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方巧琳(Paloma Fang):台灣女孩的中餐尋根與傳承

編者按:中國特色地方美食承載從古老到現代的變遷,凝聚文化與民俗的精髓,傳達中國溫暖向上的精神面貌。中國特色地方美食是中國人味覺集體記憶,也是名副其實的中國語言。中國特色地方美食中蘊含的生活哲學,是中國人價值認同與文化擔當,是感覺人、文化、價值觀最直接的方式。

目前,世界格局正在發生變化,國際形勢愈加嚴峻複雜,中國迫切需要實施“走出去”戰略,中華美食則是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是中國“走出去”的重要抓手和實施工具。

中國文化和旅遊部主管一級協會:中國食文化研究會發起,攜手全美中餐業聯盟(美國中餐聯盟)、美國中餐産業聯盟、西班牙中西美食交流協會等各國美食專家、企業、機構打造“中國廚房”,完成中華美食全球推廣的國家工程。

隻要有陽光和水的地方,就有中國人。央視融媒體"中國廚房"西班牙中餐傳播家系列專訪已上線,我們走遍世界,為您尋訪在全球傳播中華美食的人們。世界上中餐好廚師、好餐廳、好老闆均會一一奉上,心靈故事,感動中國,按圖索骥,大快朵頤!

“中國廚房”海外尋訪至今,我們共同的感受是,概念上的中餐已經更新到了2.0時代。在越來越多老外的認知裡,中餐已不再隻是咕咾肉、春卷和炒飯這些傳統菜品的代名詞。現在的中國,生動多元又不免神秘,讓全世界願意主動上前了解更多。從中國美食開始來靠近并感受中國文化和中國人,是很多外國人第一次接觸中餐的心理動因。

西班牙一家權威美食雜志《大都會指南》(Metrópoli)調查結果顯示:在西班牙,中餐館的數量位居亞洲美食餐廳之首且風格各異。其中,粵菜近幾年來更被視作中國的“代表菜”,成為中餐席卷全球的時代巅峰。

一個陽光正午,我們來到馬德裡最古老的馬約爾廣場附近,這一帶原汁原味保留了西班牙阿斯圖裡亞斯王朝風格的城市風景,也是遊客最愛紮堆的城市一角。一棟棟臨街老樓堆出一個電影片場,漫步期間,時間仿佛就慢了下來。我們正要行過馬約爾廣場角門一處街道,街對面一個墨綠的門面頓時吸引我們的目光。走近看,墨綠的外牆上寫着“HONG KONG 70”的金色大字,底下用道地的港式海報、茶餐廳餐單和霓虹點綴,風格強勁,簡單直白,散發出香港70年代的市井煙火氣。好似一間舊日的香港茶餐廳從天而降,又如掩映在中國城市街頭的那些寶藏小館,小門臉激發大期待。

方巧琳(Paloma Fang):台灣女孩的中餐尋根與傳承
方巧琳(Paloma Fang):台灣女孩的中餐尋根與傳承
方巧琳(Paloma Fang):台灣女孩的中餐尋根與傳承

原來這裡就是我們今天的訪談地點。到店之前,我們對今天訪談對象了解有限,就隻知道,這是一個年輕的台灣女孩。

進到店裡,才發現這真可以說是一個空降到馬德裡的老香港 ——

牆上張貼着的70年代的正宗港式海報,牆飾裝置、照片擺件,全都透着濃濃的香港市井風味與趣味。餐廳的格局是典型的西班牙式老建築,錯落和角度暗藏局限,但沒想到竟與“螺蛳殼裡做道場”的舊日港式茶餐廳完美契合,這裡一道老式手拉鐵門,那裡一個緊緻玻璃台,竟讓空間活色生香起來。老香港的茶座、街頭大排檔和絢麗歌舞廳,在并不大的餐廳裡和諧共存,功能互補,相得益彰,不得不佩服設計和裝飾上的用心和巧思。除此之外,餐廳水泥地闆上還畫着香港特色的“請勿停車”黃色辨別線,餐桌的玻璃台闆下一張一張鋪滿廣東麻将牌,擺好的餐具是濃烈又熟悉的萬字杯碟,繁體字舊報紙排版的點餐單,出彩又精确的細節數不勝數,也讓我們立即讀出這餐廳的主人對老香港的熟悉和神往。

