股分享

看好國内領先廠商跻身全球一線梯隊可能

展望未來,類似于 2010~2011 年智能手機産業,伴随新能源汽車整車技術、電池成本 等核心要素的不斷趨于理想,以及新勢力、科技巨頭、消費電子廠商等加速進入,全球新 能源車産業正邁過前期的産品驗證、市場培育階段,并進入快速增長、百家争鳴的第二階 段,在此期間,市場有望經曆“先分散再集中”的競争格局。我們看好國内智能汽車相關 企業長期跻身全球一線的機會,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中國汽車及新能源汽車市場需求龐大。其中,2021 年中國汽車總銷量為 2629 萬 輛,約占全球汽車總銷量的 31%。2021 年中國新能源車銷量 351 萬輛,占全球新能源汽 車總銷量的 55%。

2、國内相關産業配套完善,已在細分領域進入全球第一地位。以動力電池行業為例, 2021 年中國動力電池裝機量 155GWh,全球占比為 52%,核心産業環節配套成熟。其中, 甯德時代、比亞迪等公司進入全球領軍企業,市占率占據全球第一位置。

3、智能汽車産業競争格局正在發生變化,新品牌迎來建立機遇,相關企業的領先優 勢初步确立。以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競争格局為例,2017 年,比亞迪、上汽集團、北汽 新能源、奇瑞汽車、吉利汽車 5 家企業占據中國約 74%的市場佔有率。随着特斯拉(中國)、 蔚來、理想汽車、小鵬汽車智能汽車銷量的提升,按 2021 年全年銷量為統計口徑,四家 造車新勢力的市占率達 17.1%,行業競争格局變化較為顯著。

智能汽車專題研究:備戰軟體定義汽車時代|騰股分享

4、國内企業在自動駕駛領域全球領先。從 2020 年加州 DMV 公布的自動駕駛路測報 告看,美國總測試裡程 199 萬英裡,主要受疫情影響,比去年同期下降 80 萬英裡。Waymo 和 Cruise 兩家的路測裡程遙遙領先,Cruise 以 77 萬英裡排名第一,國内小馬智行、AutoX 和文遠知行三家中國公司跻身路測裡程前 10。從 MPI(每次接管平均行駛裡程)看,Waymo 和 Cruise 依舊遙遙領先,排名前 10 的公司中有四家中國公司:AutoX、小馬智行、文遠 知行和滴滴。百度在 2020 年并未參與加州的自動駕駛路測。

騰股精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