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杜華的上市夢,會成為樂華的噩夢嗎?

作者:刺猬公社
杜華的野心,藏在樂華的上市路中。

文 | 徐上

編 | 園長

據港交所官網消息,2022年3月8日,樂華娛樂公司向港交所上市招股書,拟在港上市。

招股書顯示,公司業務範疇分為藝人管理、音樂IP制作及營運、泛娛樂業務三大闆塊,2021年的營收分别占公司總收入的91%、6.1%和2.9%。招股書中還提到,公司有包括韓庚、王一博、黃明昊、吳宣儀在内的58名簽約藝人及80名參加訓練生計劃的訓練生。

從公司業績上看,2019年至2021年,公司的收入分别為6.31億元、9.22億元、12.90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為43.0%。同期,公司實作淨利潤分别為1.19億元、2.92億元、3.35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為67.6%。

上市之前,公司創辦人兼董事長杜華女士持股50.18%,阿裡影業通過 Interform Construction Supplies Limited 持股14.25%,位元組跳動旗下公司量子躍動通過 Afflatus Limited 持股4.74%,華人文化通過 CMC Sports Investment Limited 持股14.25%。同樣在招股書中,樂華也提到上述三家公司是其主要投資者。

而這家在招股書裡把自己稱為“中國最大藝人管理公司”的“偶像養成式”企業,從2015年新三闆挂牌,2018年又摘牌,到現在正式拟港股上市,已有将近7年的時間。

據藝恩《2018 中國藝人經紀行業趨勢洞察》報告顯示,僅 2017 年,在大陸新成立的公司中,與藝人經紀相關的就多達 3036 家。另據國泰君安研報預計, 2020年中國藝人經紀市場規模有望達到千億級别。在如此龐大的藝人經紀市場上,樂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

漫漫上市路

對于一家文娛公司來說,從來沒有停止過對于資本的渴望。從融資到上市,是多少公司的最終夢想。

2009年成立的樂華娛樂,從一開始就野心勃勃,眼光從來不局限于國内。2010年,剛剛從國外回來的韓庚就被樂華簽下。要知道,韓庚作為當年中國首個在南韓出道的練習生,所在的組合Super Junior在國内外都有極高的知名度,曾攬獲國内外各大獎項。同年,樂華便為韓庚量身定做個人專輯《庚心》,并舉行同名演唱會。

2011年,在日本出道的阿蘭和來自馬蘭西亞的歌手阿杜,都相繼被樂華簽下。擁有國内外一批知名藝人,為藝人舉行亞洲巡回演唱會,攜手中影派拉蒙兩大巨頭,合拍3D奇幻動作大片《馬克·波羅》。大型跨國型娛樂公司,是樂華對自身的定位,這樣的野心,也意味着最大的股東杜華女士,對于上市的夢想由來已久。

2014年開始,樂華想盡辦法吸引資本的入駐。據相關資料,2014年上海文投入股樂華娛樂,以2.54億元獲得25%的股權。2015年9月,樂華文化登入新三闆。同年,共達電聲以41.2億元重組樂華文化和春天融和。作為藝人經紀領域唯一一家被共達電聲看中的公司,樂華娛樂很快獲得資本的青睐與信任。

遺憾的是,對于一家營業收入不穩定的文娛企業來說,始終給予資本的想象力有限。

2016年4月至2017年2月,僅用一年多的時間,共達電聲便終止與樂華娛樂的重組計劃。原因與樂華在影視領域投資的接連失利有關,《東北往事之破馬張飛》《夏有喬木雅望天堂》《夢想合夥人》等電影的票房收入并沒有達到預期,緻使2016年上半年的經營業績未達預期。樂華與A股擦肩而過,上市的道路被迫終止。

此次失利,并沒有讓樂華死心。據公開資料顯示,2018年4月,樂華開始接受招商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上市輔導,直到2021年6月才停止輔導。

這個期間,樂華已經部署将進三輪的融資計劃,確定資金上的充足。早在2012年10月,樂華舉辦融資釋出會,當時就獲得樂博資本、融玺創投數千萬人民币的投資。随後,融資的企業規模越來越大,招股書提到的主要投資者華人文化、位元組跳動、阿裡影業,都紛紛入局。

杜華的上市夢,會成為樂華的噩夢嗎?