方巧琳(Paloma Fang):台灣女孩的中餐尋根與傳承
方巧琳(Paloma Fang):台灣女孩的中餐尋根與傳承

“食神”、“黯然銷魂飯”、“花樣年華”......店裡這些猶如“暗号”般的濃郁的标簽,也洋溢着餐廳電影場景般的設計理念,也讓人展開想象,來這裡的客人,應該對王家衛、周星馳的電影不會陌生。

店裡的服務員為我們沏茶,在視窗落座的我們還在環視餐廳的各種細節意猶未盡。這時,一句甜軟台灣口音的“歡迎光臨”從餐廳進門處傳來,話音未落,一位身着克萊茵藍西服套裝的年輕姑娘笑意盈盈向我們走來——正是我們今天要采訪的人物,也是這間“香港70”中餐廳的主理人方巧琳(Paloma Fang)。

這天正好是國際女生節,上午連續做完兩場“Women’s Day”公益演講的方巧琳,馬不停蹄趕回餐廳與我們見面。這個年輕女孩兒時尚靓麗,栗色的長發,潮流的妝容,休閑風的職業套裝,即專業又親和,禮貌的談吐,軟糯的口音,爽朗的笑聲,是一眼便知的那種“美好的年輕人”。

方巧琳(Paloma Fang):台灣女孩的中餐尋根與傳承
方巧琳(Paloma Fang):台灣女孩的中餐尋根與傳承

聽我們誇贊餐廳的審美意趣,方巧琳便熱情介紹起她這家年輕又熱門的餐廳。她笑着說:”我們這裡可是馬德裡現在最出時尚大片的地方哦。“有太多時尚媒體都喜歡來這裡拍模特大片,深深喜愛這裡因文化對撞而帶來的奇妙反差感。有時候,媒體索性邀請方巧琳入鏡和出片,她風格鮮明的中國臉孔,也具備這種時尚功能。

因為知道她下午還有女性主題活動要奔赴,我們馬上開啟了對她的探索和訪談。大家都抛出了同樣的好奇——一個如此年輕的台灣女孩,怎麼就想起要開一家老香港主題和情懷的中餐廳呢?

我将來絕對不開中餐廳

在西班牙出生,方巧琳屬于年輕的新一代華僑。在遙遠的八十年代,從中國台灣來到西班牙學時尚設計的媽媽和同樣從台灣來自學習經濟的爸爸,在馬德裡同一家中國超市打工,相識相愛。爸爸媽媽雖然都沒有餐飲行業背景,但最終選擇開了一家中餐廳,開始了家族生意。第一家餐廳的名字是“少林”,後來又開了“千佛”,充滿中國文化趣緻。

方巧琳在馬德裡出生,因為生日相近,媽媽為她取了再西班牙不過的美麗名字Paloma(帕洛瑪,紀念聖母帕洛瑪的生日;帕洛瑪也有“鴿子”的意思)

小巧琳3歲的時候,有天媽媽突然發現,女兒即便聽得懂中文,但脫口而出的已經是西班牙語。媽媽大為震動,認為“絕不能讓女兒成為一個‘假洋人’”,于是立刻行動,把小巧琳送回台灣跟奶奶一起生活,接受系統的中文和中國文化教育,確定中國文化的根能在女兒身上留住。

再回到馬德裡時,方巧琳已經14歲。她一點點重新适應了馬德裡的生活,這個性格開朗大氣的女孩兒,也迅速打開了自己的朋友圈。但那時的她還是有最介意的事情——每到放學放假,同學朋友都自由了,可自己偏隻能到爸媽的餐廳裡幫忙。是以她發誓:我将來絕對不開中餐廳。

而事實上,這也是二代移民大多數的态度。從小在中餐廳環境裡浸潤長大,新一代的年輕人,往往選擇另選事業跑道。

大學時,方巧琳選的跑道與媽媽當年的一樣,都是時尚設計,并且專攻鞋履設計和制作。畢業後,她也似乎為了遠離家族的餐廳事業,去到西班牙的皮革之都埃爾切,開了自己的鞋履進出口公司。

