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發力雲原生,青雲QKCP更新,為企業帶來K8s極緻體驗

作者:IT168企業級

  經過近十年發展,雲原生的火熱不隻停留在概念上,而是已成為數字基建的必需品。Gartner的一份報告顯示:到 2025 年,雲原生平台将成為超過 95% 的新數字計劃的基礎——高于 2021 年的不到 40%。這說明,雲原生正在引領全球技術趨勢,而KubeSphere已成為雲原生的基石!

  為什麼說KubeSphere是雲原生基石?

  問題是,什麼是雲原生?雲原生要經曆哪些關鍵階段?目前,企業的雲原生發展到了何種程度?青雲QingCloud 容器平台資深産品經理于爽,在QKCP3.2.0産品更新釋出之際,進行了詳細解讀。

  大概從2013年開始,“雲原生”這三個字被首次提出,要求企業的應用從設計之初就要考慮到雲的環境,應用程式要運作在雲中,而不是傳統的資料中心,要能夠充分利用和發揮雲的彈性。說白了,真正的雲原生要生于雲、長于雲、用于雲。

  雲原生,為企業業務帶來了更大的彈性,但也存在諸多挑戰。如果,我們打開CNCF官網看全景圖,就會發現雲原生正面臨和安卓手機一樣的問題——碎片化。比如:隻在監控和日志領域,就有很多解決方案和工具,IT團隊可能沒有足夠精力按需運維,而KubeSphere從底層統一了架構标準,具有與生俱來的業務封裝性,可以自然屏蔽應用的碎片化問題。

  至于KubeSphere和QKCP到底是怎樣一種關系?于爽給出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在他看來,就像在家裡自己做火鍋,想吃什麼就買什麼食材,想怎麼吃就怎麼吃,KubeSphere能靈活地把各種業務組裝在一個産品裡,讓使用者直接忽視底層資源的複雜性問題,滿足使用者需求。但是,很多企業使用者會認為很麻煩,想一步到位,獲得類似于“海底撈”式服務,那麼QKCP就能在各個環節提供可靠服務。

  此種背景下,青雲推出了QKCP 3.2版本更新,最根本目的是希望通過更多加強、進化的功能,助力使用者全面擁抱雲原生。也許一個DBA不懂K8s,但是有了QKCP,他可以基于他熟悉的MySQL管理環境進行操作,剩下的底層問題,都由QKCP平台本身來解決。

  青雲雲原生團隊産品開發的初衷是,将雲原生能力借助一個産品化的形态給到終端客戶。最開始,青雲以公有雲形式上線了 K8s 服務,逐漸發現不同使用者使用 K8s 叢集遇到的問題都大同小異,比如:K8s 之上怎麼做監控、怎麼做 DevOps 等,于是開始從總結、收集、解決問題的角度入手,打造更具競争力的産品。2018年,為了實作在Kubernetes 之上建構面向雲原生應用的分布式作業系統,KubeSphere橫空出世。

  KubeSphere沒有改變底層的 K8s,任何 K8s 社群使用者都可以無縫接入到KubeSphere。開源的KubeSphere憑借原生性確定了其與社群相連的緊密性,被很多團隊參考、學習甚至直接拿去使用。KubeSphere 為整個開源社群的累積貢獻數量達到240多個,很多志願者現在依然活躍在社群裡。青雲容器在很多企業的關注度和使用量一下大幅上升,有近千家企業在使用KubeSphere建構 K8s 叢集,支撐與管理其核心業務,有大約7.5萬個叢集及其生态環境是由KubeSphere做支撐。

發力雲原生,青雲QKCP更新,為企業帶來K8s極緻體驗

  站在企業使用者的角度,KubeSphere已經很好,但青雲并不滿足于此,盡管很多社群使用者能輕松玩轉KubeSphere,但對于很多傳統企業來說,其實并不知道如何擁抱雲原生路線,并且不同行業有不同訴求,而雲原生隻是一個手段,還有太多可提升空間。

  而QKCP就是KubeSphere的“伴生物”,她像“sidecar”一樣伴随着KubeSphere,和KubeSphere成為互為最重要的能量來源之一。QKCP在能力上完全複刻了 KubeSphere 既有的各種功能,同時結合很多業務場景、青雲的其他産品,以及各個領域合作夥伴進行延展與拓寬,為企業提供滿足不同場景、不同行業所需的能力和方案,包括青雲售前團隊、售後團隊提供的軟能力,也都融合在QKCP裡。