圖源天眼查截圖

即使之後的樂華,如杜華女士期望得那樣順利上市,但面臨的問題遠遠比上市的夢想大得多。同時,擁有王一博、範丞丞、黃明昊等一衆流量明星,樂華表面看起來,風光無限,背後卻依然有着合同到期、藝人出走的風險。

在招股書中,樂華明确表示,如今的營業收入過于依賴流量明星。2019年、2020年及2021年,藝人管理業務上的收入分別占同年的總收入約84.0%、87.7% 及91.0%。超過百分之八十的營收占比,也難免不讓人對其收入結構的合理性提出質疑。

藝人經紀市場 蛋糕有多大?

招股書顯示:“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中國藝人管理市場的規模預計2025年約為1025億元,2020年至2025年的複合年增長率為14.4%。截至2020年12月31日,該市場有超過1200家參與者。2020年,五大藝人管理公司産生總收入32億元,占同年總市場佔有率約6.1%。”

藝人經紀公司從2000年前後開始,便逐漸發展成為文娛市場中的一部分,其所培養的藝人,在整個文娛市場的流通中起到一個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公司的整個發展過程對于娛樂産業的生态來說,在某種程度上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實際上,在國外,藝人經紀這一行業由來已久。早在1975年,威廉·莫裡斯經紀公司5名年輕的經紀人共同建立了CAA——創新藝術家經紀公司,花了30年左右的時間,一躍成為美國好萊塢三大文化經紀公司之一。例如國内的壹心娛樂公司,便是借鑒了CAA模式。

随着文娛市場的發展和壯大,資本紛紛入局,行業的領域愈加垂直化,需求逐漸細分,大陸藝人經紀公司不斷增加,規模和類型也不斷擴大。根據《電視指南》釋出的“2020 年藝人經紀機構調研報告”,目前的藝人經紀公司,可以分為四大類:藝人經紀協同内容制作模式、自立門戶模式、“養成型”偶像營運模式、泛娛樂IP整合營銷大平台模式。

藝人經紀協同内容制作模式,代表公司有泰洋川禾、嘉行、華策、慈文、唐人影視等。這一模式的特點是以内容制作為主,藝人經紀與内容制作“兩條腿”雙線走路。當藝人的資源和名氣都足夠成熟,合同一旦到期,便會離開公司,自立門戶,像周迅、陳坤合夥成立的東申未來、黃子韬成立的龍韬娛樂等。

而樂華,則屬于“養成型”偶像營運模式的代表公司,除此之外,還有哇唧唧哇、時代峰峻、絲芭傳媒等。此類公司的運作模式,借鑒的是南韓的SM、JYP,日本的AKB48G等公司模式。樂華娛樂旗下的偶像團體UNIQ、宇宙少女、YHboys、樂華七子等,哇唧唧哇的X玖少年團、火箭少女101、R1SE等,都是這種模式下打造出的“偶像”。

杜華的上市夢,會成為樂華的噩夢嗎?