方巧琳(Paloma Fang):台灣女孩的中餐尋根與傳承

因為公司業務需要,剛創業的方巧琳把公司的制作工廠中的房間放在了廣州,并且頻繁往返在西班牙和中國之間。與從小吃到大的中餐是那麼不同,廣州美食讓她大開眼界,大快朵頤,她尤其喜歡港式茶餐廳裡尋常但鮮活的傳統美味。有次去廣州,她帶上了公司團隊幾位西班牙人,偶然發現,這幾位的厚重行李裡,竟然都塞滿了西班牙火腿、罐頭,有的甚至還帶上了足夠吃滿旅行全程的西班牙面包。這讓她苦笑不得。但同僚們強調,到中國後一日三餐都得是油膩難吃的中國菜,他們的胃可受不了。

難以置信的同時,方巧琳更感受到一種強烈的使命感上身,“沒想到老外對中國菜的誤解竟然這麼深,我們中國的美食文化,不應該這樣被傳遞出來!”這個”覺醒時刻“,方巧琳現在回憶起來仿佛就在眼前。她跟我們開玩笑說:”我覺得我身上真的是有中餐基因哎,我那時做了各種計劃,跟我爸媽鬥智鬥勇,想躲開他們要我接手家裡餐廳的想法。西班牙人說‘你不想喝肉湯,卻偏偏要喝三碗’。到頭來,我算是躲開了爸媽的餐廳,但還是沒躲掉我自己的餐廳呢。“

方巧琳(Paloma Fang):台灣女孩的中餐尋根與傳承
方巧琳(Paloma Fang):台灣女孩的中餐尋根與傳承

回到那個十多年前的中國廣州,那個方巧琳的”覺醒時刻“。她花了好大功夫,終于成功把西班牙同僚們拉去吃了一次自己最愛的廣東早茶,沒想到就此一發不可收拾,同僚們對中餐從誤解抗拒,迅速切換成濃烈愛意,從各種茶點,到後來的鳳爪蛇羹,美食上的冒險精神倒讓方巧琳大感意外。

“原來老外完全可以百分百接受中餐嘛!”已經積累起商業判斷和經驗的方巧琳也看準海外中餐的巨大市場潛力。廣州之行後不久,她快速關停了進出口公司,說幹就幹,選址開店,馬上轉頭進入餐飲行業。

她要開新一代的中餐廳。

爸媽怕我付不起房租

可是中餐菜系那麼多,什麼樣的中餐模式适合當地?

想來,中餐進入西班牙已有100多年曆史。在熱愛美食的西班牙人看來,”中餐“帶給他們的印象,經曆了多次變遷。最初一代中餐廳裡售賣的,是廉價快捷的低階便當,就連這裡的中國人都不大會去吃;慢慢逐漸有了适應地方口味的融合菜館和中餐外賣,也就是方巧琳父母這一代的中餐廳,刻在方巧琳們兒時記憶裡的,無非春卷、炒飯、杏仁雞這些油大粗粝的菜碼。自此以後很長一段時間,搭邊一點中國口味的面目模糊的所謂“融合菜”成為西班牙人對中餐的整體印象。

随着新移民的身份變化,伴随越來越多有資本背景的商人和大型餐飲品牌的加入,此時出海的中餐逐漸精緻進階起來,這其中,口味和食材都跟西班牙頗為接近的廣東菜,開始收獲最多西班牙人的喜愛。美食作家甘查·克雷斯波就寫過,粵菜在西班牙擁有大批“粉絲”—— 時下西班牙最火的就是廣式點心,比如蝦餃、蒸餃、雲吞面,市面上也可以買到來自中國的健康食品,比如出自廣州的王老吉和廣式龜苓膏。

本身就喜愛廣東街市小吃的方巧琳,決定開一家正宗的、不遷就本地口味的港式茶餐廳。現在看來,這個決定頗為新銳和大膽。是以,巧琳的爸爸媽媽并不看好,甚至都沒有把自家餐廳店面租給她,怕她這間太過理想化的餐廳無法在現實裡存活,女兒多半是會付不起房租。

但方巧琳有自己的決斷,更堅持自己的執着。她說,她選擇港式茶餐廳,除了要介紹和傳播正宗口味的中國美食,更是要制造一種體驗方式,讓中國式的文化傳統,在她的餐廳裡呈現和回歸。

方巧琳(Paloma Fang):台灣女孩的中餐尋根與傳承

她堅信,除了膚色不同,自己其實就是個西班牙人。但中國的文化和傳統讓她深深着迷,在她看來,這種迷人和文化吸引力,是世界性的,并且早已在她的同學朋友間,在西班牙和歐洲的年輕人那裡得到了驗證。

我們問:你着迷的中國文化和傳統,是什麼樣的?