  比如:從戰略規劃的角度看,雲原生的第一步該怎麼走?企業客戶面臨的最真實訴求是,不單純把一個打包好的KubeSphere丢給企業就可以了,青雲必須進入到企業,了解其真實業務,然後再借助容器産品以及青雲的其他能力,一步步給出相應的規劃。拿DevOps來說,市場上有很多工具與實作方法,哪些更适合企業業務現狀?微服務、函數計算及代碼,都不能隻拿出一套理論,或者給一套工具就能解決,青雲希望借助QKCP以及更多能力,針對不同的行業、不同企業給出一套适合的雲原生實踐規劃。

  尤其,對于一些創業公司來說,前期需要快速疊代,業務急需上線,QKCP不僅能夠全面滿足需求,降低硬體采購成本,還免去了人力成本,省去了學習過程。同時,QKCP也适用一些大企業,這類企業一般組織關系錯綜複雜,團隊業務比較多,并且每條業務線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論與标準,每個團隊又都有自己的業務訴求和技術主張,讓所有人都通過一個技術棧使用一套技術标準,也不太現實,而QKCP能從業務角度考慮問題,全面實作業務價值的提升。

  QKCP 相比 KubeSphere 還有一些功能上的提升。比如:會有基于新形态、新架構的晶片支援,國産化作業系統的支援等等。社群版本的KubeSphere僅提供了核心元件的項目,客戶可以基于 ARM 架構安裝KubeSphere,但如果想用DevOps元件、微服務元件等,其實無法通過社群版的KubeSphere産品獲得這個能力,需要自己打包代碼,相容 ARM 晶片和國産晶片。但在 QKCP 裡,青雲可提供全程全量的支援。

  另外,QKCP還有多叢集管理能力。不管使用者把K8s 叢集放在不同的雲上,QKCP 都可以在一個控制平面上統一管理,實作整個平台的排程,包括可以實作GPU層面的管理排程。

  值得一提的是,QKCP 不僅單純地把K8s 管理起來,還實作了與青雲更多産品的整合,包括資料庫、中間件、低代碼平台、雲管平台等。為什麼要把資料庫和中間件統一納管起來?其實也是和企業業務訴求相關!雲原生客戶不僅關心K8s本身能力如何,還要能滿足資料庫、中間件業務對接需求,如何讓這些應用在K8s環境中跑起來,并穩定、強大、靈活地管理起來,都是使用者選型的關鍵點。

  QKCP 3.2版帶來哪些核心能力?

  問題是,在QKCP 3.2新版裡,青雲到底提供了什麼樣的管理能力呢?

發力雲原生,青雲QKCP更新,為企業帶來K8s極緻體驗

  總結下來,QKCP 3.2版本有三大主要更新。

  第一, 更易用的GPU管理。原生的開源平台KubeSphere 提供了自定義監控面闆,如果使用者想拿到GPU資料,需要先部署GPU模闆,然後自己配想要的監控頁面。雖然比較靈活,可以按訴求自配,但其實企業客戶不需要這麼靈活。QKCP 優化過後,在叢集監控資料裡就可以看到 GPU 使用大屏,即在首頁就可以看到使用情況。

  第二, 更強大的通知管理。在通知配置裡,QKCP 支援不同的通知媒介,比如釘釘、郵件、微信等,底下有一個菜單叫“通知曆史”。如果配置好了微信或者釘釘之後,可以看站在平台視角統一管理發出去的所有通知。

  第三, 深入到雲原生 DBaaS領域給DBA提供強大的管理功能。新版QKCP內建了三個資料庫:MySQL、PostgreSQL 和 ClickHouse。以MySQL為例,使用者進入界面可以直接點選、部署,然後通過可視化的方式配置 MySQL 的各種資料庫特性的名額。部署完以後,使用者可以直接在 QKCP 界面裡管理自己的資料庫業務。通過MySQL專有的監控名額,可以快速建立 MySQL 的賬戶并授予相應的權限,這是DBA非常喜歡的一個功能。不用跳出QKCP子平台,就可以更改各種MySQL的參數。

  QKCP 将在更多場景上持續優化。比如,提供跨基礎設施的、統一視角的多叢集監控大屏,業界也有些人叫駕駛艙。具體到業務層面,比如:跑一個應用,可以直接建立相應的 GPU 工作負載,就可以跑一些類似 TensorFlow 這種 AI 類、大資料類的任務,然後調用業務,直接可以看到相應的資源使用情況,也可以管理這些資源。比如:在某個 GPU 節點上,使用者可以在監控裡直接看到 GPU 的顯存用量、溫度、用電功率等。

  如前文所述,盡管QKCP平台變得越來越強大,但并不代表青雲隻簡單提供一款産品,而是圍繞雲原生路線,基于使用者的業務架構,配合行業解決方案,提供專屬的雲原生套餐。其中,既包括QKCP,也可能會有混合雲方案、IaaS、PaaS、存儲、雲管、低代碼、資料庫等,最終目标是以使用者業務為核心,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務保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