樂華旗下藝人,圖源樂華官方微網誌

另外,還有一種像芒果超媒、阿裡巴巴旗下的酷漾娛樂、愛奇藝旗下的果然娛樂等,則屬于泛娛樂IP整合營銷的大平台模式。

正如上文提到的,以樂華為代表的偶像營運模式,盈利模式過度依賴流量明星,是以,對于其他闆塊的業務開發逐漸被提上日程。例如,公司可以繼續加大對于營收占比第二位的音樂IP營運業務的投資比重。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資料,大陸數字音樂市場快速增長,且使用者為購買音樂内容付費的意願持續增加。下一步借助短視訊平台短、平、快的傳播優勢,公司可以将好的音樂内容進一步傳播與擴散。

與此同時,積極推動線下娛樂業務的開發,借助元宇宙打造綜合性的文化娛樂平台,也是樂華的下一步方向。在招股書中,樂華提到,計劃打造一個以樂華為主題的多功能娛樂中心,通過VR和AI技術在元宇宙空間與藝人互動,還可以讓遊客在主題餐廳和咖啡廳購買相關衍生品。

樂華對于業務領域的拓展,很有可能是其試圖從單一的藝人管理公司,延展成一個真正的娛樂帝國的初步規劃,這一點從2021年12月,與李佳琦關聯公司一起成立的天津華美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中,也可以窺見。

據天眼查顯示,天津華美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由樂華娛樂關聯公司天津壹華管理咨詢有限責任公司,和李佳琦關聯公司美腕(上海)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共同持股,持股比例分别為60%、40%。

而此次港股上市的計劃,對于樂華來說,在之後轉型成功的路上,将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樂華的待解之題

實際上,文娛行業公司,本身就存在極大風險性。一旦行業趨勢、觀衆審美,或者相關監管的加強,對于其業績的影響則是必然的。

擁有李冰冰、趙麗穎、楊穎等衆多明星的經紀公司泰洋川禾,曾一度獲得位元組跳動、星圖資本、真格基金等各方資本的青睐,但随着周冬雨、王子文和楊穎等人合約到期,相繼離巢,加之内部高管的離開,之後的資本之路并沒有那麼順利。

集中化、批量化生産練習生的模式,由于周期短,過于追求工業化生産,容易導緻練習生或藝人的品質不高,自身的能力與價值不成正比等問題。同時,當粉絲的力量越發龐大時,某位藝人的流量如滾雪球般壯大,公司逐漸對其依賴,當該藝人合約到期時,也就存在藝人随時會出走的風險。在樂華的招股書中,也提到過這個問題。

是以,為了減少過度依賴藝人或明顯的風險,加大公司在其他業務領域的業務與比重,不失為一種更加長久的發展之計。此次招股書中,樂華娛樂也表示,除了加大其音樂IP運作,還将加大泛娛樂領域的業務比重,此前備受關注的虛拟藝人女團——A-SOUL,就屬于其泛娛樂的業務範疇。

杜華的上市夢,會成為樂華的噩夢嗎?

虛拟藝人女團A-SOUL,圖源A-SOUL官方微網誌

2020年,樂華娛樂與位元組跳動共同打造了A-SOUL。據刺猬公社觀察,目前A-SOUL的官方微網誌粉絲數已達85.7萬,5個成員的微網誌粉絲平均數也在100萬左右。該團體推出的最新國風單曲,填詞邀請到了周傑倫禦用作詞人方文山,作曲則邀請到了90後的“QQ回憶”音樂人許嵩。

樂華娛樂作為内地一家文娛行業領域發展較為迅速的公司,此次拟在港股上市,也釋放出一個信号:内地文娛公司,越來越多地向着港股發起沖刺。

不論是劉詩詩、趙麗穎持股的稻草熊娛樂,亦或是曾推出爆款節目《中國好聲音》《這!就是街舞》的星空華文,還是制作爆款電視劇《三十而已》《小歡喜》的檸萌影視,都曾經或者正在積極謀求上市。但從先前上市的多家文娛行業公司情況來看,剛上市不久就一路下跌的例子不在少數。

對于一家藝人管理收入占比超過80%的文娛類企業,樂華在業務範疇上的轉變與下一步規劃,将直接決定着資本的信心。與位元組的積極合作,也能看出樂華在搶占行業其他領域上的野心。港股上市後,樂華能否打破文娛股的“噩夢”,也将業内人士最為關注的焦點之一。

繼續閱讀