她清楚地表示:就像王家衛電影裡的那樣。我這一代的歐洲年輕人,都是看王家衛電影來了解中國,然後愛上中國傳統文化的。

在西班牙出生、中國台灣學習長大的方巧琳,對傳統中國文化的了解更多是從電影中獲得的。就像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馬塞爾·馬爾丹說的,“一個國家的電影總比其他藝術表現手段更直接地放映那個國家的精神面貌。”

方巧琳和全世界她的同齡人一樣,對中國導演王家衛的電影情有獨鐘,《花樣年華》是各國電影榜單中一定會有的作品,中式複古唯美,深藏東方文化況味。影像制造的獨特東方美學韻味,來自紮實的中國文化之根。

方巧琳(Paloma Fang):台灣女孩的中餐尋根與傳承

這便解答了我們的第一個疑問。為什麼台灣家庭成長的女孩方巧琳,開了這麼一家充滿老香港情懷的茶餐廳。可不是麼,環視這間餐廳,到處是王家衛電影的符号。“香港七十”的複古靈感正是源于電影中的經典元素。

曾幾何時,對這個世界上的新一代年輕食客而言,一間餐廳提供的,除了餐桌上的美食,還應該是這家店獨有的氣質和氛圍。人們常說,一個好演員的标志是有能力在無形中進入一個角色,同樣地,方巧琳認為一個餐廳也是一個劇場,視覺畫面與主題情感應該完美融合,将食客帶進各自的心靈空間。

方巧琳(Paloma Fang):台灣女孩的中餐尋根與傳承

一個世界的建構,也是從時空的建立開始。設計師出身的方巧琳親自操刀,她的創作靈感完全來自她所鐘愛的七十年代老香港,既具中國傳統文化特色,又帶有西方文化氣息,既流露中國古典審美,又洋溢中西文化的交融。“暗号”就此對上,“香港七十”餐廳被客人們喜愛和打卡的,正是如《花樣年華》那個古典與現代中西合璧的南中國的文化縮影。

一挂挂新鮮出爐的燒臘、一張張街頭電影海報、一個個廣東小碗,每個老物件方巧琳都親自淘買,今天餐廳裡客人出片量極大的桌面麻将牌,她當時一次豪買四十副,還引得店家對她側目,問她是不是要開棋牌室......

一路留下各種挑戰和故事,“香港七十”用巧妙空間格局和正宗中華美食,在世界都市馬德裡各國遊客如織的老城中心,向對遙遠中國擁有共同好奇和相似文化認知的全世界年輕人,講述一個文藝又塵世的故事,回味悠長。

給每個小籠包注射激情

然而,餐廳最初的進展并不順利。

開門第一天,有客人迎面問:“有炒飯嗎?有春卷嗎?”

當被告知“都沒有,但有叉燒、河粉.....”,客人便帶着一臉疑惑離去。

更要命的是,“香港七十”的第一家店開張是在2020年的年初。疫情的快速席卷,讓餐飲業成為最早被重創的行業,更何況這一間剛開業的中餐廳。索性,馬德裡大區很快就逐漸放開了餐廳的營運限制,盡可能地幫助餐飲行業恢複。在這個過程中,一邊應付疫情影響,一邊方巧琳也帶領團隊做了很多探索。

她回憶道:我們的廚師和服務員并沒有做特别的區分,大家都會輕松主動地為客人介紹我們的菜品,就像聊家常一樣呢。中國國新年的時候,我們通過給客人介紹一張麻将牌,送客人中國年硬币紅包,并且在中國餃子裡藏硬币,吃到硬币的客人會像吃到這裡三王節蛋糕裡的國王一樣高興,就愛再來這個餐廳。

方巧琳(Paloma Fang):台灣女孩的中餐尋根與傳承
方巧琳(Paloma Fang):台灣女孩的中餐尋根與傳承
方巧琳(Paloma Fang):台灣女孩的中餐尋根與傳承

她又說:剛開業的時候真的是各種難,但哪怕暫時的出品不完整、不完美也沒關系啦,因為我知道我們在走一條全新的道路。我相信隻要堅持下去,一定會有收獲的,做難事必有所得。

就這樣憑着疫情期間的“傻傻堅持”,僅一年以後,不僅“香港七十”名聲在外,方巧琳竟然又在華人區開出了分号,而在商業逐漸恢複的市中心,她也陸續推出菜品差異的餐廳,今年的計劃是開到六家。

這個完全可以當時尚部落客的年輕女孩兒,才三十出頭,誰能想到,她已經築起了屬于自己的全新形态的中餐城池,每日盈門的同樣以年輕人群為主的食客們,不僅把她美輪美奂的電影餐廳傳遍社交媒體,更是對餐廳裡的中國美食餐點如數家珍。

食在中國;中國食,亦可不在中國。面對越來越年輕化的餐飲市場,方巧琳的中餐理念是堅持傳統口味,但在形式呈現上需要百變創新。

餐廳的數款網紅美食中,一道小籠包讓我們印象深刻。

小蒸籠裡捧出的是用四種本地食材天然染色的包子皮,油潤滾圓,包子之間鋪上可食用鮮花,是歐洲目前最流行的方式,更特别的是,包子上插了顔色一深一淺小管兩根,古老的小籠包,混搭了時髦小點心的活潑俏皮。

方巧琳(Paloma Fang):台灣女孩的中餐尋根與傳承

方巧琳熟練地為我們示範小管的妙用。她塗了漂亮甲油的纖纖手指輕點輕壓,小管裡的汁液就一節一節很快注入小籠包中。全程輕巧極了,又好玩又好看。

她跟我們解釋說,這麼設計是客人帶來的靈感。她看到西方食客用筷子夾小籠已經不夠靈巧,服務員教他們蘸醋吃時,總有客人手滑,包子飛走,還濺一身醋。用這麼個辦法,把醋灌到注射管中,輕輕一按就小籠蘸醋了,友善且貼心。

小籠包也許别的店有,但插上了可愛的小醋管的小籠包隻此一家,菜品立刻變得新鮮有趣起來,通過食客的手機鏡頭,在社交媒體泛起一輪又一輪的話題漣漪,不消多久,“香港七十”的小籠包,成為人盡皆知的網紅菜品。

放下小醋管,方巧琳感概道:“我當時真的是充滿激情,每天好像不睡覺都可以,基本上全部時間都待在餐廳裡,發現這個問題,調整那個細節,一刻不停。”

這樣的激情不單單點化了小籠包,今天“香港七十”的叉燒拼盤、幹炒牛河,亦或是黯然銷魂飯,都是必點的招牌,也吸引到好幾位米其林大廚前來專門探究。

方巧琳說:“餐飲自帶傳播屬性,網紅菜讓人産生拍照欲望,文化傳統的表達通過這種方式會讓年輕人更容易了解中國菜和中國人,并能更迅速、更廣泛地傳播。”

我為年輕中國代言

在尋訪期間我們關注到,不少在西班牙的第一代中餐人,通常以夫妻檔形式開始并延續中餐事業的全程,而接班人的缺失,就是一個被大量提到的問題。在歐洲久居多年,甚至直接在西班牙出生的二代、三代移民,多有自己的事業規劃和生活追求,中文說不好甚至不會說的年輕華人,亦不在少數。

在方巧琳身上,我們看到了她作為在西班牙出生成長的二代移民對中國文化和傳統的極其珍貴的熱忱守護。

在王家衛的電影世界裡人來人往,“每一天,我們都和很多人擦肩而過,有些人可能會變成朋友,有些變成知己,是以我從不放過可以跟任何人摩擦的機會。” 在一個特定的時空中,人和人的相遇就連擦肩而過都變得有故事起來。

在生性活潑開朗,與多種語言和文化無縫對接的方巧琳看來,她的中國餐廳,早已成為了她的會客廳,是她連結和觀察全世界“擦身而過的人”的最直達人心的場所。

方巧琳(Paloma Fang):台灣女孩的中餐尋根與傳承
方巧琳(Paloma Fang):台灣女孩的中餐尋根與傳承

她的“香港七十”從開店之初,就把目标客群鎖定在了年輕人身上。她說,對現在15歲到40歲群體的歐洲人來說,他們多少都有了關于當下中國的想象和經曆。

“我覺得,他們喜歡來吃中餐,喜歡中餐廳的體驗,潛意識裡有着對今天越來越強大的中國的好奇和期待。”方巧琳的這句話給我們帶來深刻啟發。

而帶着這樣大格局的認知,她尤其注重從餐廳開始,并從餐廳出發,立體化地展現當下中國的形象。與傳統的中餐人與媒體保持距離不同,她決定将自己推到媒體面前,通過出席公益活動,廣泛參與與中國相關的各類話題交流,為中國的年輕一代代言。2022年春節,電視台還特别邀請她用中文向全西班牙介紹中國的牛年。

方巧琳(Paloma Fang):台灣女孩的中餐尋根與傳承

在西班牙或者整個歐洲餐飲界,餐廳的女性主理人少之又少極少,作為一個中國台灣家庭走出來的年輕女孩,社會話語權自然有限。但在多個文化底色上穿梭自如的方巧琳相信,“中國人團結起來的力量會很強大”,而這場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讓她更加堅定了這個信念。

她記得2020年初剛慶祝完中國春節,疫情便在馬德裡全面爆發。那時,對病毒的猝不及防和恐懼,帶來了多起華人被歧視和挑釁事件;也出現了留學生在學校裡遭受歧視,被看作是病毒的攜帶者。在中國大使館積極改善局面的同時,大量留學生主動居家隔離。而正是這個時候,全城的華人十分自覺,并沒有專門組織,大家就分工配合,自發救助素未蒙面的留學生們,給他們送去物料與關懷。

那時“香港七十”開業不久,門可羅雀,但方巧琳毫不猶豫參與到了為留學生備餐送餐的隊伍中去,疫情期間為留學生無償提供了大量的正宗的茶餐廳美食。直到不久前,還有當時獲得幫助的留學生專門來餐廳吃飯,告訴她:當時在隔離時看着“香港七十”的餐盒,就好奇這是怎樣一家店;今天來店裡再看到店招牌和菜單,實在是親切。

方巧琳(Paloma Fang):台灣女孩的中餐尋根與傳承
方巧琳(Paloma Fang):台灣女孩的中餐尋根與傳承

中國人特有的守望相助,在熱騰騰的中餐美食裡傳遞。

那段時間,方巧琳更是勇敢走到媒體大衆面前,一天連續三四個電視台現場直播,呼籲大家理性對待病毒和疫情,為中國人受到的不公正待遇發聲,積極維護留學生在西班牙的合法權益。她認為:“盡管我隻是個小餐廳的老闆,但我覺得我的餐廳不止是宣傳中國文化,更要讓中國人受到尊重”。

她的奔走和演講,很快赢得了更多西班牙媒體和社群的了解,更獲得他們發自内心的支援。到後來,多個媒體開始主動過來聯系,還有記者她鼓勵持續這樣的宣傳和發聲,還羨慕中國人疫情之下的溫暖流動。這也讓她對自己微小的個人力量,有了更大的信心。

以美食為媒介,用經營作觀察,年輕的方巧琳用她終究使命在身,并且日漸壯大的中餐事業,實踐着海外年輕華人對守護中國傳統文化和契合海外市場趨勢的态度和主張;而用年輕活力的激情和更大世界觀的視野,去盡可能拉近這兩者間的距離,或許這就是海外中餐更高發展的未來與希望所在。

創業的困難,市場的多變,年輕的理想,未來的計劃,方巧琳都用她甜美的台灣腔有條不紊地娓娓道來。采訪開心進展着,但因為這天是國際女生節,已經成為中餐界冉冉升起的女性新面孔的她,馬上得趕當天的下一個行程。

我們匆匆結束了訪談,看這幹練時尚的一身藍色套裝,謙遜有禮道地别,很快消失在餐廳門外。

“那個時代已過去,屬于那個時代的一切都不存在了”,這是王家衛安排的《花樣年華》電影結尾處,也是方巧琳這一代全球年輕觀衆陌生又迷戀的對傳統中國的想象。

“花樣的年華,月樣的精神”,是王家衛《花樣年華》電影靈感的起源,更是方巧琳這一代全球年輕人擁有的态度、智識、能力和信念。從好奇和想象中走出,他們在自己的“花樣年華”邁步向前,迎面是今天這個時代,越來越強大的中國。

(“中國廚房”創作群:賈雲峰 王晟 黃蓉蓉 朱民原 慈春雷)

注本文圖文來源于美食品牌傳播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